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匈奴是如何消失的?

宙憒4LTn3495


匈奴是我國北方第一個統一草原的少數民族,是長期的塞外強者。他們是這樣的最後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的。

一、崛起和強大

匈奴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古代稱葷粥(xunyu),春秋戰國時代,就是威脅中原各國的一股強大的力量,戰國四大戰將之一的李牧就是以抗擊匈奴的聞名的,戰國時代燕、趙、秦三國為了防禦匈奴,在自己本國的北部邊境都修建了長城。而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命令蒙恬統帥30萬大軍北擊匈奴,將匈奴逐出河套地區,並命令蒙恬建立連接秦趙燕三國的秦代長城。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代,匈奴的首領是頭曼單于,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頭曼單于的長子冒頓單于幹掉老爹和後媽、幼弟,成為匈奴單于,冒頓東擊東胡、西擊大月氏,並重新奪取蒙恬佔領的河套地區,統一塞北草原,實力空前強大起來,並經常的侵擾塞內,進行擄掠。

白登之圍後,劉邦向冒頓講和,漢朝開啟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與匈奴矛盾不斷,公元前200年劉邦平定韓王信叛亂,韓王信逃入匈奴,隨後劉邦帶領的漢軍與冒頓帶領的匈奴軍發生激戰,然而贏得楚漢戰爭的劉邦被冒頓擊敗,全軍被包圍在白登山,最後只能向匈奴求和,隨後漢朝開始向匈奴送公主的和親政策,這是匈奴的最強大時期。

二、漢匈大戰。

漢匈和親70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發展到頂峰時代,國力空前增強,而漢武帝也是一個有著宏圖大志的帝王。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王朝在馬邑試圖伏擊匈奴的軍臣單于,但是計策敗露,伏擊戰沒有成功,隨後漢匈徹底撕破臉皮開始漫長的漢匈大戰。起初漢軍出擊匈奴並不順利,但是後來隨著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湧現,以及在漢朝雄厚國力的支撐下,漢朝在漢匈大戰中逐漸佔據主動,並且再次將匈奴逐出河南地,奪取匈奴的焉支山,佔據河西走廊,建立金城、武威、張掖、敦煌等郡,張騫通西域後,漢朝勢力滲透到西域地區。

漢匈大戰和張騫通西域

經過長期的對匈奴作戰,西漢甚至一度將匈奴逐出漠南地區,但是西漢也因為長期的站起的戰爭消耗,損失嚴重,乃至於漢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只不過到後來漢宣帝時期西漢國力已經基本恢復,可是匈奴的勢力卻大不如前。

三、匈奴分裂,南匈奴臣服、北匈奴滅亡

經過長期漢匈戰爭,匈奴勢力衰退後,內部也發生了矛盾,發生了著名的“五單于爭位”。內部鬥爭的結果就是匈奴分裂為呼韓邪單于的南匈奴和郅支單于的北匈奴。南北匈奴因為內鬥都盡力討好西漢,但是漢朝更傾向於呼韓邪單于,漢元帝時期重新開始了對南匈奴和親,將王昭君嫁給呼韓邪。這當然引起了郅支單于的不滿,此時郅支單于已經在西域崛起,他要求漢朝歸還他在長安的質子,但是當漢朝大臣谷吉將其在長安作為人質的送還北匈奴後,郅支單于居然將谷吉殺害。

於是谷吉同志就成為了漢匈150多年來,第一次被匈奴公開殺害的漢朝大臣,可以說郅支單于開了一個相當惡劣的先例。但是北匈奴的勢力主要集中在西域,郅支單于在西域興建郅支城,稱霸西域西部。當時西漢在西域的都護府都護為甘延壽,副都護為陳湯,於是陳湯假傳聖旨,在西域脅迫甘延壽聯合西域各國軍隊,開始對北匈奴進行討伐,並且一戰而打破郅支城,斬殺郅支單于,併發出了那句響徹千古的豪言壯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甘延壽和陳湯的軍事行動沒有動用西漢中央政府的一兵一卒和後勤支援,甚至當時西漢政府壓根就不知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北匈奴滅亡後,南匈奴就成為了唯一的匈奴,並持續與西漢政府和好。

