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作者 | 那一夫

最近一個多月,央視新聞聯播畫風大變。


一是常態化突破30分鐘播出時長,二是多了很多新聞聯播非典型內容。


比如,類似佛山、中山、湖州、象山、合肥、洛陽……這些行政級別不一,平時求爺爺告奶奶也上不了一次的地方都獲得了大篇幅報道。不再是領導視察的陪襯,它們自己就是主角。佛山更是半個月連上3次。


被關注的原因是共同的——就是這些地方在疫情中率先復工、穩產。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對於那些精細化管理,防得住疫情並因此能夠快速復工復產的地方和企業,新聞聯播寧可拖堂延時也要給它們亮相,可謂國家意志給出的一種最高褒獎。


由此也不難想象政府對經濟的牽掛。


地方兩會召開時,新冠肺炎還沒有爆發,疫情根本沒被納入影響增長因素中。如今,疫情逼全國停產1-2個月,讓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當初定下的6%及以上的增長目標顯得頗具挑戰性。


這直接牽動了當前的最核心關切——就業。增長和就業直接相關,“穩就業”三字貫穿了整個2019年,沒想到在2020年迎來更嚴峻的挑戰。


此時此刻,除了政府出臺“新基建”託底經濟保就業之外,穩就業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集中體現。2019年曾亮相國慶七十週年遊行的快遞小哥,央視同樣不吝筆墨。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就業,壓倒一切


想知道政府當下有多再乎就業?


從2月11日到3月3日,國務院召開四次常務工作會議,會議核心議題次次不離就業。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2月11日會議,強調高度關注就業問題,防止大規模裁員;

18日的會議,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緩繳住房公積金,穩企業穩就業;

25日的會議,推出吸納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的措施;

3月3日的會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有針對性的加大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力度……


這一系列強調、關注,直面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為了控疫情,2020年節後的返程客流相比2019年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


這些減少的出行者,都是中國最年富力強的勞動力,是GDP的創造者,是眾多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是中國社會穩定的細胞。


然而,由於社會治理水平的差異,從新華社公佈的截至2月26日的各地復工率地圖可以看出,全國經濟的確已經開始重啟,但除了東部沿海以及中西部的三四個省,整體的復工情況還說不上多驚喜。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工信部的監測數據直指要害,大型企業復工率超過80%,中小企業復工率只有30%。


要知道中國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約3億,這背後是多少城鎮職工、農民工的飯碗啊!現在復工率就是就業,就是經濟,就是穩定。


為了加快經濟的恢復,國務院連出重手,取消不合理復工審批,階段性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為了讓地方上多出力,中央財政做出犧牲,暫時提高了地方分成比例,相當於支援基層超千億……


隨後,新基建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區別於老基建的“鐵公基”,新基建是未來生活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包括5G、人工智能、充電樁、智慧城市、產業互聯網等等。


31省市區發佈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涉及金額近40萬億。中國2019年GDP總額是99萬億,相當於要拿出一年GDP的小一半投資基建。雖然經過調研審核最後落地的肯定沒這麼多,但喊出40萬億肯定不僅僅因為經濟本身。


新基建原本是中國未來若干年的戰略規劃,但因為疫情,在消費、外貿暫時停滯的時候,被迫大提速。就是因為,基建容易創造就業。


中央下了巨大的決心,剩下的就是地方與企業如何展現主動性和靈活性了。作為中國新興產業的代表,中國一眾互聯網企業在國家最需要“穩就業”時站了出來。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互聯網+”展現巨大社會價值


如果說中興、華為事件讓中國人對製造業的熱情突然之間燃到了高點,隨之而來的一種情緒,就是對這些年中國互聯網大發展的輕視。


大國博弈的壓迫讓很多中國人突然之間不那麼自信了,覺得似乎只有製造業才是不折不扣的硬實力。


製造業當然很重要,但這種比較本身就不夠科學。


現在不需要我多費筆墨,因為這場疫情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證明了互聯網革命的巨大價值。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在疫情爆發後,是騰訊等互聯網公司迅速成立了公益基金,發起全球購,把中國最急需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送到疫情中心;


在中國人不得不在家中度過一個超長的春節,又是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支撐起了數億人的溫飽和日常用度,從移動下單、支付、配送到收貨,正是過去十年的移動金融、本地生活的巨大投入,實現了讓這麼多人長時間呆在家中,沒有引發恐慌;


