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人心裡對家的寄託。各地對春節都有不同特色的活動,貼民神就是很重要的其中一項。

門神,就是年畫。是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將神像鐵到門上,用來驅邪避鬼、保衛家宅等,一直是很受歡迎的守護神。

門神一般常見的有神荼、鬱壘、秦瓊、敬德和鍾馗。他們普遍的特點是面貌兇猛、氣勢威嚴。據說能辟邪,讓人安居樂業,獲得心靈的平安。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門神神荼鬱壘


門神分類

門神可以大概分為驅邪類、祈福類、宗教類、武將類、文官類和其他類,

1. 驅邪類

驅邪類門神代表一般為神荼和鬱壘,在《山海經》裡有詳細記載,不過這多為古時人們的想象,並不是真正存在的。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驅邪類門神


2. 祈福類

祈福類,多有福、祿、壽三神。代表了成就功名利祿、福壽延年的幸運門神。一般把文、武財神貼在左、右門上,意思是左招財,右進寶。這種多為祈福用,希望福祿年年。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祈福類門神

3. 武將類

武將門神一般是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進入,大多都是手持兵器,一般貼在臨街的大門上。代表有秦叔寶、尉遲敬德。但是武將並不一定是指武官,像趙雲、孫臏和龐涓這些也是武將門神。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武將類門神

4. 文官類

文門神一般都是穿有朝服的文官像。古時文官門神並不多,比較有名的就是魏徵、包公、海瑞和文天祥等。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文官類門神


隨著朝代更替,門神相繼出現新的,但是並不是完全的更新,而是沿用舊的,或者新舊同時使用。

門神變遷史

1.遠古時期

關於門神的傳說,神荼和鬱壘二神的傳說早就已經流傳了,《山海經》、《風俗通義》、《三教源流搜身大全》等在書中都有記載。

“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

在《三教源流搜身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神荼和鬱壘肖像非常凶神惡煞。兩神坐在桃樹下,坦胸露腹,虯髯虎鬚,頭上長角。看起來很兇神惡煞。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神荼鬱壘門神


當然了,《山海經》中除了貼門神,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貼桃木。古人認為桃木可以驅邪,到現在,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仍舊認為桃木有驅邪的作用,用來辟邪。

這個貼桃木,也是後來咱貼對聯的開端,在五代時期有這麼一個典故,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後來被大家傳到民間,就紛紛仿效。這不到現在我們都在保持著這個習俗,貼對聯,祈求來年更好。不過貼桃木跟貼門神沒啥關係。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貼桃木圖片


留存到現在的現有貼門神並沒有,因為古代多是木門。但是,書籍《漢書廣川王傳》記載:“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長劍。”這樣說來,第一個被記錄進書籍的門神是成慶了。那麼成慶的原型到底是誰呢?在《漢書音義》中記載到:“成慶,荊軻也。衛人謂之慶卿,燕人謂之荊卿。”那麼,成慶便是古代勇士荊軻了,荊軻刺秦,名流千古,也意向成了中國最早的門神。

2.東漢-兩晉時期

東漢學者蔡邕在蔡邕在《獨斷》中記載了貼門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兇。”到了魏晉南北朝,門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

南朝的宗懍也在《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比較可惜的是,東漢到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一來為了防止盜墓,二來,國家經濟能力有限,“厚葬”的風俗沒有延續下來。這一時期,在墓葬中幾乎很難發現門神形象,這是歷史的缺陷,也是我們研究門畫的遺憾。

3.隋唐時期

直到唐代時期,出現了新的門神形象,也就是鍾馗,此人不但捉鬼而且還吃鬼,所以人們一般把他貼在門上代表驅邪避鬼的意思。

於是鍾馗便成了道教捉鬼驅邪的神將,在民間廣為流傳,並且有很多關於鍾馗的故事,比如說,鍾馗捉鬼、鍾馗夜獵等。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鍾馗門神


並且鍾馗這個人是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並不像神荼和鬱壘是出現在神話故事中,人們虛構的。據記載,鍾馗是陝西終南山人,年齡比較小的時候才華就比較出眾,唐武德時期去京城參加武舉考試,但是因為相貌醜陋的原因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直接撞死在殿階上,唐高祖聽說後特別賜予紅官袍厚葬。

後來唐玄宗偶患脾病,請了許多醫生,效果不佳,宮裡上上下下都很著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沿著殿牆邊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大丈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時,他回答說是“武舉不中進士鍾馗”。

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鍾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門神。

後來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常將鍾馗視作祛惡逐鬼的判官,於是鍾馗便成了道教驅鬼捉鬼的神將。

4.元代以後

元代以後流產較廣的門神要算是秦瓊、尉遲恭了。他們是門神中的武門神,大約在元代以後,才能為門神的。

這兩位可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武將,唐太宗時間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兩人為什麼就成為門神了呢?是因為明朝時期小說《西遊記》和《隋唐演義》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兩人轉型為門神。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秦叔寶尉遲恭門神


明朝小說的風行,使民間上行下效。使他們在民間成為普及性最強,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門神。貼門神,地方不同,時代不同,貼的方式也都有所不同,就像說北京多用白臉的秦叔寶和黑臉的尉遲敬德。這二人到現在,依舊也在用著,祈求來年人安物豐。

5.明清民國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老百姓在大門上貼門神尉遲敬德和秦叔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清朝顧祿的《清嘉錄·門神》中有確切的記載:“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馬超趙雲門神


不過那時候,武將門神在各地有所不同。比如說河南人多為三國時期的趙雲和馬超。河北是馬超、馬岱兩人;冀西是薛仁貴和蓋蘇;陝西是孫臏和龐涓,漢中多為孟良和焦贊。還有其他地方是關羽、關平和楊波等人。

不同地方根據各地文化風俗貼的門神的人是不同的。

6.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後,到現在,思想大解放,也有將劉胡蘭、董存瑞等戰鬥英雄的畫像在逢年過節期間貼到門上。不過此時叫做門畫更為合適。


從朝代更替探索我國新年習俗貼門神的變遷過程

抗戰門神


現在門畫內容比較廣泛,像福壽圖。福字圖、五穀豐登圖等等。當然,到現在為止逢年過節也有不少將秦瓊、尉遲敬德等人的畫像貼在門上,不過與古時相比,現代表達的是對平安、幸福生活的追求,而古代多為敬神、拜佛、求福祈禱平安。

門神年畫的色彩最能體現中國人的色彩觀,有強烈的東方色彩觀念和民俗性,一般都是紅紅火火,喜氣洋洋。而且門神多為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祈福的心理需求。

門神,顧名思義也就是貼在門上的,門本來是客觀的存在,又構成了意識和心態。在古代,門又是虛擬的精神意向,這一精神意向聚焦到一個點上也就是門神。門神最能體現中國文化性格的載體,城門、院門、宅門、房門到山門等等,其建築意義封閉,變相表達了中國人求穩求平安的這種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