四、東漢建立,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

西漢元帝后,漢匈之間保持較長時間的和平友好。而王莽的新朝政權被滅亡到東漢王朝建立之後,匈奴也在此分裂。

匈奴的長時間內是父子相繼和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並存,而呼韓邪單于以後的匈奴,一直是兄終弟及的制度,後來在東漢時期,因為繼承問題,是傳子還是傳弟的問題發生激烈矛盾,匈奴再次發生分裂,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此時的北匈奴仍舊對東漢持敵對態度,並控制西域,而南匈奴則仍然例行友好政策。

在東漢和帝時期,東漢大將竇憲出兵攻擊北匈奴,著名的班超平定西域,東漢政府重建西域都護府,建立起統治,而竇憲最終擊潰北匈奴,並且勒石燕然,此後北匈奴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被擊潰的北匈奴人西遷,據說他們後來經過幾百年的西征來到東歐草原,並掀起了連鎖的多米諾骨牌小樣,他們在那裡建立強大的匈人帝國,將附近的日耳曼蠻族悉數打敗,特別是著名的匈人皇帝阿提拉時代,多次重創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而被匈人驅趕走日耳曼蠻族,則進入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建立起西歐的眾多日耳曼王國。

被西方稱之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帝國

而南匈奴則持續與東漢政府和好,後來由於南匈奴勢力衰弱,持續受到新興的鮮卑人和烏桓人攻擊,於是他們向東漢政府請求遷入塞內,最終南匈奴遷入到長城以南地區。

五、內遷做大,開啟五胡亂華的亂世之門

內遷的匈奴人被安置在山西和陝西的北部地區。東漢後期為了防備這些匈奴人,東漢政府將其匈奴封為五部,而這些匈奴的貴族則也出現漢化傾向,比如他們的貴族以漢朝皇族的外甥自居,因此改姓為劉。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儘管天下大亂,但是曹魏時期對匈奴始終保持足夠的警惕和巨大的威懾,後來司馬氏篡魏建立西晉王朝,並統一天下,新的大一統王朝重現,但是這只是一個表象。

建立西晉的晉武帝司馬炎算得上英明神武,但是他為了加強司馬氏皇族權力大封諸王,同時還選擇孱弱的傻兒子司馬衷作為繼承人。結果司馬炎死後,西晉很快出現八王之亂,中原一帶所遭受的戰爭浩劫甚至超過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而此時包括匈奴人在內的胡人已經在中原北部囤聚了強大的力量。

於是就在這此消彼長之間,匈奴人在大單于劉淵的帶領起兵反晉,很快建立起國號為漢的匈奴人政權,並正式掀起了五胡亂華的序幕,此後匈奴的漢政權改國號為趙,因此劉淵建立的匈奴政權也被稱作前趙,這是五胡亂華的第一個胡人政權,也是滅亡了西晉王朝的胡人政權。

滅亡西晉的匈奴人前趙政權

此後在苦寒的塞北之地的胡人競相入塞,進入中原角逐天下,匈奴人的前趙被羯人的後趙所滅,此後鮮卑、羌人、氐人等先後興起,整個中原成為胡人的戰場和舞臺,這段時期也被稱為“衣冠南渡“和”中原陸沉”。

匈奴人的前趙滅亡後,匈奴人一度沉默,曾經統一北方的前秦帝國崩潰後,北方重現陷入混亂,後秦和後燕成為北方重要勢力,後來劉裕北伐,滅亡南燕、後燕,而臣服於後秦的匈奴人鐵弗部首領劉勃勃則趁勢興起,定都統萬城,建立起胡夏政權,劉勃勃後來改回匈奴姓氏赫連,也就是歷史著名的赫連勃勃。這是匈奴人在中國歷史上最後輝煌,赫連勃勃死後,胡夏國遭遇拓跋鮮卑的北魏的衝擊,最終被鮮卑人滅國,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

赫連勃勃建立起的統萬城遺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時期,發起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促進了五胡亂華以來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此後匈奴人和鮮卑人、氐人等少數民族一樣,融入到漢民族之中,而匈奴、鮮卑等民族則完全成為了歷史符號,僅僅存在於歷史典籍之中。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我想告訴你的是,匈奴沒有突然消失不見,而是史書上沒有關於他們的記載。

