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當“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句話膾炙人口的時候,很多人其實已經忽視了它本身不是一句秦國當時的話語,而是出自於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的主題曲歌詞,而其內核,則來自於孫皓暉先生的同名小說《大秦帝國》,然而,在歷史小說與電視劇讓無數讀者與觀眾為之熱血沸騰、氣衝牛斗的時候,關於秦族起源的問題,仍然剋制而冷靜地固守著自己學術的底線,“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有一份證據說一句話”,據筆者簡單地歸納,這一秦族起源問題目前主要有“西來說”和“東來說”兩種觀點,而這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各自在傳世文獻和考古文獻中都能找到支撐材料,因此逐漸形成為一大學術懸案。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是根據孫皓暉同名小說改編的長篇歷史劇。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與秦基本同時代的世界歷史地理大環境。

一、“西來說”——這一堆後生是戎狄洗白的。

秦族起源“西來說”認為秦族源於西北的戎狄族群,屬於“西戎”的一支,其文化性質從根本上屬於西方戎狄文化。

王國維《秦都邑考》一文認為:“秦之祖先,起於戎狄。”隨後,蒙文通、翦伯贊等學者先後闡發了秦從“羌族中分化出來”的觀點,雖與西戎傳統說法有些微差別,但也屬於廣義的“西來說”範疇——其實,這裡的羌族與西戎本身就與後世的概念不同,

歷任北大歷史系、考古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後又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俞偉超教授認為“秦人(至少其主體)是西戎的一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偉超教授進而並提出了辨別秦文化特徵的三項重要依據:

盛行蜷曲特甚的屈肢葬、使用“鏟形袋足鬲”、流行洞室墓。

偉超教授的說法對學界影響很大,他對秦文化突出特徵的認識至今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的劉慶柱教授認為秦文化源於辛店文化——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當時以首次發現地命名,然而出土地本來的地名是辛甸,因為同音翻譯錯誤,正式出版物中的中文寫作辛店,之後遂約定俗成不再改變——指出“通過對秦的葬俗、圖騰和陶器組合及其紋飾三方面與相關考古學文化的分析對比,使我們基本瞭解了秦之淵源變化。用考古學文化表示從早到晚秦之發展的文化序列就是: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春秋秦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葉小燕研究員亦斷言

秦之先起於西北,最早活動在今甘肅省東部,後來逐漸東徙,和周人發生頻繁接觸。

葉先生進而認為:

春秋戰國時期的關中秦墓是最賦有秦文化本色的墓葬了。在這些秦墓中,引人矚目的是它獨特的屈肢葬式。死者仰身或側身,頭向西為主,可能寓意他們是來自我國西部。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自此國力日盛。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

二、“東來說”——降虜洗心革面另投新主

相比上述諸位專家而言,持“東來說”的學者人數可謂極為眾多,其中包括傅斯年、衛聚賢、顧頡剛、錢穆、楊寬、郭沫若、范文瀾、黃文弼、李亞農、徐旭生、徐中舒、馬非百、林劍鳴、王玉哲、鄒衡、段連勤、何清谷、伍士謙、何漢文、黃灼耀、趙化成、韓偉、尚志儒、牛世山、張天恩、劉軍社、劉明科、祝中熹、孫新周、李學勤、梁雲等等,可謂“星斗璀璨”,陣容無比豪華強大。

主張秦族“東來說”的學者內部觀點雖然存在大小差異,但他們大都認為秦族源於古代山東及其附近地區的東夷族群,屬於東夷之一支;秦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種種原因,或積極主動或消極被動地向西方關隴區域遷移,其主體力量最終主要活動於甘肅東部的天水、隴南一帶,因為長期與戎狄雜居,所以漸染戎風;在周王室衰微之後,秦人遂取得諸侯地位,得到王室的獎掖,逐漸向東發展,進而東滅六國,建立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王朝。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范雎是魏國人,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四川大學歷史系徐中舒教授認定《師酉簋》銘文中提及的“秦夷”,就是秦人中的嬴秦宗族成員,他們屬於商周之際被迫西遷的殷遺民。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一文認為:

秦、趙以西方之國,而用東方之姓者,蓋商代向西拓土,嬴姓東夷在商人旗幟下入於西戎。

這裡明確指出嬴秦原本屬於東夷,伴隨著殷商勢力的西向拓展而來到了西戎生活區域。在清華國學研究院得王國維等親炙的衛聚賢先生就指出:

