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項鍊》:沒讀懂它批判的現實問題,就不算讀懂這篇小說


莫泊桑的《項鍊》:沒讀懂它批判的現實問題,就不算讀懂這篇小說


居伊·德·莫泊桑,他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為人熟知的名篇《項鍊》,正是他的代表作。

這篇他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講了瑪蒂爾德一家從小資產階級,快速退步成為貧苦平民的原因和過程。

起因卻是,瑪蒂爾德總是幻想自己能夠過上豪華的貴族生活。她為能在舞會上彰顯體面,特意向朋友借來一串鑽石項鍊來佩戴。可不幸的是,項鍊在她回家路上不慎丟失。於是她和丈夫傾盡所有,加上借高利貸,買了一條一樣的真項鍊還給朋友。可最終,當她付出十年艱辛還清高利貸之後,卻忽然發現,原來她當年弄丟的只是不值多少錢的假貨。而這時候,瑪蒂爾德的十年青春和她丈夫的前途,早都已經為了這條項鍊而一去不返了。

這種令人痛心的代價,這樣出乎意料的結局,不禁讓人五味雜陳,難免讓人覺得:她的生活完全是被貪慕虛榮所毀。

可是,虛榮心真是瑪蒂爾德毀掉她生活的根本原因嗎?若是如此,莫泊桑在她付完十年代價時,就可以結束這篇小說。顯然,他真正的意圖卻不是在於批判虛榮心。


莫泊桑的《項鍊》:沒讀懂它批判的現實問題,就不算讀懂這篇小說

瑪蒂爾德向女友借項鍊


1瑪蒂爾德和她富有的朋友之間僅有一處區別

虛榮心,並不只有主人公瑪蒂爾德有。她那富有的朋友約翰妮,也有。

第二天,他們拿了盛那件寶貝的盒子,照著盒子裡面的招牌到了珠寶店裡,店裡的老闆查過了許多賬簿。

“從前,太太,這串項鍊不是我店裡賣出去的,我只做了這個盒子。”

比如,在瑪蒂爾德看中那條項鍊時,約翰妮或許覺得沒有必要點明,絲毫沒有向朋友透露出項鍊為假貨的事實。比如,她為了一條價值不多的假項鍊,卻去珠寶店做了一個首飾盒子。雖然她不是刻意隱瞞,卻也有遮遮掩掩以不失顏面的嫌疑。這與主人公瑪蒂爾德並無二致。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並沒有十分過分。她在成全自己這份心思的同時,也顧及現實的侷限。她沒有去花很多錢,來買自己想要的那些東西;她沒有因為想要過上富豪生活而攀附他人;更沒有出賣樣貌身體來換取財富。即使她丈夫同意讓她新做一身衣服,她也一再斟酌,左右思考。可見,

她的虛榮心是有限的。

這樣的虛榮心,大約就是“天生麗質難自棄”。而這種並不過分的虛榮心,也是大多數人都有的,也是想要顧及體面的緣故。

她夢想著那些靜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著東方的幃幕,如何點著青銅的高腳燈檠,如何派著兩個身穿短褲子的高個兒侍應生聽候指使,而熱烘烘的空氣暖爐使兩個侍應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夢想那些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那些擺著無從估價的瓷瓶的精美傢俱;她夢想那些精緻而且芬芳的小客廳,自己到了午後五點光景,就可以和親切的男朋友在那兒閒談,和那些被婦女界羨慕的並且渴望一顧的知名男子閒談。

以瑪蒂爾德的見識和朋友圈子來看,她一定是參加過什麼宴會,才會想到這麼詳細而具體的“白日夢”細節。她曾經能夠參加的,也只能是朋友約翰妮舉辦的宴會了。她穿著簡樸的衣服,沒有戴任何首飾,就站在滿是衣著華麗佩戴珠寶的女人中間,這時候她定然是拘謹而羞恥、羨慕而自卑的。她看著朋友約翰妮,一定會想:她們之間什麼都不差,為何會在生活水平上有這樣大的差距?

她一點也聽不進去。“不成……世上最叫人丟臉的,就是在許多有錢的女人堆裡露窮相。”

瑪蒂爾德在羞恥感中兩兩比較,又在比較中醞釀慾望。

(瑪蒂爾德)突然一下用英雄氣概打定了主意,那筆駭人的債是必須償還的。她預備償還它。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租了某處屋頂底下的一間閣樓下。

可是,她即使生出了虛榮心,卻也不是她身上最突出的特質。她有比這更鮮明的性格特質:堅強、隱忍、體諒、誠實和信任他人,她也是個有原則的正直女性。

福雷斯蒂埃太太(即約翰妮)很受感動了,抓住了她兩隻手:“唉。可憐的瑪蒂爾德,不過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頂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作為和她放在一起比較的她的朋友,約翰妮,也同樣是個善良的人,否則她不會在得知瑪蒂爾德十年遭遇之後,脫口說出項鍊是假貨的真相來。她們是具有相同的美好品質的女性。

