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才是雁蕩山真正的幽靜所在,而雁湖勝景在這兩道瀑布

我家鄉的雁蕩山為“五嶽三山”之一,素有“海上名山”的美譽,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山”。雁蕩山以景點佈局,分為靈峰、靈巖、大龍湫、三折瀑、雁湖等八個景區;雁湖,即雁蕩山得名之所在。因為雁湖地處偏僻,旅行社的旅遊線路中鮮有顧及,一直是遊客數量較少的景區之一,儘管如此,這裡才是雁蕩山真正的幽靜所在。每當有外地朋友來雁蕩山遊賞,我都會避開人潮,帶他們去雁湖走一走,因為雁湖下方的兩道瀑布,可謂絕勝,令人見之難忘。

雁湖才是雁荡山真正的幽静所在,而雁湖胜景在这两道瀑布

雁蕩山景區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其中一道瀑布是羅帶瀑,藏在雁湖下的石柱門深處,高約三十米,瀑頂含一珠石,似墜非墜。清泉自山岙間傾瀉而下,觸石分流,似美人羅帶,形態極像一個“丫”字。泉水皆注入下方小潭,激起片片白霧,如夢如幻。潭水濃綠如翡翠,溪石遍佈其間,讓人不由得起了濯足之思。

在雁蕩山眾多有名頭的瀑布當中,羅帶瀑顯世最晚,這主要是因為瀑布隱藏於群峰的石罅裡,巨石塞道,山澗阻隔,零露蔓草,一直不為人知。1935年春,雁蕩山建設委員會委員潘耀庭偕友人遊覽梅雨潭,有樵夫說附近有佳瀑,潘耀庭便請他當嚮導,翻越重重阻礙,方才識得此瀑的“真面目”。雁蕩山建設委員會主任許蟠雲聽說後,欣然親往,大為羨歎,並依象形名之為“丫頭瀑”,又令委員會將這裡開闢成景點,一時間傳為盛事,遊人皆願一睹為快。是年11月,嶺南羅卓英來遊,空谷見羅帶,不尚鉛華,以為“丫頭”之名只言其形而意境不深,遂更名為“羅帶”,並於旁刻詩:“石困雲母屏,水織羅紋帶。來上美人腰,飄飄仙子態。”

另一道瀑布是西石樑大瀑。沿一道清溪而上,道旁林蔭濃密,漸進而漸幽,路盡處峰巒迴合,半山有一大洞,名“西石樑洞”;因洞外植芭蕉三四株,此地也稱“蕉林洞”。西石樑洞中建有樓閣,上有石樑,長數十丈,臨空倒懸。西石樑大瀑便位於西石樑洞與童子峰之間,其水自雁湖分流而下,長年不絕;如果遇到颱風天,水量豐沛,更是氣勢撼人。

雁蕩山的瀑布多呈懸空飛注之態,唯獨西石樑大瀑倚崖裂帛,別開生面。大瀑高約一百六十米,瀑下高崖壁立,中段微凹作懷抱形,彷彿千斛雪水從一個直立半剖的圓筒中傾瀉而下,頓挫相續,聲勢雄壯。崖足有窪,窪下則為潭,水搗窪中,復怒騰而出,入於潭,再溢出化作溪流而去。西石樑大瀑分為三折:首折輕煙淡霧,如墜下的極稀薄的棉絮;次折濃粗,如紡成的絲絲棉線;末折厚重,如絞成的根根綿索。百千根雪白的綿索一浸入潭中,倏然凝作碧玉。還有人將大瀑之水細分為“六水”:崖頂出口處,迴環如球者稱“球水”;既降,勢如弩發者稱“箭水”;更下,力少緩而如蟻行者稱“螻蟻水”;奔瀉及窪,狀如匹練者稱“寒冰水”;窪中水花四濺稱“泡水”;瀑邊如細霧輕飄,點點下滴者稱“珠簾水”。雖各異其狀,仍未足以狀其萬一。

西石樑大瀑前有觀瀑亭,當軒縱眺,眾峰懷列,水石交鳴,極幽美蒨深。其上舊有雁影山房,精舍三五楹,一說為民國時當地人蔡旅平修建;一說為雁蕩山建設委員會修建,由蔡旅平打理,是民國時期遊人食宿之所。

1937年的春夏之交,張大千、方介堪、謝雅柳、黃君璧、於非闇在南京參加完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的評審工作後,一同前往雁蕩山,飽覽“二靈一龍”(即靈峰、靈巖、大龍湫),探訪陰陽洞、西石樑諸勝。雁蕩山之行結束後沒多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淪陷。身處北平的張大千因名聲太大,無法脫身,平日裡只好作畫度日。這期間他畫了一幅《雁蕩大龍湫圖》,畫上右側所題記錄下他對雁蕩山景色的觀感以及那次遊覽時的逸事:“石棟飛虹,砉然匹練垂天際。跳珠委珮,迤迤沾衣翠。盪滌煙雲,人在蕊官裡。空凝睇,明朝吟思,夢掏銀河水……春間與蓬萊於非闇、南海黃君璧、武進謝稚柳同遊茲山,永嘉方介堪為鄉導,下榻雁影山房。樂清張令索予輩作畫,其時諸人皆無印,乃由介堪急就鑿一章,文曰‘東西南北之人’。迄今諸人風流雲散,惟予與非闇猶得朝夕相見耳。偶憶及之,因書畫上。”

民國時代交通不便,而這幾位“東西南北之人”——後來名耀中國藝術史的巨匠,不辭遠途結伴探訪名勝,這等意興,著實令今人豔羨、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