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在先前的文章中談到了古代道士的修煉生活,想必大家對道士修煉以外的生活也會有幾分興趣。一般來說,道士們修道一生,自然是希望在清修養心中最終能長生不死、羽化登仙。但有時候,道士們其實並非完全切斷與世俗的聯繫,而是頻頻現身於市井生活甚至宮廷生活中。那麼古代道士的宮廷生活是怎樣的呢?今天就想以古代道士的宮廷生活為主題,談談歷史上那些帝王之師的賢道和禍亂朝綱的佞道,並分析這背後所體現的道教思想。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古代道士

一、古代道士們融入宮廷生活的理論根基和現實需要

我想不少人應該存在著這樣的疑問:道士們既然是追求長生的,那麼為什麼還會主動牽扯到世俗社會之中呢?其實古代道士、尤其是比較頂尖的道士之所以融入宮廷生活是有其理論根基和現實需要的。

  • 理論根基:宗教使命、道性圓融

道教在設立之初時,其實修煉並不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拯救危世、實現盛世太平才是他們的理想。儘管後來由於魏晉亂世導致理想無法實現,出現了煉丹流派,但是在道教的理論根基上卻一直堅持著這個理想。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葛洪煉丹

在修為高深的道士們看來,“道”並不是只有在那種遠離人煙的地方才能明悟,在市井煙火下同樣可以明悟“道”的精髓。在這種理念下,道士們並不把一定角度、一定程度介入社會生活視為是對“道”的損害或本性的迷失,反而認為這是為了實現宗教使命的途徑之一。在他們看來,他們身上所肩負的使命有兩個:一個是完成“道“”之理想,實現盛世太平、將社會拉回正軌;另一個使命則是讓道教的影響力擴大,讓更多人沐浴道教光輝。

如果說要將道士們這種出世與入世概括起來的話,那想必就是棲山林而蔭仙風、踐市朝而觀世變,這也正是道士們眼中的道心圓融。

  • 現實需要:傳播宗教、輔助修煉、拔高自我

古代道士們在出世修煉、追逐成仙夢之外,往往還會通過舉辦法師、治病救人或者傳教佈道等方式來將道教的影響輻射到民間乃至於官方,從而擴大信眾和朝廷的支持。道士們通過自己的天有異象、民間災難等事件中積極挺身而出,從而樹立道教的良好影響,尋求更多的社會認同。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道士傳道

輔助修煉是道士們融入宮廷生活的另一個現實需要。道士們尤其是外丹修煉的道士往往需要大量的煉丹材料,這些材料有的價格不菲或世所罕見,而接近帝王甚至成為帝王的座上賓有利於滿足他們的修煉需求,因此也是融入宮廷生活的一個動機。

另外,有的道士出於滿足個人的私心,希望通過與宮廷、與皇權的密切往來來抬高自己的聲譽,擴大勢力,甚至動用各種手段來拉攏權貴、神化自己,對皇權政治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從參與政治到對抗皇權再到帝王之師:名道士與帝王間的往來

其實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的先驅們就認識到與帝王相處的遠近是會影響到道教未來的發展的。在漢成帝時期,知名道士甘忠就將黃老之道與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結合在一起,在神化自我的外衣下,主張通過頂層設計來為道教發展爭取空間。在這種動機的促使下,名道士們開始積極參與到政治中,甚至成為所謂的帝王之師:

  • 嘗試介入政治,卻被當做旁門左道

上文提到甘忠主張參與政治擴大道教的影響,但道士們嘗試介入政治之初的結果卻是不太理想的。據記載,當時的漢王朝由於獨尊儒術,對剛草創的道教是沒有什麼政治上拉攏的需求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漢成帝時就有大臣向皇帝彈劾道士甘忠妄議朝政,最終導致甘忠被殺身亡。

後來,甘忠的弟子們儘管取得了漢哀帝的信任,但由於整個朝廷上道教影響依然微弱,而且多少有些觸及到儒家的勢力、地盤,所以他的弟子們最終其實和師傅甘忠差不多,依然是被定罪身死或流放。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漢成帝(劇照)

  • 對抗皇權,或直接造反或政教合一:

甘忠及其弟子們的悲慘下場並沒有嚇卻道士們對政治發聲的渴望,在他們發現難以無法和平融入政治秩序時,道教中有人選擇了一條不合作的道路,那就是直接出來對抗皇權,這其中不得不提東漢末年的張角和張魯了。

