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廢都》、《平凡的世界》等很多作品背景地都是陝西,這是為什麼,還有補充的嗎?

理查德克萊曼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白鹿原》、《廢都》、《平凡的世界》等小說之所以背景都是陝西,就是由文學作品這個特點決定的。

文學作品介於真與不真之間。所謂真,即是作者的生活經歷、生活感悟、生活見聞……不真,則是在真基礎上的作者的主觀昇華,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對於賈平凹、陳忠實、路遙來說,陝西是他們最熟悉、最魂牽夢縈的地方——在這裡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上學、工作,在這裡成家立業,祖宗的根基也在這裡……

他們的作品,不以此為背景還能以什麼為背景?即便是作品中的人物,也不是隨性發揮、像泥巴一樣胡亂捏就,也多是身邊或熟悉、或見過、或聽聞過的張三李四的藝術加工。

凡偉大的作品,都是深深植根於生活,然後經過作者獨特的藝術再造,以藝術形象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

即使作者有神來之筆,離開了生活,離開了熟悉的生活,也是寫不出好的作品,塑造不了能感動讀者的人物。

至於陝西曆史文化的深厚與久遠,那只是讓生活在這裡的賈平凹、陳忠實、路遙等作家有了更深厚的思想積澱和文學素養,以及獨特的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視角。


陽光燦爛的日子205


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陝西人。


《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是西安城邊上的灞橋區人,自幼生活在關中,對關中一帶的風土人情比較熟悉。所以他的作品都是關中風味的,裡面的風土人情,民情民俗都是關中一代的,有著深厚的關中文化底蘊。為了寫作《白鹿原》,陳忠實曾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查閱資料,閱讀縣誌,所以才成功創作了具有濃郁關中地域風格的《白鹿原》。賈平凹是商洛地區的人,他早期的作品處處透露著商州風情。大學畢業後進入西安城工作,在西安城生活了二十年後,他才寫了第一部以西安城為背景的城市題材小說《廢都》。路遙是陝北人,陝北在過去是最陝西最窮困貧苦的地區,路遙從小在農村生活,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以農村為背景,以農民和農村青年與苦難抗爭,努力擺脫貧困,實現自身價值和理想為主題的。路遙描寫的農村生活,都是七八十年代陝北農村真實的生活圖景。


任何一個作家的創作,都離不開他的生活和成長的背景。因為藝術來自於生活,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離開了這個源泉,創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所以這三位作家的作品,所以這三部作品,都是以陝西為生活背景,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以陝西為背景的文學作品,還有柳青的《創業史》,因為柳青也是陝西人,出生於陝西吳堡縣,後掛職長安縣委副書記,並在長安縣皇甫村長期生活達14年之久,創作出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上卷,後因柳青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不幸早逝,《創業史》下部沒有完成,成為一個遺憾。



另外比較有影響的以陝西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還有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高建群是陝西重要作家之一,曾在陝北掛職,在他掛職期間創作出了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當年曾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等同時出版,被稱為“陝軍東征”,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上回答不知能否滿意,願與你多多交流。


作家鬼譚


這當然可以理解了,因為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陝西人。陝西人寫陝西事,很正常的嘛。

任何一個聰明的作家,都不會拋開身邊熟知的故事而去搞什麼獵奇出新,這也是創作者的大忌。正是由於這一基本常識性認知,註定了一個作家一生的創作命運。有的作家籍此而風生水起聲名大噪,有的作家則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文學讀物。而那些故意選擇自我陌生的領域進行的所謂文學創作,大都費力不討好,使出吃奶的勁兒也沒成就自己的文壇佳話,可謂是一生途窮,籍籍無名。

三位作家,恰好都生活在底蘊深厚的文化大省,受到傳統文化的天然薰陶,自然筆下就流淌出來富足的文學氣息,這種得天獨厚的文化積澱並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夠擁有的,也不是每一個作者都懂得珍視和寶藏的。恰好三位作家都重視了這一點,他們的文學成就自然就隨著豐盈的地方特色文學根基而自我雄壯起來,自我拔節起來,自我豐滿起來,成為了中國作家的的幾位翹楚,也成為中國作家目前為止最接近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

