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疫情之下,实体经济生存窘迫,亟需回血。接下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我们与多个行业的“小人物”聊了聊。面对冲击,谈应对方法有些空洞,硬扛才是普遍招数。越是逆境越要寻求突破,对这个命题,他们依然缺少解题思路,能做的就是硬扛到底。


1


个体手艺人

花灯卖不出去,考虑打工补贴家用


冲击之下,个体从业者伤及肌理,痛在筋骨。做了几十年手工花灯的王蒲芳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今年这样的行情,一屋子色彩斑斓的花灯,一盏也没有卖出去,还占地方。


每年从农历10月开始,西安白鹿原上砲里塬西垇村的王蒲芳和老伴儿刘新荣进入“冬忙”。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传承人,年前日夜赶制花灯是他们最踏实、最得心应手的一件事。他们的花灯曾挂在西安南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 


5个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网友“云龙山人”发布于华商论坛,2018年2月拍摄


往年春节期间,卖花灯的收入是这个家庭一年中相当重要的经济来源,而今年一无所获,一个月直接经济损失6000元以上。谈及应对,刘新荣说,很多地方逐步复产复工,他打算先放下灯笼,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至于花灯的销路,他不是没想过办法,只是无计可施罢了。


抛开疫情影响来看。如今各种电子灯琳琅满目,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砲里花灯也没有以往销量大,他们做两百多盏花灯送往市场不愁销路,若想扩大“经营”必须有更大的承担风险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他们难以自我发育的。


2


养殖场老板

鸡得吃饭,花钱养殖赔钱卖鸡蛋 


鄠邑人贾康乐从父亲手里接手养殖场后,经历过2003年非典、2011年和2014年禽流感,疫情来袭才真正体会到“难”。他首先面临的困境不是销路,而是封路。饲料运不回来,8万只蛋鸡无粮可吃。


养鸡不同于其他产业,不是停了机器就可以停业休息,鸡仍需要按时按点进食。鸡饲料中主要的配料玉米需要到甘肃庆阳大批量采购,而疫情初期车辆不能正常通行,他只能按照现有的配给量给鸡减了食量。好在没几天,贾康乐拿到了鄠邑区农业部门的“车辆通行证”。


销售上贾康乐发动亲朋好友在各自的社区群里发布团购鸡蛋信息,然后开车去送货,鄠邑区区域内都送,西安城区也送。这些天,他大约通过这种渠道卖出去了80多万枚鸡蛋。鸡蛋是卖出去了,却并没有盈利。他的养殖场一斤鸡蛋的成本大约3.5元,可是售价最低的时候,他一斤鸡蛋只能卖2.5元,还要搭上路费和人力。


5个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鸡蛋卖出去了,没挣到钱,还搭上了人力和路费


即便这样,贾康乐觉得自己的损失不算大,而姚鹏辉每天都在赔钱。离贾康乐的养殖场不远,姚鹏辉也有一家同等规模的养殖场。他算过一笔账,每天8万只蛋鸡大约生产7万多枚鸡蛋,他每天通过电商、微信朋友圈销售出去约8000斤鸡蛋,刨去交通费和人力,每斤都低于成本价4角至一元,30多天他已经损失20多万元。


除了人力、物力成本,他还要在一年之内还1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他一边心疼自己精心喂养的鸡,一边担心连锁反应会让他连10多名工人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出。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抗到疫情结束。


3


米皮店铺店主

营业收入为零还得交房租


最近几年,永兴坊实在太火了,能在这里经营一间铺面成为一个羡煞旁人的营生。不过,餐饮行业尤其是景区性质的餐饮行业人员密集,需要更高级别的防控,恢复营业时间尚未可知。因此,店主们尚在煎熬之中。


在永兴坊经营秦镇米皮店铺的郭天祥说,按照往年的经营额,他春节一天至少是一万左右的营收入,现在景区关了店铺开不了,也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并且已经和景区签了商业合同,每个月一万元的房租目前看来无法避免。这就是现状,怎么止损得看管理方的措施。


5个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本应赚得盆满钵满的餐饮业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个头疼的难题是人工费用。郭天祥店铺内的员工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熟人,眼见无法营业,早在过年前他就将员工早早遣散回家,但是工资怎么开实在为难。他为难,员工也为难。从农村出来的人,很多事情逃不过人情二字,若是一味考量人情,经济则不堪承受。