她們(瑪蒂爾德所代表的平民女性)的天生的機警、出眾的本能、柔順的心靈,構成了她們唯一的等級,而且可以把民間的女子提得和貴婦人(約翰妮所代表的貴婦)一樣。

而她們唯一的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兩人所屬的社會階層不同。一個因為生在貴族人家,之後仍嫁入貴族做太太,一生過得富有而愜意;一個卻從粗布美人,變做了普通的貧困婦人。就如同小說開頭的那句話:“世上的漂亮動人的女子,都像是由於命運有差錯似的,出生在……”,假設,瑪蒂爾德與約翰妮易地而處,約翰妮也同樣會遇到和瑪蒂爾德類似的命運。出生的階層如何,就已經定義了她們一生的生活狀態。這才是影響她們命運的最根本原因。

莫泊桑的《項鍊》:沒讀懂它批判的現實問題,就不算讀懂這篇小說

瑪蒂爾德和丈夫努力還債


2.社會下層民眾的生活之船說翻就翻

小說有一句話特別醒目,引人深思。這句話是:“無論是害您或者救您,只需要一點點小事。”

從瑪蒂爾德的角度出發,這一點點害了她的小事,或許是原本可以選擇用鮮花替代珠寶;或者是一時大意丟了項鍊;或許是在還回項鍊時沒向朋友說明原委。而救了她的小事呢,則是後買的項鍊比原本的項鍊高出許多倍價值;則是她遇到朋友時,得知了這個消息,從而能夠得到一些經濟上的補償。

一往一返,人間還是煉獄,都在這“一點點小事”上。就彷彿是晨起時,一時疏忽,左右腳穿反了鞋子,就能引起摧枯拉朽般的蝴蝶效應,致使生活跌入深淵。

對瑪蒂爾德來說,這一蝴蝶效應正是她家因為項鍊之事而變得一貧如洗、困苦艱辛。可是,即使她沒有發生這一連串的意外,生活中也會有許多必然的風浪。生老病死,哪件事都比這串項鍊的事更大,哪樣事的影響也都會比這條項鍊更消耗錢財。

這就是她的不幸之處。她沒有她父親那樣幸運,雖然沒給子女留下錢財,卻也沒有讓家中日子困苦難當;她的丈夫也沒有他父親那樣的幸運,還能夠積攢下一萬八千塊錢留給兒子。

瑪蒂爾德、她的丈夫、她的父親、她丈夫的父親,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中下層民眾,必然有一部分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和失誤,而被生活壓彎了腰,或為某事付出一生的代價。他們必須準確無誤地生活,不能有絲毫鬆懈,才能夠生養子女,才能夠有機會留給後輩一些積蓄。

他們會活成哪種結局,度過怎樣的人生,全都在那“一點點小事”上。他們就如同航行在命運海洋裡的木板帆船,海洋裡泛起一點浪花,就能夠把他們拍入黑暗的海底。而那些貴族階層的巨輪,即使大浪來襲,在他們看來也未必是值得焦慮的。

莫泊桑通過一條項鍊的得失,以精準的筆墨,把讀者帶入瑪蒂爾德的視角,感受她那種被命運捉弄的震驚、悔恨以及鬱結於內心又難以喜悅的僥倖。正因為這份複雜的情感,才更加讓讀者看清一個事實:原來當時的法國社會中,還有這麼一大部分人的生活,經不起一丁點兒失誤,更經不起一丁點兒意外。

莫泊桑的《項鍊》:沒讀懂它批判的現實問題,就不算讀懂這篇小說

貴族階層體面而奢華的生活


3.十九世紀80年代法國社會階層之間存在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從小說來看,不難看出當時法國社會,每個家庭主要經濟支柱就是家中的男性,他們是女性的丈夫或父親。

就如同小說中所說,如果沒有這些財富等級的不同,女性之間原沒有高低等級之分。換言之,在男性中,等級卻是十分分明的。就如同瑪蒂爾德的丈夫和她朋友約翰妮的丈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財富等級的人。

那麼,瑪蒂爾德的丈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雖然有些主見,卻仍顯得不諳世事。可他也有著和她一樣的誠實和善良。他沒有因為妻子闖禍而選擇拋棄、放棄對方,他的勇敢和擔當值得人們稱頌。可就是有著這許多美好品質的年輕小夥兒,卻也逃不脫命運的捉弄。

他不得不損害名譽,向各色人群借高利貸;他必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還債上;他沒有精力去發展事業和培養愛好;他的所有對生活的激情都被廉價的計件兼職消磨一空。

這種“壓在身上的黑暗貧窮、物質上的匱乏和精神上的折磨”必然會使一個人失去創造力,失去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最終徹底成為一個廉價的用於生產的機器,替他人做嫁衣。

而約翰妮的丈夫呢,莫泊桑卻隱去了對他的描寫。我們不妨推測一番,

這個聚攏財富的好手,是否就是瑪蒂爾德丈夫替之做嫁衣的階層代表?他們會不會就是那些放高利貸者,那些剝削他人價值之人?


莫泊桑的《項鍊》:沒讀懂它批判的現實問題,就不算讀懂這篇小說

莫泊桑像


莫泊桑雖然把所有的矛盾點都聚焦在了一條項鍊上,背後卻折射出一個巨大的,無法跨越的社會鴻溝。試想,原本為小資產階級的馬蒂爾德一家,尚且不能應對生活中的小風浪,更何況更多的平民呢?他們尋找不到上升的通道,只能心存僥倖地度過困苦的一生。

所以,與其說這篇小說是在諷刺女主人公的虛榮心,不如說它是在揭露當時法國社會無法逾越的貧富鴻溝,以及民眾中普遍的期盼能夠縮小貧富差距的渴望。


——關注 不做惆悵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