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民說種田不如去打工,你認同嗎?

長龍俵哥


不是認同不認同的問題,而是現實當中就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為什麼說農民種田不如去打工呢?這個我們就和大家一一分析一下。


種田真的不掙錢。

如果在農村裡面種田才要賺錢的,必須是規模化的種植。這樣降低成本才能夠提高利潤,如果不降低成本,想要提高力量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事情。

所以基於這個問題確切的來講,在農村裡面確實是不能夠掙到錢的,而且掙錢的手段是非常困難的,通過種地掙錢,幾乎認為不太可能。

我們來首先算一筆賬。我們不提到現在的員工以及各種各樣的器材價格不斷上漲,比如說農藥的價格也不斷上漲。

這些我們通通不算,那麼大約在農村裡面,種植糧食種植水稻的情況下,一年下來一畝的收入,純收入不算人工的情況下,大概收益為1000塊錢。

所以如果一個人種植10畝。那這個時候就非常順利了,你能夠種植十畝,那麼證明你的能力確實來說是很足的。那一年的功夫,一年下來才能夠傳到1萬塊錢。

1萬塊錢是你一年的勞動收入。


計算一下普通的打工。

那麼我們再來計算一下,普通的打工一年能夠賺到多少錢?我們按照一般進廠打工的工資來計算。3000塊錢,一個月是很多人都能夠領取得到的。

那麼我們按照每個月存下2000塊錢。這種情況之下一年至少可以存下2萬塊錢。也就是說打工一年就相當於你在農村裡面幹兩年的收入。

那麼這一年當中時間的對比肯定也是有所區別的,比如說在工廠裡面我們上班一般上班8個小時最多也就10個小時。那麼每個週末又可以休息。

所以相比而言當然是打工會比種地好上很多。


經濟驅動下沒有多少人願意安靜在農村種地的。

在農村裡面我們能夠看得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原因就是農村裡面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沒有幾個人還留在農村裡面了。

農村裡面留下來基本是沒有勞動力,或者說外出打工已經沒人要的老人和小孩子,那麼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可以看得到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在家裡種地,就是因為經濟的問題。

因為經濟來源的問題,看德陽更加傾向於輕鬆收入,輕鬆獲得收入。相對比較也能夠獲得高收入的工作,才會選擇去做。


有多少人能去打工的,還要留在農村裡面種地的。

對於這個問題來說。也是一種現象吧,能夠選擇出去打工的人就不會留在農村裡面種地。

為了提高自家的經濟能力提高家裡面的經濟水平,大多數人都是千里迢迢的奔赴他鄉去打工去,不容易。

因為在當地掙不到這麼多錢,沒辦法給家裡面的人提供更好的經濟收入。沒辦法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覺得應該要好好的來分析一下這個具體的問題。


農人莫小道


人都有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追求,與之相對應,種田有兩種種法;打工也就有兩種打法。

種田:被動種田和科學種田

被動種田:如果種田是種那麼“一畝三分地”,我是認同的;目的只是有飯吃。

科學種田:如果種田是“種糧大戶”,我是不認同的。目的不僅只是溫飽,而且也是創業的門徑,則是自己當老闆。

打工:盲目打工和科學打工

肓目打工:是沒頭腦地盲目打工。表現為今天搞建築,明天搞搬運,見工就打什麼活都幹,目的只是單純地找點錢。

科學打工:則是有頭腦地科學打工。表現為有選擇地只在某一行業中幹,徹底摸清其中的技術細節和營銷規律;目的不僅只是掙錢,而且也想在這一方面尋找創業的門徑。

創業與打工的區別

打工與創業的區別很多,也很大。站在個人的角度,就形式而言:打工是給別的老闆幹活,創業則是自己當老闆。給別人幹話隨時可能丟飯碗,自己當老闆則永遠都不會被炒。

站在社會的角度,就價值而言:打工只是一種服務,為老闆服務,同時也在為公眾服務。創業則除了為社會和公眾服務之外,同時還是一種個人的創造,既是個人的發展,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就事物的性質而言:打工充其量只是一種職業;而創業卻說不定就會成就出一番事業來。