當中國經濟被迫按下暫停鍵,依然是美團等生活服務平臺,啟動商家幫扶舉措,助力滲透到城市毛細血管的餐飲小店逐步恢復有序恢復運營,底層經濟顯示出頑強的韌性。


這種經濟活躍度當然還不能和正常時候相比,但這就像一粒種子,只要它在生長,就會給人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動力,它就是有安撫人心的力量。


改革開放前後的歷史,曾在中國人的教科書中寫下了一句包含血淚的總結,“不折騰,穩定壓倒一切”。


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春天,“互聯網+”展現了它貢獻於社會穩定的超乎想象的價值。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中國人的收入結構,就知道“互聯網+”的價值還不至於上面的幾點。


中國有3.6億工薪階層,其中有四分之一,也就是9000萬月薪低於3000元。它們活躍於一二線城市的底層,或者三四五線城市。


當經濟停滯之後,不能開工的中小微企業的僱員、低收入的工薪層,首當其衝的問題是“飯碗”,哪怕只是臨時的。因為時間對他們最冷酷,所有人有房租要交、溫飽要顧,要的就是一個“快”。


非常時期,只有“互聯網+”的應用場景才可以兼顧兩點:

1、保證儘可能多待工者得到妥善的安置;

2、較低就業門檻,能夠短時間內上手,快速上工。


美團做得更多。


自2020年1月20日疫情態勢嚴峻以來,截至2月23日美團外賣騎手崗位已新吸納7.5萬人,其中一半以上在本省就近就業,六成以上來自工廠工人和服務業從業者。


跨行而來的新騎手,有餐飲從業者、工廠工人,程序員、健身教練、網約車司機、理髮師、攝影師、退伍軍人、拾荒者……


這些職業大都屬於“疫情影響重災區”。美團的調查也佐證了這一點,成為美團騎手的原因中,因為所在工廠、餐飲、商鋪沒開工、沒收入佔36.7%,閒著也是閒著佔24.2%,之前沒有工作春節後先做騎手的佔14.3%。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還記得“和諧”兩字的“和”是什麼意思嗎?人人有飯吃。


關鍵時刻,國務院接連出手,新聞聯播多次發聲,背後是什麼信號?

服務業不發達的國家不會成為真正的發達國家


這次疫情也許會讓國人重新認識服務業。


從表面上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臨時創造的就業很有一點應急的性質。因為業務臨時爆發式增長,加上春節期間很多人回家過年,導致用工缺口巨大。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產品和服務總是稀缺的,理論上工作也總是充分的,但是誰都不願意“一遇到工作就幹”,除非是類似現在的特殊情況。


所以,這注定了當疫情平息,會有很多人回到原先的崗位上,或者繼續尋找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工作。


但更應該注意到的是,這個春天,以美團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正在重新書寫“服務業”的內涵。


美團發起了“春歸計劃”,在全國數百個城市拿出了超過20萬個長期就業、靈活就業的崗位,還計劃招聘1000名大學應屆畢業生,向社會招聘開放3000個崗位……


這是一個兼顧臨時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需求的計劃,不僅可以緩解疫情緊張形勢下的部分企業成本壓力和個人生活壓力,更著眼於個人的長期發展,幫助行業更好的復甦。


等疫情過後,也許我們會發現有不少人主動加入到這個行業中,將之視為一份相對穩定的職業。


很多加入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小店,或因為獲得了平臺提供的優惠貸款,或因為得到大數據的支持能夠更早開店做生意……熬過了這個長冬,從而明確了發展方向。


這個轉變也許對於當下的中國更加意義重大,這是中國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後,更上層樓的關鍵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少,但真正成為發達國家的國家更是一隻手就數過來了。


日本、新加坡、韓國,決定它們起飛的是製造業,但是助推它們最後一步躍升的則是服務業。


中國產業升級、人民幸福必須提升服務業的佔比如果等著中國5億農業人口,1億多低端製造業人口自然演進,轉入高端製造業或者高附加值的服務業,那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幸運的是,中國趕上了互聯網技術的大爆發,依靠這個後發優勢,也許可以讓中國服務業的升級更快、更穩。


2020年的春節,類似美團這樣的互聯網行業初步勾勒出了屬於未來的場景。


這讓我們想起那句經典的問答——企業的社會價值如何體現?


希望工程的發起人徐永光曾說,企業存在的使命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用商業的辦法來解決。沉浸到中國角落的互聯網企業正用事實證明,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業模式才是服務業升級的核心要義。


2020年春,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是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辦好企業、善待員工就是企業最大的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