史書沒有記載並不表示他們消失了,而是因為他們後來已經離開了亞洲,和中國人沒有半毛錢關係。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當年夏朝滅亡後,夏桀的兒子帶著夏朝的一部分臣民逃往北方,這就是匈奴人的先祖。因此匈奴族和漢族一樣,都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匈奴族出現了一個非常偉大的領袖冒頓單于,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帶領的匈奴族一躍成為了亞洲最強大最驕傲最了不起的民族。


後來漢族興起了,在大漢持續不斷的打擊之下,匈奴人不斷的後退。後來他們到了康居,漢朝人還不放過他們,匈奴人沒有辦法,只得繼續西遷。此後數百年間,沒有人知道匈奴人去了什麼地方,也沒有人知道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人們只知道在公元4世紀左右的時候。東歐平原上突然出現一支非常強大的遊牧民族,這就是匈奴人。


這個時候,匈奴族出現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阿提拉,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奴族再次強盛起來。他們三度擊敗西羅馬帝國,而且徹底打敗了東羅馬帝國。殺得羅馬人和歐洲人心驚膽裂。


匈奴人的威名不在13世紀的蒙古人之下。所以很多人說,當年羅馬帝國和漢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其實,羅馬人只不過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和中華民族還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後來匈奴人突然從歷史中消失,並不是他們真的消失。而是因為他們和中華民族沒有再發生關係了。中國的史書就沒有關於他們的記載。而匈奴人本身又沒有文字和文化。他們周邊的民族和國家也和他們差不多。所以沒人知道那幾百年他們在哪裡,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忍之龜


匈奴的消失是一個繁瑣和漫長的事情,同時也是農耕文明對遊牧民族同化的一個過程。當然,也可以說是遊牧民族在歷史進程中逐漸進化成農耕文明自然過程。那匈奴到底是如何消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併瞭解。

在匈奴之前,我國北方最為強大的遊牧民族叫做大月氏,此時的匈奴還臣服於大月氏。大約是公元前210年左右,冒頓繼任匈奴單于,並一統整個蒙古草原,建立強大的匈奴帝國。並在隨後逼得漢朝只能和親進貢,就此匈奴逐進入歷史最輝煌時期。

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也以漢朝多勝為主,到公元48年,由於連年天災以及內部統治階層的爭權奪利,匈奴分裂為依附漢朝,進入中原的南匈奴和依舊留居漠北的北匈奴。

南匈奴進入中原之後,先後歸附曹魏以及參加東晉的八王之亂,大多數匈奴人改姓為劉,並在公元4世紀建立立漢國,其開國君主劉淵正是匈奴人。不過立漢滅亡後,匈奴人又與蒙古高原新崛起的鮮卑人、烏桓結合,即鐵弗人。但是隨著後來楊堅再次一統中國,鐵弗人也完全融入漢族,南匈奴就此消失。(實際上現在甘陝一代的劉姓大多數就是匈奴人後代,只是早就已經完全漢化了)

相對於南匈奴的有跡可循,北匈奴就顯得神秘多了。北匈奴由於還和漢朝保持這敵對關係,所以依舊是爭鬥不斷,公元89年,東漢和北匈奴大戰,大敗後的北匈奴二十餘萬人融入漢朝,剩下一萬餘人又在公元91年與東漢的敗局中逃到了西域烏孫和康居。

之後隨著歷史變遷,定居在康居的匈奴又與戰亂中逐漸西遷,西遷,自此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三觀粉碎機


匈奴的強悍是建立在強大的生產供給能力上的,雖然西漢以前也有對匈奴的戰爭,但是破壞不了他的根本生產力,也就是不能自由的進入他的復地,這樣就對他的生產能力產生不了絲毫的破壞,他可以遊牧生產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還可以對南方進行掠奪物資,所以他的國力是在緩慢的增長的。

到了秦朝末年秦的國力都用在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軍事力量用於防守北方,一部分在南方,力量分散,所以這時匈奴進入高速發展,書上所說控弦猛士三十萬,光這一線的主力部隊的裝備,馬匹,吃喝給養就說明匈奴的國力達到巔峰。