就事情的過程而言,打工和創業都是對個人能力與智慧的挑戰;但相比較而言,創業的挑戰難度及複雜程度又更大些,因而也更富刺激性和誘惑力。


三省坡天堂


這就不是認同不認同的問題。而是實際的生存問題。

以我為例,來說明吧。

家裡有12畝地。還是厚地。去年麥子收入8600斤。賣了9000元,回茬的玉米,收入了7000斤玉米,賣了7000元。種子化肥澆水收割機播種機共花了11000元。純利6000元。

今年出來打工,工廠裡上班。管吃住,一個月4000多。過年到現在已經給家裡交了18000元了。

如果不打工,我孩子上學沒有錢。吃飯沒有錢,家庭就沒有辦法運轉了。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了,只能等著國家救助的命運了。

建議國家政策給農村傾斜。因為農村種地的主體現在都是60歲以上的人了,如果不打工生存不了,打工土地荒蕪。這是不掙的事實。

至於有的人說種果園,蔬菜,等經濟作物,那就是看市場經濟了,家父二畝桃樹曾經賣了10元錢,沒有客商來收,熟了就直接掉地裡了,說多都是淚水呀。





山西谷哥


有些農民說種田不如打工。這事兒你怎麼看?

不用迴避,這就是一個鐵錚錚的事實。

我家是農村的,現在還在外打工。我就說一說自己親眼所見的一些情況。

目前在我們村,我們縣所有的村莊裡,幾乎年輕人沒有一個在種地。一是不願種,二是不會種。

我的父輩是地道的農民。種了一輩子地,現在還是沒有翻身。七八十歲的年齡,現在還在下地幹活。他不止一次的給我說過。寧肯出去要飯,也不要回來種地了。

自古以來,你見過哪個農民能夠依靠土地發家的,靠天吃飯的行業有太多的風險無法掌控。我們這每人才幾分地,大部分是丘陵地帶,水澆地很少,就算農作物,經濟作物價格再高,你也發不了財。

所以我在家種了幾年地,也搞過大棚。說實話,剛剛夠吃的,想賺錢沒那麼容易。無奈之下只能外出打工。打工一年賺的錢比土地十年賺的錢還要多。

當然我看到有人說他們有的地方是平原地帶。那裡的收成還不錯,也能賺到錢。我打工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地方的農民,但是他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家裡種地。

只有風調雨順的時候,價格高的時候,產量高的時候,它可能會有一些收益,而且還是幾十上百畝的那種。一年也就幾萬塊。和打工差不了太多,但是辛苦程度不一樣。

就目前的形勢發展來看,以後土地集約化種植是大勢所趨,小農種植的方式一定會淘汰。以後個體種地的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作為農民的我們應該具備這種憂患的意識。

與其被動的等待,不如抓緊時間各想各的辦法。賺不了多的賺少的總比不賺強。鄉村繁榮起來,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既然等不及,那就不要等啦。

比如有的地方有惠農貸款的時候,咱們可以貸款做一些創業項目。

有免費的技能培訓的時候咱們也可以去參加。

手裡有閒錢的時候做一些投資理財的規劃。

有的親戚混得比較有模有樣的時候,可以去投奔他那裡,找一些機會。

總之,讓自己的身體和腦子不閒下來就有得賺。







打工生活在記錄


我只種過五畝水稻,雖然不愁口糧,但錢袋子空,大暑搶收搶種共近一個月成天在田間工作,高溫38度,水都燙腳,收割時還要挑百幾斤擔的生穀子回家,一日又收挑十幾擔,用耕田機也得耕幾天。農閒看下田水,早晚施肥噴下農藥,平時上山砍木頭賣或割松樹脂賣,木頭要背要扛的,也非常累,我三十多才105斤,現在出來打工月薪4000,包吃九個鍾一天,噌噌噌胖起來50斤,[耶][耶]無論廠裡什麼工作都不覺得辛苦,因為比起幹農活是小兒科而己。[呲牙][呲牙]


1309586646551


在家裡種田如果種得好,沒有天災的意思是水災和旱災在樣災害不發生,農民種田收入不比在外打差,我村子有個老兄一家四個人,又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倆老夫妻在家種了幾十畝水田,年產糧食九萬多斤,收入13萬左右。一年打工多少幾萬元,種田要成本開資,打工不要成本要考體力,一天上班12小時工作也很累沒辦法在累也要幹養家務口,不果在外打工不是長久的總的要回家,我希望種田,種水果在也發家致富好路子!