先說說張角,想必喜歡《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記得那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其實說的就是當時張角那“黃天當立”的政治口號。歷史上,張角因為得到了道士于吉等人所傳授的《太平經》而創建太平道,他一方面以救世為目標,另一方面則是利用宗教觀念動員群眾,並在公元184年自稱“天公將軍”,發動東漢末年最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不過,這場起義儘管是比較成規模的道教對皇權的戰鬥,但由於黃巾軍無法調和與豪族的利益,僅僅九個月就被漢朝政府軍鎮壓,張角也在這過程中病逝。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張角

再說說張魯,張魯是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他在東漢末年利用時機閃電偷襲拿下漢中後在此割據。在拿下漢中後,他藉機在此傳播五斗米道,藉助宗教穩定統治秩序,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並一舉雄踞漢中三十年,後來因曹操率大軍征討而投降曹操。

延伸閱讀:五斗米道其實只是個俗稱,嚴格來說在道教體系下的比較合適的稱呼是天師道、正一道等,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記載,該派別是天師張道陵於東漢漢順時期創建於四川。據《三國志》等記載,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該道教派別救助病人後,病人經常以五斗米表達謝意,於是世俗稱呼這些道人為“五斗米師”。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五斗米教與張道陵

  • 契合需求,從座上賓到帝王之師

在經歷漢朝時期道教融入政治的慘痛教訓後,道士們開始把迎合統治秩序需要視為道教發展的關鍵。也正是在此認識下,道士們開始逐漸成為封建帝王的座上賓,其中優秀之輩甚至成為帝王之師。

1.第一次成功嘗試:寇謙之運籌帷幄,太武帝成道士皇帝

其實道士真正取得宮廷信任甚至要到南北朝時期了。當時的名道士寇謙之把握住了統治者們既害怕道教坐大又想長生的心理,主動對天師道進行改革,他摒棄了早期道教的一些做法,吸納儒家綱常名教的思想,制定了比較符合統治者需要的道教教義。在寇謙之進攻向太武帝拓跋燾獻上經書以表誠意並籠絡當時重臣崔浩後,成功打動了太武帝。太武帝宣佈在國內崇奉天師,道教一度成為第一大宗教,太武帝也接受了“太平真君“的符籙。

備註:類似的情況還有後來的南朝名道士陶弘景,他被稱為山中宰相,受到當時梁武帝蕭衍及大臣們的百般禮待。隋朝時的道士們其實也是如此,比如名道王知遠、徐則等人大多受到隋煬帝楊廣的器重。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寇謙之

2.綁上同一戰車:道士與皇室的密切結盟

說起道士參與政治,如果不提起李唐王朝顯然是不合格的。在唐朝,是道教發展的頂峰時期,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名道士。這些名道士倒頗有些小說《大唐雙龍傳》中宗教給勢力下砝碼的色彩,歷史上他們早在李淵太原起兵時就下注了,比如道士岐輝、王遠知、李淳風等人便在起兵之時就利用宗教宣揚李姓將奪得天下的預言,甚至直接派遣道教徒援助李唐。後來李唐建國後也投桃報李將道教尊為國教,甚至奉老子為祖宗。道士們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李唐的“宗室成員”。

備註:當然,李唐王室也並非只是投桃報李之意,另一個原因是李唐王朝為了拔高自身的血統出身並鞏固統治根基。

在這大氛圍下,唐朝諸多道士可謂和皇室關係密切,緊密團結在唐朝統治者身邊。孫思邈、葉法善、司馬承禎等皆入宮中如入己門,為朝野上下所重視,甚至受到帝王們的推崇,說是帝王之師一點不為過。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司馬承禎

到了宋朝時,道士依然與皇室保持密切的聯繫,頻繁出入宮廷。比如宋太宗與名道士陳摶、宋神宗與名道陳景元等。至於蒙元,儘管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但道士依然與之建立了密切的聯繫,長春子丘處機遠赴西域勸服成吉思汗的事蹟更是為人所稱道。至於再往後明清宮廷中的道士身影更是屢見不鮮。

