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前段時間,在外國展覽的一具秦兵馬俑遭到破壞,兵馬俑的大拇指被扳斷,對我國的歷史文物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是不可原諒得事實!而這具兵馬俑則來自秦始皇的陵墓,而且類似兵馬俑的數量極其震撼,足以令每個國人為有這樣的歷史古蹟而自豪!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兵馬俑

秦始皇是封建王朝的開創者,他的陵墓佈局和規格更是體現了一個帝王應有的待遇,曾經一統六國的秦軍被秦始皇以兵馬俑的形式複製到了陵墓中。即使秦始皇擺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他也要將皇帝的權威帶到地下,繼續指揮著他的兵馬俑軍隊,延續生前的豐功偉績!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秦始皇作為尚武的千古一帝,墓葬用兵馬俑的形式陪葬是為了繼續他偉大的理想。而在其他的古代墓葬中,被發現的人形陶俑更多的是僕人類型,這些陶俑大多是以墓主人生前的僕人為原型製作。這類人形陶俑的製作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將墓主人生前的奢靡生活延續下去。

有錢的貴族,即使是死去,也不能讓自己受苦!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這類用陶俑殉葬的做法最初來自春秋時期的秦國,而在此之前,王族或貴族死去死,殉葬的祭品直接是從原始社會延續下來的活人殉葬制度。比如一個有地位的大佬死去了,那他的子孫就會很“孝順”的將他生前所有用的器具用以陪葬,生前特別寵愛的妃子和討他喜愛的某些僕人、大臣們也都會被殺死殉葬。這種做法是原始的,是有弊端的!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古代人口本來就少,而一次殉葬死的人口少則幾人,多則上萬。吳王闔閭安葬女兒時,就曾將圍觀的百姓全部坑殺用以殉葬,而國人至今仍改不了圍觀這個習慣。殉葬死的人本身就是對本國人口的消耗,這在當時各國相互交戰的大背景下是極其消耗實力的做法。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被其他六國認為蠻野的秦國人最先認識到殉葬的危害,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國首創用陶俑代替真人。這可以說是創舉,勞苦的普通奴隸們和有能力的謀士們減少了無謂的犧牲,秦國便有更大的生產力用於其他領域的發展。那秦國為什麼要率先放棄活人殉葬的陋習呢?因為吃過大虧。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詩經中的《國風·秦風·黃鳥》便詳細記載了這件讓秦國人為之惋惜的事情,當秦穆公死後,下一任秦王除了用奴隸殉葬以外,還有秦穆公生前最親近的人,如號稱“三良”的秦國人才:奄息、仲行、針虎。這次殉葬共用177人,而秦國人只覺得用這三個人才殉葬真可惜,至於那174名奴隸就不值得可惜了!總的來看,陶俑殉葬的產生代表了秦國社會的進步性,這是不可否認的。

古墓中為何總能發現人形陶俑?古人雖死,但絕不讓自己吃苦

即使是人,底層階級的奴隸註定是要為貴族們服務到死的,好在現在人人平等!我們還是很幸福的對不對呢?歡迎評論關注:廣聞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