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字「絲」:蠶者為絲、麻者為縷

點擊綠標可收聽文章音頻哦~


“絲”是屬於器物類的象形字根,器物部分是一個很龐大的部分,正如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那樣,我們的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器物輔助。


絲指的是蠶絲,在人類歷史上能夠把自然物簡單加工以後來使用的就是蠶絲。


古時候人們穿戴的衣服是用麻、絲,還有皮、革等動植物原料製作而成的。


今日解字「絲」:蠶者為絲、麻者為縷


我們先來看看“絲”的字形演變。甲骨文刻畫的是兩股絲線,金文和甲骨文基本相似,小篆只是做得更規矩了,到了隸書就不管上頭了,把下面的絲緒,寫成了四點。


隸書、小篆、甲骨文、金文一致,到了楷書時,絲綢已經很成熟,文字也更具有文化概念,在象形的基礎上補充了文化。


今日解字「絲」:蠶者為絲、麻者為縷


楷書時,將一側下面的絲緒寫成三點,一側寫成小,表示一股一股細小的絲穗或緒。


楷體字有形、有意、有音。漢字簡化時,為了書寫方便,參照隸書做了改寫,下面的絲緒寫成一橫,這就是今天的“絲”。


“糸”在今天表示一根或一股絲線的意思,讀音為“mì”,是絲的二分之一。糸與分泌的“泌(mì)”同音,是指蠶吐出的一根絲,古有“蠶者為絲、麻者為縷”之說。另糸古音為“sī”。


今日解字「絲」:蠶者為絲、麻者為縷


古人在造字時通常把需要集群出現的事物畫出兩個來表示多,絲就是這樣,於是畫出兩個單股的糸,此外艸、竹也是這樣造的。兩股糸擰到一塊才叫絲。


古時候,絲綢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的衣服都是用絲、麻所織。所以用絲旁歸類,簡化為單股的“糹”,代表絲線。實際上“糹”不僅是“絲”字的省略,也是“糸”字的簡寫。


早在新石器中期,中國古人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了,桑樹和蠶的養殖曾在黃河流域廣泛流傳。傳說中,黃帝的妻子螺祖發明“養蠶取絲”。


今日解字「絲」:蠶者為絲、麻者為縷


我國考古學家曾在河南滎陽青臺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以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距今5300年的大汶口文化考古中發現的絲綢織品。


如今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等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