資源是固定的,那麼他的國力在這一地區增長那麼就有消沉的,連年的征戰使農耕民族的資源消耗過大,但是農耕民族的生產能力是自給型的,只要沒有戰亂,哪怕再弱小,整個社會就轉入生產,這樣的生產力是農耕民族不能比的。國力回覆到一定的程度,由於你的生產力強於他,有了富裕的資源可以保護自己的生產成果,同時又對他的發展資源形成遏制,你若繼續增長他勢必走向衰落,所以他就用他所擅長的戰爭來打斷你的發展,使你農耕民族的生產環境回到最忌諱的戰亂中,這樣你就永遠失去發展壯大和他爭奪資源此消彼長的機會了!

所以漢匈戰爭爆發,對於兩個民族來說都是有你無我的生死之戰,事實證明只要抵禦遊牧民族的邊患不使正常的社會生產收到影響,那麼雙方就會進入相持的消耗階段,所以霍去病出徵以前雙方還是拼的國力消耗,雙方都不能自由進入各自的生產復地破壞。但是他可以襲擾你屬於主動型消耗,你只能被動防守被動的消耗,長遠來看對農耕民族極為不利,國家資源的大量消耗只能用於戰爭防守,不能用於社會生產力再利用,一但達到臨界點就會全盤崩塌。這一階段戰略主動權和時間還是掌握在匈奴手裡的。

霍去病的出現直指要害,徹底改變了局勢。使戰略主動權和時間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每一次出征目標就是進入匈奴生產復地,破壞生產資源,生產環境,使其不能穩定生產,幾戰下來匈奴的生產力和消耗力失去平衡,入不敷出。國力開始慢慢下降。

每次出征從軍事上對敵軍進行摧枯拉朽的打擊使其心裡產生恐懼,又從政治宣傳上進行有效的文化宣傳,河西受降,削弱敵對實力,願意歸降就可免死,減少自身傷亡,把歸降的人又轉化成我們的社會生產力量。自此匈奴社會一分為二一部分融入我們的文化中繁衍生息下來,一部分失去生產發展的環境只能一路西遷導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遷徙。

恩好像有點跑題了,不過也寫了這麼多隻能強行結束了!


蚊子也貧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和諧共存,互相融合。其實,在中華大地上出現過的民族遠不止今天的五十六個,只不過他們隨著歷史的演變,神秘地消失了。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哪些神秘的民族曾經存在過呢?

在我國曆史上,中原王朝的北方往往伴生著遊牧民族,他們時常南下劫掠,有時又與中原通商,互通有無。其中,最早出現的就是匈奴。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夏后氏,是夏朝君主的氏稱,也就是說,司馬遷稱匈奴是夏朝君主的後裔。

這個北方民族的興盛和中原王朝有著驚人的同步:當公元前2世紀,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並逐步統一中國時,北方也出現了一位統一匈奴的英主,他就是冒頓單于。冒頓原本被立為太子,但因為他的父親頭曼單于想改立他的弟弟為繼任者,又不好直接廢掉他,就將他送到月氏國當人質,隨後馬上發動了戰爭,想借月氏之手除了冒頓,好名正言順另立太子。

不過冒頓非常機敏地盜馬而逃,回到了匈奴。於是他的父親"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心中很清楚,自己的父親更疼愛後母生下的弟弟,如果坐以待斃,遲早還是會被以別的方法除掉的,於是他"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他製作了一種名叫鳴鏑的響箭,命令他的部下說:"不跟著我鳴鏑射去的方向射箭的,斬首。"

他帶著部下外出打獵,把鳴鏑射向鳥獸。有的人沒有跟著射箭,立刻就被斬殺了、隨後,他又把鳴鏑射向自己的寶馬,有的士兵有所顧忌,不敢射箭,也被斬首、這還沒完,冒頓又把鳴鏑射向自己的愛妻,眾將士顧慮更深,更多的人被殺死了。到最後,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父親的坐騎,士兵們非常服從地一齊射箭。這樣一來,冒頓讓手下士兵全都不敢不聽自己的命令了,只要他鳴鏑響起,便是萬箭齊發,沒有絲毫猶豫。

