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少年到國外和一白人結婚,造出“中國村”!八百村民都說漢語

1916年,一個叫張青山的十二歲的中國少年,為了活下去,導出乞討做工,卻只能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悲慘生活。就在這時,他的希望出現了,有一夥外國人前來招工,說要招募工人去外國工作,到外國後每天都能吃飽穿暖,還有好多工資能拿。

於是張青山就去了。誰知道這個希望其實就是一個海市蜃樓,它的背後,其實是更深刻的絕望。因為這些人其實是人販子,他們打算把張青山賣到摩爾多瓦當奴隸。

12歲少年到國外和一白人結婚,造出“中國村”!八百村民都說漢語

也許老天爺也覺得它的人生太過坎坷,於是給他安排了一個善良人家買他當奴隸。雖然張青山名義上是他們家的努力,但其實他的身份只是個僱工。不僅有吃有住,而且每個月還能拿到工資,最重要的是這家人還允許他通過工作拿的工資給自己贖身。對於張青山來說簡直就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六年後,十八歲的鄭青山終於湊足了錢,為自己贖身。恢復自由後的他在當地有了喜歡的女孩,而且有關心他的朋友。而國內呢,孑然一身。於是他決定留在摩爾多瓦創業。通過中國人特有的勤勞,還有他天賦的經商頭腦,很快他就成為了摩爾多瓦的風雲人物。並且風風光光的迎娶了他後來的妻子。

張青山雖然留在了摩爾多瓦沒有中國,但是張青山的心中始終謹記著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為了不讓自己忘記母語,他經常用漢語自言自語。成家立業之後還經常叫自己的妻子說漢語。後來二人生了七個孩子,他也時常告誡自己的子女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

12歲少年到國外和一白人結婚,造出“中國村”!八百村民都說漢語

後來隨著自己的子孫越來越多,張青山就乾脆買了一片地,帶著家人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小村莊。在這個村子裡,一切風俗習慣都按照中國傳統來走,禁止近親結婚(當時在歐洲近親結婚是被允許的),只允許男孩子寫進族譜,鼓勵生育兒子。之後過了一百多年,到了今天張青山的後代已經到了第五代,這個村子也已經有了八百多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村。

12歲少年到國外和一白人結婚,造出“中國村”!八百村民都說漢語

後來,張青山去世之後,這個村子也被命名為青石村,以紀念這個村子的創造者。雖然在這一百多年中,青石村的村民們因為和當地人通婚,中國人的血脈已經越來越淡薄了。但是他們卻始終沒有忘記張青山的教導。一直以中國人來自局。他們小時候不僅要學習當地的摩爾語,還有學習漢語,聽張青山的故事。當然,在這些年中,也有不少人追尋父輩的腳步回到中國,看一看自己祖先來的地方。這些人為中國和摩爾多瓦之間的友好建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2歲少年到國外和一白人結婚,造出“中國村”!八百村民都說漢語

現在這個村子已經成為摩爾多瓦的特色旅遊景點,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想看看中國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