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世界各地的海上樞紐--龍頭沙漁港

龍頭沙漁港地處粵、桂、瓊三省交匯的英羅灣之畔,是粵西最北一個港口。她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溝通祖國大西南和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該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距廣西北海市40.5海里,距越南鴻基港127海里,距海防港142海里,離海南省海口新港95海里,可直通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港口距擬建中的河唇至北海鐵路13公里,離國道325線15公里。該港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避風條件優越。航道比較深,是廉江市唯一的一個天然深水良港,也是廉江市發展對外經濟,溝通世界各地的海上樞紐。


龍頭沙漁港歷史悠久。1932年前,龍頭沙沿岸是一片寂寞冷落、荒涼的海灘。1932年後,沿岸各小漁村前,成了各村的自然“港口”。當時,港區人口僅有500餘人,勞動力300餘人,出海勞力200多人。生產工具是用人力劃的各種竹排,30多隻,人力小艇20多艘。作業方式為攪罾、流剌小定柱,年生產量不到100噸。交通極為不便,安全生產極無保障。漁民為了謀生,只好冒險出海作業,如遇颱風和強熱帶風暴襲擊,大多數就葬身魚腹。由於生產工具落後,生產上不去,漁民生活較為貧困,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態中,只能靠木薯糊來維持生活。


全國解放後,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漁港條件有所改善。首先,在1950年, 龍頭沙港成立了初級漁業協會、漁業合作社,1953年建立了國營龍頭沙水產站,漁業生產有了保障。此時,港區人口增加到4000多人,勞動力2800多人, 生產工具由木質小艇、 木質帆船代替了竹排。10噸以上帆船20多艘,9 噸以下小艇30多艘。生產量年增加到300多噸。到了1970年,該港漁業生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漁船從帆船、木艇過渡到擁有125馬力至185馬力的機動漁船16艘,小馬力機動漁船20多艘,出海勞動力近1000人,年生產量達到1500噸。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漁船增加,馬力加大,漁民增多,產量增長,舊沿岸小漁村的漁港已不適應漁業生產迅速發展的需要,為此,從1972年開始 至1975年,上級投資了200多萬元建設龍頭沙漁港。又經過近20年建設,港口現在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碼頭112米,護 岸堤4000米,製冰廠一座,網廠一座,自來水塔二座,漁機廠一個,水產品收購加工站(場) 5個,對蝦育苗場5個,500噸油庫一座,養蝦試驗場150畝,颱風警報站和無線電臺各-座,還有漁政站、漁港監督站,邊防派出所等執法、監督管理機構。全港現有人口5560人,專業勞動力1138人;漁船198艘, 6688噸; 1993年生產量17334噸,產值7600多萬元,漁民人均純收入1342元。2019年生產量18334噸,產值9600多萬元,漁民人均純收入4342元。


目前,龍頭沙漁港正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道,闊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