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寫的是真人真事嗎?

華汝昊


《平凡的世界》路遙三年準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你完全可以認為《平凡的世界》裡所描寫的是真人真事,甚至說,即使是放在現在這個時期,《平凡的世界》裡所描寫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會出現的。

《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時間背景距離我們很近,也就是上一代的事,描寫了當時的農村生活和城市變遷風貌。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印記。在很多父輩的人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出他們的影子。事實上,平凡的世界裡描寫的主角,他們的經歷絕沒有獨特到只此一家,上一代人裡有著太多這樣的人。

也許,我們認為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各種交通工具,通訊方式都要比以前要好多了。但是農村,礦工,進城,上學輟學,愛情,門第家庭條件。這些東西都沒有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其中有些根本性的東西是伴隨著我們出生時就決定了的,從前,現在,以後會不斷的有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出現主人公一樣的掙扎。

甚至我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可能要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悲慘。畢竟幾個女主人公最終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但現實中,上一代人進城是有戶籍限制的,有很多人並沒有他們這麼高尚的品質和對生活堅定的信念。

作者路遙用藝術化的手法,寫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實際上也是充分有著自己內心的思考的,具有代表性的表達了我們內心中共同的思想。他所寫的不是哪一件具體的事,而是一代人,有志於愛情,事業的人所必然要面臨的平凡的世界。





不可語水


藝術中的“人和事”,是打開美感的“媒介”,是一種符合“情理邏輯”的藝術內蘊的“真實”,如果只追求“真人真事”會使小說淪為紀實報告文學、勸善文的檔次上!

我想,你我可能都不願為了所謂的“真人真事”,而犧牲掉小說的藝術水準吧!

小說就是要營造虛擬的“想象空間”,如用生命體驗釀製的一杯“美酒”,給人以美感和自由。



一、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是以較為保守的、現實主義略帶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小說,與同期的先鋒小說家餘華、蘇童等相比,他少了些許現代性,但更彰顯了他有紮實的寫實功底。

路遙是黃土高原土生土長的作家,寫的都是經歷過的家鄉的人和事,所以給我們以寫“自己家裡的事”的觀感,覺得都是周圍熟悉的人和環境,小說始終充滿溫情,很接地氣,不乏鄉土味。這是通過創作從生活中給我們提煉、營造出的藝術“真實”。



故事發生在陝北,我們熟悉的七十年代中後期,思想領域有鬆動,但政治氣候類似“早春”時節。

孫少安、孫少平是鄉村優秀的好後生,代表“新生一代”,少安的“夢”是帶領鄉親父老脫貧致富,少平是作為一個文藝青年試圖走出農村,成為吃商品糧的城市工人。他們為實現夢想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催人奮進。讀起來有極強的“帶入感”,“沉浸式”快感。

因為這都是我們的集體記憶,我們曾經的真實生活。小說在這裡如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剛過去的這一段歷史,“藝術真實”與社會生活真實交相輝映。



二、由於藝術創作遵守現實“反映論”的教條法則,導致小說情節,明顯存在符號圖解式的先天“侷限性”,寫“高大全”的歷史陰影,這源於俄國激進文學對他的烙印太深。忽視了對一個偉大傳統的繼承和對民族審美心理的挖掘。

新中國百年文學史留名的首先應該是《白鹿原》,而《平凡的世界》已紅極一時。

除了歷史的厚重以外,陳忠實先生的寫作手法有突破,大膽借鑑歐美小說手法,融於深厚的傳統底蘊之中。以家族史、心靈史、地域文化為座標,跨時空架構,敢於挑戰既定觀念,所以大膽超前。比如對白鹿神話原型的營造,可能被一些教條狹隘者指責迷信,不懂文化、神話思維這些後現代的理念。這方面莫言即便被人指責“屎尿橫飛”,也顯得十分狂放不羈,有活力。這才是更高層次的“人性真實”,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小說。

而路遙對於意識形態的倚重,將活生生的“人”置於政治圖式當中,幾位女性“典型”到近乎失“真”,影響了對“人性”深度的開掘,人物不能豐滿起來,概念式“扁平化”。明顯有欠缺,跟《白鹿原》一比就更加一目瞭然。