“我们现在这种店面,本身就是小本经营,再加上现在又没有收入,我现在一个月只能给员工发两三百左右的生活费,让他们可以买些口罩和酒精之类的防疫用品。”郭天祥说,如果长时间不能回血就得想其他办法,而盘出店铺就是选项之一。他在两难中继续坚持、继续等待。


4


理发店店长

从月入近万到拿基本工资,平静接受


陈明所在的理发店位于长安区大学城,归属于一家全国连锁公司,总部在武汉。相比其他个体商户,他所损失的明面上看就是工资收入,而实际上他要面对的还有公司人员的流失。


他是店长,负责店内整体工作。这个约100平米的店铺里,平时有20多位员工,包括理发师、设计师、烫染师……大学城里的学生寒暑假期间,他们的客流量会低一些,其余时间每个月要接待约3000名顾客。仅陈明一人,每个月也要服务约300位顾客。


5个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不少人“二月二要理发”的传统被打乱了,理发师没了收入


自疫情开始,陈明一直待在家里,这是入职10年来他休的最长的一次假。其实在家也没闲着,公司会定时线上培训,陈明也会及时督促员工学习。前段时间,公司西安区域将员工情况进行了统计,陈明的店里仅有4名员工家在西安,其他人都分散在各地。


要复工,人却凑不齐。理发师的工资都是靠辛勤的双手一个顾客一个顾客剪出来的,好的时候,陈明的月收入近万元,没有去店里的这一个月,他可能只有基本工资。他觉得没什么,因为公司承担的更多。这几天,他要考虑复工之后的人员,原班人马大概率不会全部回归了,补充信任势在必行,但去哪里找呢?


5


民宿经营者

盼望扶持政策落地,解资金燃眉之急


两年前,马旖旎告别了海外旅居生活,凭借丰富的文旅经验和对西安回民街的深厚感情,她在这里做起了“不舍长安里”,从最早的8套房间发展到如今的67套,并且计划今年突破100套。


去年12月,春节期间所有房间就已经爆满。但从1月20日开始,每天都在处理退订,一边处理着退订,一边还不停地有客人继续订房,并执意要来。但为了配合西安对疫情的防控要求和对客人的出行安全考虑,她们还是积极联系客人退款。对于执意不要退款的客人进行延期保留。


疫情对经营的影响不言而喻。马旖旎介绍,她们这67套房源都是租赁的私人用房。虽然陕西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出台过减免租金的倡议书,她们也积极跟房东沟通过,但是很多房东也存在自身困难,基本上都无法减免租金。


5个西安人的疫中面孔:第一批生存窘迫的人正在硬扛

▲疫情之下或将淘汰一批民宿业主


除了租金,还有人工工资。“不舍长安里”有管家部、工程部、保洁部等专业的团队,每个部门的员工都是严格筛选后又经过长期培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如今大家配合起来非常默契,马旖旎不愿意让这些“家人”流失,就必须保障每个员工的正常开销。算上这些,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估算已经亏损了40多万元。


她从新闻中看到西安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3亿元,重点针对文旅企业进行扶持,还看到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进行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希望扶持政策能够尽快落地,缓解民宿行业的燃眉之急。


…………微观…………


这些经济大潮中的“小人物”随处可见,是你也是我。面对“黑天鹅”事件,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微乎其微,与其说想尽了办法求生,不如说艰难挣扎。对他们来说,希望就是战疫胜利在望,无论损失有多大,等回到自己熟悉的节奏继续打拼便是,一切都能扛过去。


不过,仍有值得思索的事。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灯如何从零售到订单式生产,扩大效益且减少手艺人自身的风险;养殖场初探了从养鸡场到餐桌的生产配送模式,如何发挥这种渠道的潜力需要引导;米皮店铺已经有协会作为技术支撑,能否以协会为主体设置风险基金,抵御潜在风险,让协会成为真正的靠山;理发行业已经有人提供上门服务,今后能否推陈出新,减少对门店的阵地依赖;民宿等文旅创业者如何告别单打独斗,通过丰富服务进一步创新经营方式.......


总之,疫情检验了行业,也提示了行业,老路再走下去只会是死胡同,突破才能新生。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