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三國風雲百年,是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戲,舞臺上,男人間權力與智謀的角逐交替上演,而如貂蟬、甄宓這樣傳奇女人,只留下支離破碎的秀麗剪影。煌煌一部《三國志》65卷,集中為女人立傳的只有三卷:卷五,魏國后妃傳;卷三十四,蜀國二主妃子傳;卷五十,吳國妃嬪傳。

後宮佳麗三千,但她們的事蹟往往相似,還不如世家大族中的女人有色彩。實際上,有些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具洞察世情的智慧,因為她們不能不為家族的命運擔憂。辛憲英正是這個群體中的佼佼者,她如一朵山間的幽菊,又如一汪谷底的碧藍,守護著辛家度過政治傾軋的危險歲月,見證了整個曹魏時代的興衰。


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辛憲英


歷史的記載冰冷生硬,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族誅八家,皆夷滅三族。這三族中的女人有沒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聲音?歷史不記得了。但辛憲英和她的族人,身陷漩渦卻安然無恙,只因她瞭解司馬懿這個政治動物在想什麼,也懂得順勢而行,遵從天道。同時,她也是幸運的,因為父親、兒子、侄子都聽從了她的話,而在很多時候,男人都有自己的主意,卻被小聰明反噬了。

一、洞悉世情:預測曹魏不長久

辛憲英是辛毗之女,後來又嫁入了泰山望族羊家,公公羊續是東漢著名廉吏,丈夫羊耽是晉朝名臣羊祜的叔父。無論是孃家,還是夫家,都是能人輩出。


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西晉名將羊祜,辛憲英侄子


辛憲英身出名門,觀父親待人接物,對政治有一份敏銳的洞察力,思考問題有時還超過父親,史稱“聰明有才鑑”。早在217年,就令人刮目相看。

那時曹丕剛被封世子,欣喜若狂,撲到辛毗身上,抱著他的脖子大喊:“辛君知我喜否?“如此親熱,嚇壞了辛毗,他驚魂甫定,回到家和女兒說起此事。辛憲英嘆息說:

“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辛憲英覺得,曹丕明白自己身上的擔子,應該不喜反憂才對,現在得意忘形,曹魏氣數怕是不能長久。

果不出所料,魏國國祚一共只延續了45年,辛憲英可謂料事如神,她這一年才27歲,卻顯得比31歲的曹丕成熟的多。不過這其中,不難發現一些問題。辛憲英一生預測,多貶低曹魏,利於晉朝,比如高平陵預測司馬懿會勝利,還有鍾會謀反。這是為什麼呢?

細想之,這是因為世家大族本就同氣連枝,辛憲英的話無形中,為晉朝司馬氏抬高了形象,做了回宣傳,而為後代史家引用。辛憲英丈夫的哥哥羊衜,和蔡文姬姐姐的女兒,嫁給司馬師為第三任妻子,後來被封晉景獻皇后,算來是辛憲英的外甥女。

這些沾親帶故的聯繫,使得司馬懿面對鐵板一塊的宗族勢力,多有顧慮。同時,宗法血緣關係維持下的龐大家族,往往更容易讓人有歸屬感。主公被滅,政權易幟,可能還不會很痛心,但要敢動我的族人,往往會拼命。宗族觀念超過國家意識,在當時是很普遍現象。

所以,無論是否被司馬氏趁機造勢,辛憲英只不過是儘自己所能,守護她的族人罷了。人事紛紜,春去秋來,不變的是窗前的花樹,重複著花開花落的故事。

二、風雲高平陵:預測司馬懿是贏家

當249年那場政治風暴席捲而來時,辛憲英已59歲了。三十年光陰銜枚疾走,她越發的嫻靜,成熟,也許正因是局外人,才更能保持一份對世事的清醒。

正月初六,皇帝曹芳按例到高平陵掃祭先帝陵墓。曹爽權勢熏天,和他五個封侯的弟弟都陪同皇帝出行。

不想就在他走後,一直病懨懨的司馬懿突然覺醒,從床上跳起,發動兵變,控制了洛陽。司馬懿雖行動迅速,但禁軍兵符,還掌握在曹爽手裡,曹爽在力量上還佔上風。風雲際會,此間該如何站隊?當時的大司農,號稱智囊的桓範選擇把寶押在曹爽這邊,而更多人都在觀望。


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司馬懿像


辛憲英的弟弟辛敞是曹爽帳下的參軍,事發時在城中,去姐姐家裡討主意。姐姐的意見是,出城找曹爽。她說:”盡忠盡職,人之大義。普通人有難,我們都會心生憐憫,何況身為曹爽臣屬,怎麼能遇上事情反而拋棄他呢?“

辛敞又問:“曹爽和司馬懿誰會贏?”

辛憲英回答:“曹爽不是太傅的對手。”

辛敞哆哆嗦嗦地說:“那……我就這樣去送死嗎?”

辛憲英補充道:”盡責即可。看大家怎麼做,從眾就行了。”

辛敞領會了姐姐的話,和另一個將領魯芝奪路出城。後來當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有人舉報辛敞,司馬懿淡淡地說了一句,各為其主而已。

當十五年後魏國派鍾會伐蜀,辛憲英的兒子羊琇跟隨出征時,她觀察鍾會為人,跋扈恣肆,恐怕易生二心,擔憂兒子捲進紛爭裡,於是又教誨兒子:

“古之君子,在外盡節於國,在職盡職盡責,在義考慮立場,不要讓父母擔憂。軍旅之間,通達濟身,只在於仁恕二字。”