路遙為了寫好第三卷,也曾長期入駐煤礦與工人同吃同住,底層經驗很豐富。但文學的藝術真實,是一個比現實更復雜的標準,必須根植“生命體驗”,忠實於作家內心,不等同於記者“第一時間、現場”的真實。


所以,儘管我讀《平凡的世界》曾不止一次讀得淚流滿面,但我仍然要指出小說的“大缺憾”。

我認為是指導觀念的問題,“文學反映現實”的過低的標準限制了小說的想象空間與該有的“文化底蘊”,是屬於歐美十八世紀的藝術理論,以此為準屬於時代的“侷限性”,不能走出思想的“中世紀”,文藝不可能復興。

三、真正偉大的藝術品都是“意義自足”的世界,而不是圖解什麼、反映什麼。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文化科技、信息交流、物聯互通、知識迭代,人們的觀念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用過去老套的藝術批判來指導創作,恰如同以螢火蟲照亮浩瀚無垠的宇宙。

讓藝術在中國大地“野蠻生長吧”,她最需要自由的氣息!

借這一話題,談了自己對小說藝術創作的真實看法,用一句老話解釋,“愛之深責之切吧!”

樂活一家之言,一起學習,共勉!
關注樂活,分享前衛新穎的藝術理論!


樂活光陰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先生。根據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陝北地區的真實歷史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為背景。好多地理場景也真實存在。但它並不是一部紀實小說。她將其中的地名人物進行加工再創造。真實的反應了陝北地區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的生活與思想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說中有大量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與身邊人的親身經歷。並不是完全虛構。為了寫好這部作品,作者路遙先生,曾經親自到銅川,體驗煤礦工人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讓我們永遠緬懷路遙先生。





品味陝北


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以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為大背景,真實生動的再現了人們在變革中思想意識的轉變以及經歷陣痛後積極投入改革開放大潮的動人故事。文學作品創作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遠遠的高於生活,是用藝術的手段濃縮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作者路遙先生為創作這部小說嘔心瀝血忍受疾病的折磨,為了小說的真實性他親自去煤礦體驗生活深入礦井和工人們同吃同幹活,真因為有了第一手的材料和親身的體會,才把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才把故事敘述的娓娓動聽,使人覺得那些事情彷彿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因如此才創作出了不朽的經典作品。



西域之子cyj


《平凡的世界》是故事,是小說!純屬虛構!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背景就背景,人物就是人物。也許作者會根據現實的人物來塑造某一個小說人物,小說需要誇張等各樣的手法,小說不屬於紀實文學,所以說不可能是真人真事。

就好像電視劇版的與原著版的中間就有很多不一樣的情節。這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的需要。表現手法不一樣,呈現的效果也不一樣。一本好的小說向來不是給了你什麼,而是給你帶來了多少種思考。我們沒必要去探究這裡面的任務與故事是否真實。它多能帶來的思考與影響才是我們的。


平頭哥的日常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準備三年,創作三年的一部力作。他的創作是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形式,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縮影,包括他自己就是作品中的原型。他長年深入黃土高原腹地偏僻小縣城,整日奔波於各種各樣的人群之中體驗生活,他的作品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形象眾多,但個性鮮明。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就像路遙自己說的那樣:“作家最大的才智應是能夠在日常細碎的生活中演繹出讓人心靈震顫的巨大內容”。


千里之外風光美


因為恐懼孤獨,所以我們如飛蛾撲火一樣擁抱愛情,因為害怕寂寞,所以我們努力尋找另外一半!說到底,在這個充滿了惡意與交易的世界上,有誰的經歷不是平凡又是不平凡的,心靈歷程的懸殊早在人與人之間埋下深邃的鴻溝!愛情的產生極為奇妙,在於陌生與熟悉之間,猶如一層又一層重疊的面紗,戀人的容貌朦朦朧朧若隱似顯!輕輕地撫摸如同和田美玉的肌膚!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描繪了那艱苦貧瘠的黃土地上感動星河的愛情,那一代人真摯的情感我們這一代及下一代人永遠無法理解!


被動專家


真實的社會現象就是那樣!我是那個年代過來人。


用戶1722053351242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是根據路遙先生的生活和感觸所寫的


趕走失眠


不是哦,是作家路遙體驗生活後的著作,並非真人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