秦民族發源于山東,至山西、陝西、甘肅,然後再向東發展。

這句話雖然簡單直白,沒有其它更多的闡釋生髮,但畢竟開創性地對秦人族源和遷徙路線提出了新的看法,即使以今日學術眼光回望,總體上還是符合歷史實際情況。徐旭生將我國古代部族及其分佈劃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嬴秦族群被歸入東夷集團,他指出:“東夷集團中有一支異軍突出,從東方跋涉山川,跑到西方,在那裡‘保世滋大’,漸成大國。這就是曾服役於商紂,及紂敗後輾轉西走的蜚廉的後裔,秦。秦人嬴姓,自認為出於少皞,與徐、趙同祖。”黃文弼直接反駁蒙文通的“秦為戎狄說”,堅決主張“秦為東方民族說”。

林劍鳴認為“可以斷定秦人的祖先與殷人祖先,最早可能同屬一個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既然殷人早期活動於我國東方已成不疑之論,那麼秦人的祖先最早也應生活在我國東海之濱,大約在今山東境內,這也是可以肯定的。”段連勤對於嬴秦源於東夷的觀點作了全面細緻地申述和論證,他明確指出:

“秦的祖先起源於我國東方,是夏商之際西遷關中的東夷族的一支。”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可和繼承。韓偉認為:屈肢葬、鏟形袋足鬲、洞室墓不是秦人自身的文化傳統,它們屬於“西戎”文化因素,是隨著甘青後進民族成員大批被俘獲,而逐漸融入到了關中地區的秦文化之中,秦文化與殷周文化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而與戎人文化距離較大。

周婧峰、周春茂用人類學研究方法,通過對秦墓和殷墟墓人骨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得出了“秦人亦可能源於東方,這個結論與‘東來說’相符”的結論。這就從人類學角度對秦族源於東方的學說提供了新的依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教授梁雲先生看到了秦人上下層之間的習俗差異,並據此對嬴秦族源作了分析判斷,認為秦人“社會上層和下層各有不同的來源”,其上層統治者來自東方,他指出:

春秋秦墓的殉人風俗和東夷族以及殷人墓類似,而與周人迥異,說明了秦國的統治者與商文化及東夷文化有著較為緊密的歷史淵源關係。可以說,腰坑、殉狗、殉人是史學界關於嬴秦東來說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飛廉惡來是商紂王手下的猛將,為殷商疆域的拓展做出過很大貢獻。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當西方周勢力興起後,飛廉惡來作為失敗者被遠謫西北。

伴隨著考古等領域新材料的陸續被發現和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秦人秦族的歷史發展脈絡逐漸清晰,秦族源於東方的說法也得到了更多材料的支撐和更為全面細緻的論證。僅就目前的材料看來,嬴秦宗族成員的先祖源於東方說法的論據似乎顯得更為充足,因之也就更具論證合理性和說服力。

在“談古論金”(即筆者)看來,梁雲先生的觀點既有足夠的二重證據支持,也符合古代乃至於中古時代族群與民族融合的基本規律——以《舊唐書》所記載的早期党項的“八大姓”,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根據後世的西夏史書文獻,這些党項大姓之外,西夏有以鮮卑、匈奴、回紇、柔然等民族稱號命名的姓氏,也有許多西北羌戎舊姓如慕容、佘、渾等,至於卜、左、劉、吳、張、鄧等漢姓,也並不少見。要之,西夏的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之間族群的淵源不同,各族群在西夏社會政治中的地位也會有所不同。

“赳赳老秦”,從何而來?“秦族”源流雜考與分析

周平王的封賞其實只是象徵性的,但是秦國的崛起在於自身利用這個條件從犬戎等周邊族群那裡奪取了生存空間。

對秦族來說,帝辛(紂王)心腹舊臣等於是因為“歷史問題”被西周新的統治者流放到了西北,具有較高文化與技術水平的他們與原來出身戎狄的土著秦族彼此學習,相互交流,終於匯成了所謂的“赳赳老秦”,形成了一個日後蔚為大觀的強盛國度。

換句話說,如果套用“民族(族群)雙重嵌套結構”的理論,秦族的“西來說”與“東來說”在這個意義上其實是統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