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198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邊城》改編自沈從文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民國初年湘西山區一個偏遠小鎮茶峒城發生的故事,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沈從文和張兆和

《邊城》成書於1934年,那時沈從文剛剛與他苦苦追求了6年之久的張兆和步入婚姻殿堂。在沈從文的一生中,對他的創作影響最大的人,莫過於他的妻子張兆和。“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是沈從文新婚後,在行船上寫給張兆和的一段話。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少女時代的張兆和

《邊城》描寫了一個淳樸的愛情故事,母女兩代人純真專一的愛情結局都很悲傷,說不清錯在哪裡,也道不明是誰的錯,或許這正是沈從文的愛情觀,一如他那麼卑微地愛著張兆和,可張兆和卻一直不懂他,書中那個皮膚黝黑的翠翠也許就是張兆和的影子。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實際上,當《邊城》被搬上銀幕時,沈從文就是照著張兆和的相貌和氣質來判定翠翠的演員選擇得是否合適。1953年,香港永華電影公司首次將《邊城》改編成電影,由李翰祥輔佐嚴俊執導,啟用初出茅廬的林黛飾演翠翠。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年方十八的林黛以梳著兩條長辮子、天真活潑的搖船女形象一舉成名,但沈從文並不認可這部影片,一來是覺得不夠忠實於原著,二來認為林翠飾演的翠翠離他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遠。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沈從文和凌子風

30年後,上影廠的徐蘇靈導演和北影廠的凌子風導演不約而同地看上了《邊城》,相繼拿出了劇本請沈從文過目。沈從文認為上影的劇本加上了東三省淪陷和抗戰呼聲高漲的時代背景,純屬畫蛇添足,而北影的劇本保持了他筆下的湘西宛如世外桃源的古樸民風,更貼近於原著,於是便將拍攝權授予了北影,並親自對劇本進行了修改。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李羚《黃山來的姑娘》

實際上,北影廠對拍攝《邊城》是有顧慮的,在廠長汪洋看來,片中的翠翠只有15歲,但通篇表現的卻是她與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的愛情糾葛,當時的觀眾能夠接受一個小女孩談婚論嫁嗎?出於這樣的擔心,他力薦李羚飾演翠翠,一來是因為李羚已經26歲,是一個成熟女性的形象,作為愛情故事的主角更為穩妥,二來是李羚剛剛憑藉《黃山來的姑娘》榮獲金雞獎和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她的明星效應能為這部陽春白雪的電影保駕護航。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但是,凌子風導演執意要按照原著的設定去找女主角,年齡要在15歲左右,而且一定要像湘西一帶“額頭高高,皮膚黝黑,眼睛凹進去”的那種女孩兒,否則很難附和小說中那種情竇初開的感覺,也很難得到沈從文的認可。結果,副導演跑遍了全國,千挑萬選找來了兩個女孩,最終凌子風選中了戴吶。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13歲的戴吶出生在成都,母親是峨影廠的剪輯師,當時還是一名中學生,沒有任何表演經驗,但沈從文一見戴吶就說:“像極了,是這個味道!”果然,戴吶與少女時代的張兆和確有幾分相似。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凌子風在《邊城》拍攝現場

由於戴吶的普通話發音不標準,北影廠請來著名配音演員張桂蘭為她配音。沒想到影片已經印成拷貝之後,凌子風卻提出要換人。原來,在回家的路上,他偶然聽到福建廣播電臺的一個節目,覺得這個節目主持人的聲音才是翠翠應有的聲音,於是他把這位名叫柳燕的主持人請到了北京,準備將影片從頭到尾重錄一遍。這一次,汪洋廠長說什麼也不同意。最後,柳燕只錄了影片的解說部分。


北影廠本想讓李羚主演《邊城》,但最終演翠翠的卻是她

對臺廣播播音員柳燕(左)和臺灣對大陸廣播播音員曾國寶

其實這個柳燕也非等閒之輩,她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對臺廣播的播音員,1979年她曾親口播送了著名的《告臺灣同胞書》,見證了海峽兩岸同胞的“三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