三、一己私利、禍亂朝綱:佞道對宮廷政治的破壞

從前面來看,無論上述道士們是否成功融入宮廷生活、下場如何,至少他們都是有相對被肯定的出發點,即為了宗教振興、心繫天下或者道心圓融等,他們是道士及道教中真正的脊樑。但道士中同樣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私慾,利用帝王們對道教的認可來投人所好、行欺世盜名之事。

這裡面不得不提的宋徽宗時期的道士林靈素。他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神宵天壇玉書》,於是就利用書中所介紹的手法藉機進入宮廷生活。他了解到宋徽宗喜歡阿諛奉承又貪戀長生,對神仙方術等深信不疑,於是恭維宋徽宗是神霄玉清王,引得宋徽宗龍顏大悅。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宋徽宗

他因此被授予了“通真達靈”的封號和諸多好處。後來林靈素利用皇權大肆在朝中培養自己勢力,一時間竟然權傾朝野。當時,北宋的許多國家大事都要經過他請示“天廷”,請玉帝“ 批准”,甚至皇帝也只能坐在一旁傾聽“玉帝”指示。這背後真正的主意自然都是林靈素所出。也正因為如此,他後來引得反目者甚多,在馬腳露出後很快被驅逐出京城。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道士林靈素祈法

類似的事情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明世宗朱厚熜對道士陶仲文等人的器重,使得這些道士不僅高官厚祿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還影響了明朝的用人秩序,使得士大夫們轉而獻寶尋求上進,極大破壞了當時的統治秩序和政治環境。

四、道士宮廷生活兩面性的實質:是人性,更是社會現實的生動寫照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道士宮廷生活的兩面性,一方面他們秉承救世理念成為帝王之師、輔佐治理天下,另一方面他們蠱惑帝王,成為惑亂朝綱的重要推手。這種兩面性固然有人性的因素,比如貪圖私利或者個人修煉的需要,但其實質卻是由當時的社會現實所決定的:

  • 皇權尚未足夠集中、穩固時,道教發展空間大,皇權也有與道教配合的動機

如果我們細緻分析,會發現在漢以至於唐時,專制的程度、皇權的集中是明顯不如後世的明清時期的。這時候,道教作為社會主要宗教是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去騰挪的,道士們可以以宗教為團體發揮社會影響,這是他們實現人生和宗教價值的重要契機,所以這時候往往很少選擇直接干預朝政的,更多的是希望皇權幫助道教發展和傳播。

此外,另一個社會現實是皇權在尚不穩固的時候可以藉助宗教來對統治秩序施加影響。這在李唐時期表現的極為明顯,也是李唐王朝出現最多名道士的重要原因。當時李唐王朝出身關隴貴族,卻不為山東士族所認可,李唐為了拔高自己的血統,不惜直接認老子為祖宗,同時藉助這種關係直接與道教捆綁在一輛戰車上。

從帝王之師到禍亂朝綱,道士的上限與下限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李世民劇照

由於道教當時社會影響力大,且道門中人大多與士族較好,又有不少真才實學之輩,這些人從政治、經濟、文化及民心等方面都是皇權的助力,皇權自然也就與道教有配合的動機。

  • 皇權高度集中時,道士們無力真正影響政治根基,只得謀求私利

有意思的是,當皇權高度集中的時候,在集權政治下道教再無先前時期的發展空間。這時候的朝廷政治,無論是宦官還是閣臣,他們儘管可以干預朝政,但是他們都是在皇帝的默許下進行的。只要皇帝願意,就可以隨意調整利益分配的秩序。這就是明朝出現諸多皇帝怠政而朝政卻能正常運行的原因。

在這種社會現實下,道士們認識到皇帝本人的愛好遠勝過團體的努力,討好皇帝所帶來的好處勝過努力佈教。因此,道士們轉而尋求自身的利益。這也是明清時期道士在道德水平上不如明清以前的重要原因。

五、結語與思考

歷史上的道士們可以說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僅僅從道士們的宮廷生活看,他們中固然有部分人追求個人的私利、擾亂政治秩序,但更多的卻是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歷史上的名道士行為從一個個看是個體的選擇,但從群體看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他們一方面以才學和團體力量協助帝王們穩定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以宗教信仰等對帝王們施加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古代道士的宮廷生活就是整個政治秩序的重要一面,只不過隨著皇權地位日漸提高,這種影響逐漸減弱,後來漸漸剩下了精神層面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