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州”——長安古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時的廣西省政府總務處統計室對廣西全省及梧、邕、柳、貴、鬱、桂、融、宜等八大城市出入口貿易進行調查統計。書中所述的八大城市即當今的梧州、南寧、柳州、貴港、玉林、桂林、融安縣長安鎮(時為融縣長安鎮)、河池市宜州區。此書所列的八大當今均為廣西的地級市,而當時融縣長安鎮因何能與其比肩呢?

“小柳州”——長安古鎮

《民國二十五年廣西全省及八大城市出入口貿易概況》


一、廣西開埠

清光緒二年(1876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開放了北海(時屬廣東省)作為對外通商口岸,1877年北海成立海關正式開埠。中法戰爭後,1885年中法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允在桂越邊境找一個地方開放貿易,1887年《中法續議商務專條》簽訂,龍州正式開埠併成為廣西西南對外開放的通道。1897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商務專條》,清政府同意將梧州等地開為通商口岸,同年5月,清政府宣佈梧州正式對外通商。南寧地處邕江和左右江交匯處,為桂西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隨著北海、龍州、梧州等地被迫開放後,南寧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也引起西方列強的覬覦。時任廣西巡撫黃槐森審時度勢,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1898年12月1日)向朝廷上疏:“擬請援照嶽州府等處成案,開作口岸,不準劃作租界。以均利益,以保事權”,奏請自開商埠。清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四日(1907年3月17日)南寧關成立,南寧成為廣西乃至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自開的商埠。

廣西地處我國華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分佈均勻,水運資源豐富,自古以來水運都是廣西的重要交通運輸方式。近代廣西四埠開放後,無論是海外市場對廣西經濟的影響還是珠三角地區對廣西的經濟輻射都有了質的變化,這使得廣西的近代水運逐漸隨之興起。從而以西江干支流為主體的廣西內河將省內重要的市鎮緊密聯繫起來,形成了以桂林為中心的湘江—桂江流域城鎮商業網絡,以梧州為中心的潯江—鬱江流域城鎮商業網絡,以南寧為中心的邕江—左右江流域城鎮商業網絡,以柳州為中心的紅水河—黔江流域城鎮商業網絡等四個經濟區域,梧、邕、柳、貴、鬱、桂、融、宜等八大城市都位於此四個經濟區域中。

“小柳州”——長安古鎮

廣西水系圖


二、千年古鎮

融江古稱容江、潭江,為融州,因而得名。融江屬於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承榕江、尋江,下接柳江、龍江。河段起於廣西三江縣老堡口尋江(古宜河)河口,止於柳城縣龍江河口,全長217.9公里。其中,北至丹洲鎮、南至和睦鎮為融江河谷小平原,長安鎮就位於此地其中段,交通便利,從長安出發,沿江逆水而上可達三江古宜和貴州省的從江、榕江,沿江往下可抵柳州、梧州、廣州,近代屬以柳州為中心的紅水河—黔江流域城鎮商業網絡。

長安鎮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長安鎮附近發現了10座古墓,出土了一系列的南朝時期的文物。其中,M2號墓出土了一塊滑石買地券,上書“太歲己亥十二月四日, 齊熙郡覃中縣都鄉治下里覃華,薄命沒歸蒿里,今買宅在本郡騎店裡,縱廣五畝,立冢一丘自葬,僱錢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文。四域之內,生根之物,盡屬死人。即日畢了。時任之李定度、張堅固,以錢半百,分劵為明,如律令。”魯西奇教授在其《廣西所出南朝買地券考釋》一文中對該買地劵的考證,認為長安鎮為漢晉與南朝齊梁譚中縣縣治。此外,在該鎮的望梘的燈盞圩古寨遺址發現了許多瓦礫、碎磚及房屋基石,併發掘出唐、宋、清各時代錢幣、陶碎片、青花瓷碎片。說明長安鎮歷來是經濟、文化交流和交融之地。

“小柳州”——長安古鎮

長安鎮南朝滑石買地劵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廣西地接瑤僮,始於關隘衝要之處設巡檢司。此時,融江東岸設置的是“長安鎮巡檢司”。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司署遷往融江西岸大巷村。民國元年(1912年)屬融縣北區,民國22年(1933年)屬融縣長安區,民國24年(1935年)稱長安鎮公所,民國25年(1936年)屬長安區。1950年7月,融縣人民政府遷至長安鎮。1952年,融縣改稱融安縣後為其治所。

三、因商而興

據記載,長安鎮以前稱“西柳村”,明成祖即位(1402年)後逐步形成了集鎮。因集鎮中名為“長安”的米酒豆腐店在此歷史最長,故取名“長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長安鎮始在融江邊興建鎮背碼頭,周邊的農副產品和木頭、竹子開始進入長安鎮進行轉運,商業漸興。

俗語稱“生在蘇州,穿在杭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是說柳州有杉、楠等上好木材,能做出頂好的棺材。其實柳州當地並不產木材,“西江流域所產杉木,就廣西境內而言,以柳州長安之大木為著名,所有造船及大屋建築等,均取材於是。”(《兩廣工商經濟特輯》)。因此,早在乾隆年間就有商賈進入長安鎮經營木材生意,且捐資創建“寶善堂”。

“小柳州”——長安古鎮

長安鎮地圖(1831年)

