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神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鑑賞能力全憑一個“悟性”,您贊同嗎?

玩古賞今


我認為這個命題有失偏僻,只要自己喜歡,古玉“神韻”完全可以從學習摸爬中總結出來,在玩玉的過程中,只要用心,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神話,在實踐中也可破冰!古玉的鑑賞,是對古玉器的藝術性,做工精細不精細,有沒有美感,值不值把玩,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對比選擇自己心儀已久的古玉作品!至於鑑定古玉的真假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通過玉質,紋飾,工藝,沁色等鑑別真假,年代等,其實,摸得多了自然就能把握住關鍵的技術要點!完全沒有必要神密化,把什麼都推到“悟性”,從而把想玩古玉的新人給隔了一道牆!我覺得玩古玉任何人都可參與,只是市場水混,坑多,在進入這個圈子前一定要練好基本工。


東山草堂珍玩


古玉鑑賞,離不開悟性,也離不開經驗。

至於神韻,確實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古玉收藏有誤區,一旦踏入,很難跳出。不少人玩玉之初,以贗品入門,長此以往,鑑賞能力可想而知。結果看到真品,反而不識。

多看館藏品,多上手大拍公司的拍品,經年累月,提高眼力,方可感受到精品珍品的神韻。有悟性者,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分享幾件頗具神韻的高古玉。多為今秋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品,包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釋出的幾件,亦有卓然堂藏品。











卓然堂


古玉,特別是神玉時代和王玉時代的古玉,其審美和現代的玉器有著很大的區別,一是傳承、演變過程的相互關係比較緊密,二是內在寓意和公式化、制式化的東西比較多。在這一點上有點兒像現在京劇的臉譜,每一個細節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很少有多餘的東西。

古人對玉器的審美更側重於神,即神韻。而不是現在更注重形,恨不得雕一個老鼠就要把它的每一根眉毛、鼠須都雕出來。[捂臉]

要想領略和體會古玉的神韻,一是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多看一些藝術方面的書籍。二是多去博物館,去看那些館藏品,去看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藝術品。在審美上脫盲。





彼岸之眸


古玉“神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鑑賞能力全憑一個“悟性”,您贊同嗎?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回到話題上來。


古玉“神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鑑賞能力全憑一個“悟性”,您贊同嗎?


我非常贊同古玉“神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鑑賞能力全憑一個“悟性”這種說法,“神韻”唯有“神悟”,在鑑賞能力中“記性”與"靈性"的確不如"悟性"重要,"悟性"不夠,抓不著事物的本質與關鍵,極富情趣的鑑賞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悟性”是“記性”與“靈性”的延伸與拓展,也是可以訓練和提高的,所謂的“悟性”也就是指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沒有“記性”談不上“悟性”,沒有“靈性”更談不上“悟性”,“悟性”可以隨著“記性”與“靈性”的反覆演練而有所提升。


上兩件古玉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史前文明神級臻品高古白玉棗紅沁羊首人面人身像。

古玉小佛像。


以瓷惠友


也對也不對,形紋工可以做的一摸一樣,包漿這些歲月的積澱是需要感受的,每個人感受不同,自然無法把自己的感覺傳授給後人,這才有了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



玉泉山院高嶽


公理自在人心,只有深入瞭解古玉的歷史的人,才能從一眼中,得到真理的答案!




老知青183633304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確實需要有好的悟性才能對融入文化的產物有見解。古玉的文化雖然講究,但是整個流程的工藝是非常謹慎和規矩的,工匠的心態表現明顯心很靜。精細比不了現代工藝,可是整個那種規矩、對稱、粗曠表現出來的神卻韻味十足,這點現代藝術家很難超越。把這個理解透了想從真假找出破綻就很容易了,明顯造假的打眼一看太過於牽強。











樸翰雅陶


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問的有點太泛,即是說太籠統了些,有關“神韻”,很可能群主指古玉的裝飾工藝而言,這些是需要具體器物具體分析的,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就會忽悠藏者了。在“古玉”範疇之內,譬如說“古玉環”,就是遠古的先民出於崇玉、愛玉、又喜歡裝飾自己的一件普通的東西,誠如《詩經》上有記:“君子至止,散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女子也有佩戴玉飾耳墜的,“有匪君子,充耳秀瑩。”…不見得就是要“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鑑賞全憑悟性”這未免想太多了!隨意捧上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的一個青玉手環,該手環外徑8.9釐米,內徑7.2釐米,平面寬1.1釐米厚度0.8~0.9釐米。見圖三十三、三十四,圖三十五為出土的良渚文化青玉環。以上簡論有不妥之處請神門海涵!謝了!





修逺閣


用"形韻″作鑑定點,去對玉器的新老進行判斷,只會把人帶溝裡去!

玉器是否有神韻,只是與其製作者的藝術修為和悟性相關,與新老沒有半點關聯。

舉例,當代玉雕大師李博生之作品,極富神韻。難不成其作品實現穿越,成了古代玉器?其徒弟作品神韻較差,就變成了未來的東西?再則,古人的玉雕師,所有的人水平都是一個高度,就沒有藝術修為高超的,和藝術悟性低下的?那些藝術性差些的古人之作,就變成了當代的東西?

古玉鑑定有一個基本原則,不可逾越:凡古人能辦到的,今天的人同樣可以辦到的,皆不可作為新老鑑定點使用!


竹下聽風1


古玉的神韻主要體現在傳承上,是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載體。玩味古玉,不能只認和田玉,其它玉種也一樣重要。比如紅山文化就是東北地方玉,良渚文化也是中部地方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