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前段时间,在外国展览的一具秦兵马俑遭到破坏,兵马俑的大拇指被扳断,对我国的历史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不可原谅得事实!而这具兵马俑则来自秦始皇的陵墓,而且类似兵马俑的数量极其震撼,足以令每个国人为有这样的历史古迹而自豪!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兵马俑

秦始皇是封建王朝的开创者,他的陵墓布局和规格更是体现了一个帝王应有的待遇,曾经一统六国的秦军被秦始皇以兵马俑的形式复制到了陵墓中。即使秦始皇摆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也要将皇帝的权威带到地下,继续指挥着他的兵马俑军队,延续生前的丰功伟绩!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秦始皇作为尚武的千古一帝,墓葬用兵马俑的形式陪葬是为了继续他伟大的理想。而在其他的古代墓葬中,被发现的人形陶俑更多的是仆人类型,这些陶俑大多是以墓主人生前的仆人为原型制作。这类人形陶俑的制作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将墓主人生前的奢靡生活延续下去。

有钱的贵族,即使是死去,也不能让自己受苦!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这类用陶俑殉葬的做法最初来自春秋时期的秦国,而在此之前,王族或贵族死去死,殉葬的祭品直接是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活人殉葬制度。比如一个有地位的大佬死去了,那他的子孙就会很“孝顺”的将他生前所有用的器具用以陪葬,生前特别宠爱的妃子和讨他喜爱的某些仆人、大臣们也都会被杀死殉葬。这种做法是原始的,是有弊端的!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古代人口本来就少,而一次殉葬死的人口少则几人,多则上万。吴王阖闾安葬女儿时,就曾将围观的百姓全部坑杀用以殉葬,而国人至今仍改不了围观这个习惯。殉葬死的人本身就是对本国人口的消耗,这在当时各国相互交战的大背景下是极其消耗实力的做法。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被其他六国认为蛮野的秦国人最先认识到殉葬的危害,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国首创用陶俑代替真人。这可以说是创举,劳苦的普通奴隶们和有能力的谋士们减少了无谓的牺牲,秦国便有更大的生产力用于其他领域的发展。那秦国为什么要率先放弃活人殉葬的陋习呢?因为吃过大亏。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诗经中的《国风·秦风·黄鸟》便详细记载了这件让秦国人为之惋惜的事情,当秦穆公死后,下一任秦王除了用奴隶殉葬以外,还有秦穆公生前最亲近的人,如号称“三良”的秦国人才:奄息、仲行、针虎。这次殉葬共用177人,而秦国人只觉得用这三个人才殉葬真可惜,至于那174名奴隶就不值得可惜了!总的来看,陶俑殉葬的产生代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性,这是不可否认的。

古墓中为何总能发现人形陶俑?古人虽死,但绝不让自己吃苦

即使是人,底层阶级的奴隶注定是要为贵族们服务到死的,好在现在人人平等!我们还是很幸福的对不对呢?欢迎评论关注:广闻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