5個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陝光燈(shaanlight)出品

疫情之下,實體經濟生存窘迫,亟需回血。接下來的路究竟要怎麼走?我們與多個行業的“小人物”聊了聊。面對衝擊,談應對方法有些空洞,硬扛才是普遍招數。越是逆境越要尋求突破,對這個命題,他們依然缺少解題思路,能做的就是硬扛到底。


1


個體手藝人

花燈賣不出去,考慮打工補貼家用


衝擊之下,個體從業者傷及肌理,痛在筋骨。做了幾十年手工花燈的王蒲芳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今年這樣的行情,一屋子色彩斑斕的花燈,一盞也沒有賣出去,還佔地方。


每年從農曆10月開始,西安白鹿原上砲裡塬西垇村的王蒲芳和老伴兒劉新榮進入“冬忙”。作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傳承人,年前日夜趕製花燈是他們最踏實、最得心應手的一件事。他們的花燈曾掛在西安南門、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 


5個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網友“雲龍山人”發佈於華商論壇,2018年2月拍攝


往年春節期間,賣花燈的收入是這個家庭一年中相當重要的經濟來源,而今年一無所獲,一個月直接經濟損失6000元以上。談及應對,劉新榮說,很多地方逐步復產復工,他打算先放下燈籠,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至於花燈的銷路,他不是沒想過辦法,只是無計可施罷了。


拋開疫情影響來看。如今各種電子燈琳琅滿目,佔領了很大一部分市場,砲裡花燈也沒有以往銷量大,他們做兩百多盞花燈送往市場不愁銷路,若想擴大“經營”必須有更大的承擔風險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他們難以自我發育的。


2


養殖場老闆

雞得吃飯,花錢養殖賠錢賣雞蛋 


鄠邑人賈康樂從父親手裡接手養殖場後,經歷過2003年非典、2011年和2014年禽流感,疫情來襲才真正體會到“難”。他首先面臨的困境不是銷路,而是封路。飼料運不回來,8萬隻蛋雞無糧可吃。


養雞不同於其他產業,不是停了機器就可以停業休息,雞仍需要按時按點進食。雞飼料中主要的配料玉米需要到甘肅慶陽大批量採購,而疫情初期車輛不能正常通行,他只能按照現有的配給量給雞減了食量。好在沒幾天,賈康樂拿到了鄠邑區農業部門的“車輛通行證”。


銷售上賈康樂發動親朋好友在各自的社區群裡發佈團購雞蛋信息,然後開車去送貨,鄠邑區區域內都送,西安城區也送。這些天,他大約通過這種渠道賣出去了80多萬枚雞蛋。雞蛋是賣出去了,卻並沒有盈利。他的養殖場一斤雞蛋的成本大約3.5元,可是售價最低的時候,他一斤雞蛋只能賣2.5元,還要搭上路費和人力。


5個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雞蛋賣出去了,沒掙到錢,還搭上了人力和路費


即便這樣,賈康樂覺得自己的損失不算大,而姚鵬輝每天都在賠錢。離賈康樂的養殖場不遠,姚鵬輝也有一家同等規模的養殖場。他算過一筆賬,每天8萬隻蛋雞大約生產7萬多枚雞蛋,他每天通過電商、微信朋友圈銷售出去約8000斤雞蛋,刨去交通費和人力,每斤都低於成本價4角至一元,30多天他已經損失20多萬元。


除了人力、物力成本,他還要在一年之內還100多萬元的銀行貸款。他一邊心疼自己精心餵養的雞,一邊擔心連鎖反應會讓他連10多名工人的工資都不能按時發出。現在,他能做的就是抗到疫情結束。


3


米皮店鋪店主

營業收入為零還得交房租


最近幾年,永興坊實在太火了,能在這裡經營一間鋪面成為一個羨煞旁人的營生。不過,餐飲行業尤其是景區性質的餐飲行業人員密集,需要更高級別的防控,恢復營業時間尚未可知。因此,店主們尚在煎熬之中。


在永興坊經營秦鎮米皮店鋪的郭天祥說,按照往年的經營額,他春節一天至少是一萬左右的營收入,現在景區關了店鋪開不了,也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並且已經和景區簽了商業合同,每個月一萬元的房租目前看來無法避免。這就是現狀,怎麼止損得看管理方的措施。


5個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本應賺得盆滿缽滿的餐飲業面臨巨大壓力


另一個頭疼的難題是人工費用。郭天祥店鋪內的員工都是跟隨他多年的老熟人,眼見無法營業,早在過年前他就將員工早早遣散回家,但是工資怎麼開實在為難。他為難,員工也為難。從農村出來的人,很多事情逃不過人情二字,若是一味考量人情,經濟則不堪承受。