唐培榮1


有些農民說種田不如去打工,我是一個真正的農民,我不認同這點,如我有一百畝水地,我寧願種地也不去打工,就是種麥種玉米,也一年收入十數八萬,現在種地基本是機械化,那能出多大力,能流多少汗,一年四季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農村,這點城裡人也比不上,只要有了錢,生活不一定比城裡差,可現在分田到戶,一家六七畝地,一年收入六、七千元,當今社會能幹啥,不出去打工都不行,現社會金錢社會,開開門都要錢,出門打工在苦在累在難,為了生活也得出門打工。


用戶5987390739597


我是一個農民,我沒有打過工,選擇的是種地,我種植大棚蔬菜十四畝。我一家族堂弟選擇的是打工,結果是鮮明對比:我兢兢業業去種菜十八年了,平均每一畝地的毛收入在四千元左右,除去種子1OO元、育苗時所用的育畝盤和育苗基質150元,肥料200元、農膜50元、水電費50元、農藥(除草劑、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100元、地租700元、犁田耙地的柴油錢50元,雨淋管道設施100元,還有找人幹活一畝地100元。剩下的才是純收入。這些年種地大棚鋼管棚膜總投入十五萬元左右。所以我這輩子設攢到錢只落得兩個有出息的女兒,把她倆供養成大學生,她倆有了穩定的工作比我收入多。我的堂弟打工供養兒子大學生後還給買了一套房子花了六十萬。而我卻無錢買車,更別說去買房了。生活的道路千萬條,選擇對了富裕!選擇錯了貧窮。


菜鳥251211185


這得算一算帳,今年稻穀價是一百斤一百二十元(上下五元),按每畝一千二百斤,計一千四百四十元,田租兩百,稻種一百二,機耕兩百六,插秧二百,田整理半天八十,治蟲一百,巡視一百,收割機一百六,曬穀兩天兩百,合計一千四百元。


阿呆173201241


農民自古便是以種地為生,記得少年時候,我們農村尚時合作社大集體,農民的幹勁很足。挑糞挑糧,用肩頭比賽,誰也不服輸,除了雨天,基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可到了年底,依舊能吃飽卻吃不好,粥和玉米麵糊是主打,麵條常被當菜放在桌中央。

包產到戶頭幾年,大家那積極性別提有多高,把地裡莊稼弄弄得巴巴適適的,還去荒山開荒,一鋤鋤挖好,弄成二平方三平方大小的地,然後種上莊稼。那時候還收農業稅,初時也交得心甘情願,後來農業稅漲了,肥料種子也漲了,便有了牴觸,但大家還是把糧食看成寶。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末,農業稅也免了,可村裡的年輕人卻紛紛踏上了打工之路。先是年輕人,後來中年人,婦女們也加入了打工隊伍。現今村裡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或一些看護老人或小孩的婦女。於是到處都有了荒蕪的土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自然是收入的問題,種地一年,就是養豬養雞養蠶一年的淨利潤也沒有一萬元。打工呢?能吃苦的,一年賺五萬六萬也正常。因此誰又不想多賺錢呢?村裡誰建小樓誰買車買房,就是表率,誰也不想落後。無一技之長,地裡又挖不出金子,自然便去務工了。

要解決農村的荒地和收入,還得政府支持,幹部努力,或將土地集中經營,或種植一些能創收的作濟作物,或養殖一些市場需求較大的東西。我作為一個農民,也努力地在尋找著適合農民創收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