據記載,嘉慶五年(1855年),福建商人賴學耀來到長安鎮開設福萬隆商號經營木材生意後,粵、贛、湘、閩、貴、雲等地商賈紛至沓來。此時,進入長安鎮的商賈除了經營木材外,也收購桐油、茶油、柳安片糖、穀米、全料東紙等土產銷往柳州、梧州、廣州和香港等地,又從外地購回生鹽、棉紗、棉布、水火油、百貨、京菜、京果、海味在長安鎮批發和零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東南沿海開放海禁,隨即廣西四埠開發。長安鎮因“春夏秋三季,常能以小輪下達柳州;溯江而上,載重千五百斤之民船,至灘頭以後,右可直達林溪,再由陸路入湘省;左可出榕江而入黔省丙妹、下江、榕江(古州)都江等縣,直達三合為止;實扼柳江民船輪船交替之要衝”,成為“本省北境及黔省東南部湘省邊界出入口貨物集散之重鎮”(《民國二十三年廣西八大城市出入口貿易概況》)。

清光緒(1875—1908年)年間,長安鎮有商店100多家,主要經營雜貨、生鹽、布匹、藥材、陶瓷、糧油、屠宰、客棧、飲食、經紀等行業。其中,最大商號為經營土產雜貨的“廣生祥”,擁有資本100萬元(銀毫)。

進入民國後,長安鎮商業愈益繁榮。有店鋪1000多家,自然分行成市,其中除了百萬資產的廣生祥外,有十萬至數十萬銀毫的廣隆興、德記隆、建成、建生四大商號。為方便起落貨物,商賈們還集資在沿河修建了大碼頭、塘碼頭、三灘碼頭、毛家碼頭、賈家碼頭、德勝碼頭、東圩碼頭等大大小小13個碼頭,碼頭河面經常停泊的帆船超過1000艘,待運的竹排、木排綿延三四里。

20世紀30年代,長安鎮有太和街、江西街、太平街、牛屎街、興仁街、昇平街、沙街、桶鋪街、高頭街等大小10條街道,而且兩旁清一色三五層騎樓。各服務行業和手工業也應運而生,茶樓酒樓、旅店客棧、賭場煙館、堂班妓院、劇場食攤,遍佈城鎮,白天市場繁華,晚上江上夜市也是一片歡騰。長安鎮成為“桂省北部、黔省東南部及湘省邊界出入口貿易之彙總。……長安在廣西商埠中為屈指可數之地域。”(《廣西經濟地理》),“小柳州”也由此而得名。

“小柳州”——長安古鎮


四、商幫文化

各地的商賈紛紛來到長安鎮經商、落籍定居,粵東會館、湖南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等十個商業幫會、同業公會紛紛建立,各地商幫帶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入了長安古鎮的民俗民風,孕育了別具一格的地方文化。

清代以前,長安鎮的居民多為隨官、隨軍,“皆通官話、軍話,但操平話者居大多數”。隨著商賈不斷地湧入,福建話、廣東話、貴州話、江西話等語言也開始在長安鎮及其周邊村屯分佈,而且形成了一種外來語和本地語共存的“雙語”現象。

受商幫“做會”之風盛行的影響,這使得戲曲和曲藝在長安鎮得到傳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桂劇傳入,民國四年(1915年)彩調傳,民國十四年(1925年)文場傳入。此外,“打錢牌”“快板”“漁鼓”“令令落”等民間藝術也在此時傳入長安鎮。隨著戲劇的繁榮,長安鎮也成為了“彩調窩”,湧現出了曾四進中南海為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的傅錦華、有“彩調泰斗”之稱的楊愛民、廣西戲劇家協會顧問祝錦炎等一批戲劇人才。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在繼承文場母體柔和、文靜的特點外,結合當地語言習慣,創造出來“長安文場”。2008年,“長安文場”入選了廣西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小柳州”——長安古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長安鎮的建築主要為木皮房和木板房,粵商逐漸發展壯大,1937年長安鎮市容進行第一次整頓,在太和街、興隆街、興仁街逐步建起嶺南風格的騎樓街。長安鎮騎樓街是目前廣西保存最為完好的騎樓建築群之一。

隨著商業的發展,外來宗教文化開始進入長安鎮。大量的寺廟被建起,當時長安鎮每一條繁華的街道都建有廟宇,在最繁華的地段——興仁街上,幾百米的距離內建有天后廟和關帝廟兩座規模較大的廟宇。此外,國外的基督教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也傳入長安鎮,並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長安鎮興隆街租屋建立“基督教宣道會長安福音堂”。

《融縣誌》記載“五月五日為龍舟競渡之戲”,近代長安鎮的商賈們紛紛開始主動捐資助辦龍舟賽。每年“雙搶”過後,長安鎮各街道以及沿江村寨的群眾紛紛製作龍舟並組織龍舟隊參與比賽。長安鎮的龍舟賽也從最初的幾艘開始,逐漸發展到十多艘幾十艘,成為長安鎮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民眾最喜愛的活動。

“小柳州”——長安古鎮

由於匯聚長安鎮的各地商幫的口味不盡相同,各種地方風味飲食也就應運而生,產生了集東西南北之精華彙集於酒宴桌上的“十大碗”文化和“打包”習俗。長安鎮的飲食集粵、湘、黔、桂等地飲食之大成,形成了清甜、醇香、酥脆、滑潤、酸辣的特點,產生了麻通、蜜餞金桔、長安濾粉、滑滑粉、網油燒炙、芙蓉酥、百花冬菇、酥皮扣肉等獨具特色美食。



參考文獻

《民國時期經濟調查資料彙編》

《近代北海、龍州、梧州、南寧開埠及其對區域貿易的影響》

《廣西所出南朝買地券考釋》

《略論近代商幫對長安古鎮的文化影響》

《融安縣誌》

《融縣誌》

《融安文史》

《廣西經濟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