陳忠實的作品最宏大,最沉雄,最霸氣,是建國以來文學作品的槓把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賈平凹的作品最靈性,最通透,最圓潤,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幾位文化反思型創作大師的傑出代表;路遙則是最真誠,最熱血,最勵志的大作家,他畢生都在用生命為文學謳歌,為靈魂奠基。





極品龍顏


路遙,賈平凹,陳忠實三位先生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已載入史冊,影響不僅是現代的,更是將來的。三位先生的多部作品皆以三秦大地為根,飽含深厚的中國文化,給人深沉的長嘆一口氣的壯美感。正是博大久遠的家國情懷,才使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衝擊力。生於斯,長於斯,這塊生養作家的廣袤的大地鑄就了先生們高貴的品格,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個細節,一個思考,都是文化的折射。深受根的影響,對家對國對這裡的人們與生俱來的感情烙在作品中是不難理解的。同樣,一個作家面對不熟悉的人和事,就很難產生心靈上的碰撞,沒有火花的作品自然不能和讀者共鳴。








邳州閃聞


主要原因是地緣關係,因為作家的小說創作,雖然內容是虛構的,但離不開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三位作家都出生於陝西,因此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地以陝西為底版。其中路遙出生於陝北,《平凡的世界》就以陝北為背景;陳忠實的出生地就是陝西關中地區的白鹿原,所以不僅小說寫自鹿原的人事,而且乾脆以《白鹿原》作了小說名稱;賈平凹雖然生於陝南,但自青年時代離鄉求學,一直生活在西安城,可以說西安就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對西安的熟悉,不亞於故鄉陝南丹鳳縣棣花鎮,其小說《廢都》中的西京,其實就是西安的代稱。如果讓這三位作家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寫不熟悉的地方如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或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生活,或江蘇、安徽等江南水鄉,小說很可能寫不出來,即便寫出來,也不可能獲得那麼大的成功!


用戶4473313345611


陝西的厚重,在整個國家來說,不容代替!其地理,文化,歷史等方面,就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地理方面,可從陝西的四個方向去看,向北風沙乾旱,向西向南向東,多山多水,有的地方,沒有一條跑馬的川。而陝西,800裡秦川,沃野千里,良田萬頃,秦嶺如天障佑護安寧,古有"陝西人,二畝地,熱炕頭,孩子老婆眠一冬″的說法,因.為陝西的土地平整肥沃,二畝地就能養活一家人,古來是黃都兵家盤踞之地。所以,陝西的厚重無容置疑,《白鹿原》《廢都》《平凡的世界》都是陝西人文的寫照,其它地隅不可代替,沒有補充。


劍飛舞


那地方歷史積澱深厚,民風獨特(主要是面對惡劣生存環境發出強烈的生命吶喊)。這造成了那裡的作家們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無論什麼時代,誰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殺下心來做事,誰就會勝出。


扎西平措lntl


這三個作者都是陝西人啊,生在陝西,長在陝西,寫出以陝西為背景的作品很正常啊,那是他們熟知的地方,寫出來真實。不光是這三部作品,他們寫的其他作品也很多以陝西為背景,比如《秦腔》、《高老莊》等。


京NG


陝西西安人稱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傑地靈,作家隊伍壯大。《白鹿原》、《廢都》、《平凡的世界》等很多作品背景地都是陝西,是因為三部小說的作者都是陝西人,他們熟知身邊的人和事,所以以陝西為背景題材的小說就多些。


百幕大13


生活是創作的根基,經歷是骨肉。是他們的生活的真實體驗,恰又生活於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土地之上,。這些作品又集中誕生於一個還沒有全面浮躁的,是沒有那麼極度渴求物質財富的年代,不是偶然的。如果於現在,他們也難以相信。文化只是一部分,但能引能文化者只能是經歷過苦難,耐得住貧困寂寞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