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東公館 位於臨夏市環城東路35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景區。東公館始建於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建成於1945年(民國三十五年),修建歷時八年,純手工打造。因其地處臨夏城南門外東面,故稱為“東公館”,原佔地150畝,由於歷史原因,現如今的東公館佔地約16畝。現存有房屋126間,分正院、西南院、西北院、外院等。修建時高薪請來了省內外的能工巧匠,對所有院落精心設計、合理佈局;精雕細刻、雕樑畫棟,集磚雕、彩繪、木雕為一體。

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東公館的 北院,也是東公館的正院,是以堂屋、倒座和東西廂房組成的四合院,堂屋為高三層、寬五間的磚木結構樓,氣勢雄偉、華美高大,兩邊有上下14間二層裙樓組成,相互連接並設有暗梯,通向三層。與主樓連接的二層左右各開一個窗扇,其形似打開的一份摺頁書。三層樓是該院的主體建築,由二十四根通天柱為構成,在當時的臨夏城內外為最高的建築,所以被老百姓稱為“通天樓,”每一根柱子為一整根均勻的松木,由修建者從青海的整片森林精挑細選、黃河筏渡運來。

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在通天樓一層兩側各有一副磚雕,分別為“雨打芭蕉”和“茂林修竹”。通天樓的兩邊墀頭的中心位置為磚雕“福”字圖案,“福”字上下兩端各有一朵銅花描金彩繪,顯得非常美觀。為了加固牆體,裡面埋著鐵拉桿,用來拉接牆體,具有防震加固的作用。為了美觀,表露在外面的拉接件頭用銅花作裝飾,尤顯當時工匠慧心獨具,巧奪天工。這些銅花的用途還曾在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猜猜看”欄目進行過報道。墀頭頂端是精美的彩繪“海上日出”磚雕圖,寓意蒸蒸日上、吉祥如意。

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東公館之靈魂——“通天樓”

1949年8月22日,王震司令員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62軍解放臨夏時,就在“通天樓”三樓設立指揮部,為解放臨夏作出了貢獻。

時光流轉,如今的“通天樓”難掩歲月留下的痕跡,它的建築特點及風格,是臨夏古建築中的精華。每年春暖花開時,這裡中外遊客絡繹不絕,當人們來到正院,看到雄偉壯觀的“通天樓”時,總會被震撼,紛紛拍照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