後來鍾會造反,誅殺很多不服從的魏將,羊琇因為仁心待人,威望太高,竟得以倖免,回國後也因曾勸諫鍾會受到嘉獎,被封為關內侯,全身而退。

從眾的道理,看似平常,實能從老生常談中見不凡,輕視不屑,是要吃虧的。辛憲英勸導家人的思想,相當程度上受父親辛毗的影響。辛毗原是袁紹部下,後成為曹魏名臣。初投曹操時,曹操曾就袁譚來降,是否該救援一事問辛毗意見。當時袁家兄弟鬩牆,曹操懷疑袁譚是假投降,不過是利用自己打擊弟弟。辛毗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明公無問信與詐也,直當論其勢耳。”


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辛毗


做事不要看是否被人利用,而要看是否對自己有利,這種重視趨勢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辛憲英,也影響了辛家對於司馬氏執政態度的變化。 盛衰有常,自然循環,當其正盛,就順勢而為,做好自己該做的,一切盡心而為,不考慮是否被利用,是一種睿智態度。更何況,這關係到辛憲英闔門老小,一族的榮耀。

三、辛憲英的智慧:不違天道,隨勢而動

經歷一場劇變,讓侄子羊祜和弟弟辛敞都很佩服辛憲英的智慧。其實她並非真能未卜先知,只是從趨勢中推測變化而已。

辛憲英通曉權力運動的一般規律,司馬氏既需要剪除政敵,同時也要收攏人心,不宜打擊面太廣。司馬懿與誰為敵,首先是看與曹爽關係的親疏。當時曹爽的周圍聚集著一群御用文人,最出名的便是何宴,何進孫子,娶金鄉公主為妻,貴為駙馬。玉樹臨風美少年,攬鏡自顧夜不眠,時人稱他傅粉何郎。

何宴在曹爽倒臺後也立馬轉向了,開始賣力地為司馬懿蒐羅曹爽犯上作亂的罪證,有自首情節,按說司馬懿該網開一面吧?但在司馬懿的心中,他仍然不過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也在士林裡有些聲望,憑他的影響力,難保不會對司馬氏產生威脅,所以司馬懿仍然鐵手無情,曹爽、曹羲、鄧颺、丁謐、李勝、桓範、張當、何宴,族誅八家,夷滅三族,哪怕剛出嫁的姐妹、女兒,還有姑媽,皆殺無赦。


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虎嘯龍吟》中的何宴


其次,是看有無實力與自己為敵,清算主要針對曹魏高層,中、低層骨幹,沒有派系的,反而是拉攏對象。由於曹爽任人唯親,這些人中,不乏才能卓著、不得志之輩,在曹爽這裡不過混口飯吃,真正執掌他們任命拔擢的是頂頭上司,所以名為曹爽下屬,忠誠度未必很高。正是這樣,辛敞、魯芝等轉投司馬懿,後來還都升官了。

這麼一看,有些女人也不足以威脅到司馬懿的權勢。她們有什麼錯呢?所以司馬懿還可以適時地利用她們給自己臉上貼金,樹立寬仁形象,表明自己只是準備做曹家的保護神。當時梁國國相夏侯文寧把女兒嫁給了曹爽堂弟曹文叔,結果沒多久曹文叔就死了。曹爽事發,夏侯文寧一家畏懼司馬懿,堅決把女兒接回孃家,再給找個婆家,和曹家斷絕關係。

可是這個女兒,卻當眾割發明誓,誓死不改嫁,為夫守節。這個女子不知名字,史書中只叫做”夏侯令女“。按司馬懿名單,她也在連坐被誅之列,旁人避之不及,她卻此心不改。後來,當家人緊鑼密鼓地為她籌備婚事時,她又自割雙耳和鼻子,鮮血浸透了枕頭和被褥,臉上滿是血汙。夏侯文寧無奈,只好報告司馬懿,請求放過女兒。司馬懿感其貞烈,下令嘉獎,還破例允許她收養了一個孩子,作為曹文叔後人。


女預言家辛憲英的智慧:只管做好分內之事,其餘的“隨勢而為”

夏侯令女


這個傻姑娘畢生幸福綁在一個靈位上,值或不值?或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存在的意義又豈是一個冰冷的貞節牌坊,《列女傳》裡的一個影子?和曹文叔一起的日子固然短暫,也許真有那麼一晚,如流星般轉瞬即逝的快樂足以照亮永遠。曹爽一生飛黃騰達,不想大難臨頭黨羽作鳥獸散,只有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不肯背棄,堂弟一系的很多族人竟靠她得以倖免。

司馬懿正是憑藉一手鐵血,一手寬仁的兩手措施,重新獲得了士大夫的信任。腥風血雨中,幾家歡樂幾家愁,神奇的是,沒聽妻子勸告的往往敗亡,而他們的妻兒還要一起承受覆巢的厄運。何宴的妻子金鄉公主,曹爽正妻劉氏,都曾勸過丈夫收斂行徑,可惜越是尋常的道理,越是會被人輕視。

身處漩渦,隨勢而動,看似愚鈍,其實大智若愚。《周易》第十七隨卦中說:“隨。元亨,利貞,無咎。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是在告訴我們,隨天時而聞雷聲,隨時作息。這並不意味著盲從,而是隨勢,隨人,隨心,隨天道。有些錯誤只能犯一次,而辛憲英正是教會了家人,面臨大事該選擇隨從什麼人,如何盡力做好自己的事。

公元269年,79歲高壽的辛憲英辭世。興亡交替,合合分分,都如過眼雲煙。三國的舞臺上雖女子眾多,但她比那些在時代劇變中飄零無依的女子更幸運,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聲音。她冷眼觀世,默默地審視著政壇的風吹草動,以一個睿智女子的眼光,審視著男人在名利場上的起起伏伏,庇佑著族人安度八十載春秋,可稱一個傳奇。

參考資料:1、《三國志·魏書·辛毗傳》

2、《辛毗傳》裴注引《世說新語》

3、《晉書·列女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