“我們現在這種店面,本身就是小本經營,再加上現在又沒有收入,我現在一個月只能給員工發兩三百左右的生活費,讓他們可以買些口罩和酒精之類的防疫用品。”郭天祥說,如果長時間不能回血就得想其他辦法,而盤出店鋪就是選項之一。他在兩難中繼續堅持、繼續等待。


4


理髮店店長

從月入近萬到拿基本工資,平靜接受


陳明所在的理髮店位於長安區大學城,歸屬於一家全國連鎖公司,總部在武漢。相比其他個體商戶,他所損失的明面上看就是工資收入,而實際上他要面對的還有公司人員的流失。


他是店長,負責店內整體工作。這個約100平米的店鋪裡,平時有20多位員工,包括理髮師、設計師、燙染師……大學城裡的學生寒暑假期間,他們的客流量會低一些,其餘時間每個月要接待約3000名顧客。僅陳明一人,每個月也要服務約300位顧客。


5個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不少人“二月二要理髮”的傳統被打亂了,理髮師沒了收入


自疫情開始,陳明一直待在家裡,這是入職10年來他休的最長的一次假。其實在家也沒閒著,公司會定時線上培訓,陳明也會及時督促員工學習。前段時間,公司西安區域將員工情況進行了統計,陳明的店裡僅有4名員工家在西安,其他人都分散在各地。


要復工,人卻湊不齊。理髮師的工資都是靠辛勤的雙手一個顧客一個顧客剪出來的,好的時候,陳明的月收入近萬元,沒有去店裡的這一個月,他可能只有基本工資。他覺得沒什麼,因為公司承擔的更多。這幾天,他要考慮復工之後的人員,原班人馬大概率不會全部迴歸了,補充信任勢在必行,但去哪裡找呢?


5


民宿經營者

盼望扶持政策落地,解資金燃眉之急


兩年前,馬旖旎告別了海外旅居生活,憑藉豐富的文旅經驗和對西安回民街的深厚感情,她在這裡做起了“不捨長安裡”,從最早的8套房間發展到如今的67套,並且計劃今年突破100套。


去年12月,春節期間所有房間就已經爆滿。但從1月20日開始,每天都在處理退訂,一邊處理著退訂,一邊還不停地有客人繼續訂房,並執意要來。但為了配合西安對疫情的防控要求和對客人的出行安全考慮,她們還是積極聯繫客人退款。對於執意不要退款的客人進行延期保留。


疫情對經營的影響不言而喻。馬旖旎介紹,她們這67套房源都是租賃的私人用房。雖然陝西省旅遊協會民宿分會出臺過減免租金的倡議書,她們也積極跟房東溝通過,但是很多房東也存在自身困難,基本上都無法減免租金。


5個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疫情之下或將淘汰一批民宿業主


除了租金,還有人工工資。“不捨長安裡”有管家部、工程部、保潔部等專業的團隊,每個部門的員工都是嚴格篩選後又經過長期培訓一步一步成長起來,如今大家配合起來非常默契,馬旖旎不願意讓這些“家人”流失,就必須保障每個員工的正常開銷。算上這些,從疫情開始到現在,估算已經虧損了40多萬元。


她從新聞中看到西安市政府安排了專項資金3億元,重點針對文旅企業進行扶持,還看到對中小微企業貸款進行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希望扶持政策能夠儘快落地,緩解民宿行業的燃眉之急。


…………微觀…………


這些經濟大潮中的“小人物”隨處可見,是你也是我。面對“黑天鵝”事件,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微乎其微,與其說想盡了辦法求生,不如說艱難掙扎。對他們來說,希望就是戰疫勝利在望,無論損失有多大,等回到自己熟悉的節奏繼續打拼便是,一切都能扛過去。


不過,仍有值得思索的事。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燈如何從零售到訂單式生產,擴大效益且減少手藝人自身的風險;養殖場初探了從養雞場到餐桌的生產配送模式,如何發揮這種渠道的潛力需要引導;米皮店鋪已經有協會作為技術支撐,能否以協會為主體設置風險基金,抵禦潛在風險,讓協會成為真正的靠山;理髮行業已經有人提供上門服務,今後能否推陳出新,減少對門店的陣地依賴;民宿等文旅創業者如何告別單打獨鬥,通過豐富服務進一步創新經營方式.......


總之,疫情檢驗了行業,也提示了行業,老路再走下去只會是死衚衕,突破才能新生。


陝光燈(shaanlight)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