準備妥當後,冒頓在一次跟著頭曼單于出獵的時候,尋機一箭射向他,他身邊的親兵立刻跟上,將頭曼射成了刺蝟。

隨後,冒頓又殺掉了自己的弟弟、後母以及不願服從他的大臣,掌握了匈奴的大權。

在那之後,他南征北戰,陸續吞併了很多國家,初步統一了北方。

除此之外,他還將秦朝時匈奴被佔的土地盡數找回,和漢朝交界於曾經的邊界河南塞。

在鼎盛時期,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且都是機動性強,對步兵有很大優勢的騎兵。此後幾十年,匈奴屢次南下侵擾漢境,冒頓甚至還曾將劉邦圍困於白登,使得漢朝只能遣使和親求和。

這樣一個強盛的政權,卻在之後的幾百年,先是被漢武帝派出的大軍打得大敗,讓霍去病"封狼居胥"攻打了老家。又在東漢時被大將軍竇憲"燕然勒石",徹底失去了北方霸主的尊嚴。

隨著歷史演變,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逐漸併入漢朝被同化,而北匈奴則神秘地消失了。

有人認為出現在古代歐洲的一支驍勇善戰,加速了西羅馬帝國覆滅的遊牧民族"匈人",就是匈奴人西遷的後代,這一觀點曾在十九世紀風靡。不過近年來,這種說法被認為並不準確。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匈奴人的後裔了,這支曾經盛極一時的民族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與匈奴類似的,還有諸如西晉時五胡亂華的五個民族,即:"匈奴、鮮卑、羯、羌、氐",現在還存在於五十六個民族裡的只剩羌族了,其他的少數民族則或是逐漸消亡,或是改名換姓。其中,鮮卑族不但建立了北魏政權,還發明瞭馬鞍、改進了燒烤等等,為古代中國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不過他們已經消失,只留下了早已失傳的鮮卑語,等待某一天被新出土的考古資料解讀了。


煮酒君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有著這樣一支強悍兇狠,不好相處的少數民族。他們殘暴,厲害,還總是侵犯我們國家的領土。這支少數民族就是古老的匈奴一族。

匈奴族的最高統領被叫做單于。單于這個稱號就相當於是我們國家的國王,朝代的皇帝。匈奴很早的時候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部落,有著自己強大的軍隊。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不斷的進犯我國邊境。

匈奴族屬於遊牧民族。他們的馬多,騎兵也就多。而我們中原大多都是步兵。讓騎兵和步兵交戰,那就好比現在拿槍的和不拿武器赤手空拳的比武,勝敗可想而知。想要打敗他們很難很難。因此我們國家的邊境不斷的被侵襲騷擾。

秦朝時期,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他也深受匈奴的侵害,聯姻議和,割地賠款。這些是常事兒。漢朝的時候,昭君出塞。就是將王昭君嫁入了匈奴,來換得它和漢朝百年的和平。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這個人,能徵好戰。不想總是受匈奴的威脅。他知道匈奴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有騎兵。他們的兵士都是騎在馬上和人交戰。於是漢武帝特意培養了一個部隊的騎兵,下血本兒買了無數匹戰馬。讓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培養在馬上交戰的能力。

就這樣培養了幾年之後,漢武帝終於養出了一個所向披靡的強大軍隊。立即下令主動進攻匈奴。漢武帝還有兩個軍事奇才,就是就值倆衛青和霍去病。霍去病的年齡很小,才只有十多歲。但是是一個軍事天才,用兵打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曾馬踏匈奴800裡,將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漢武帝取得了成功,將匈奴趕出了大漢的邊界。匈奴在大漢軍隊的攻打和壓迫之下,沒有辦法,值得開始民族的遷徙。匈奴究竟遷徙去了哪裡?歷史上的記載非常的模糊。也沒有一個相對可靠,完整的說法。不過大體上是向西北,曾經滅了強大的突厥。佔領了突厥的地盤,這件事情在世界上都成為之一顫。

還有一小部分匈奴是向南遷徙。三國時期,他們還曾出去,做了曹操的部下。後來他們又整頓自己的軍力和國力,不在為曹操效力。多番整頓之後,自立為王,還又佔領了大部分中國地區,稱為趙漢。

後來的匈奴和鮮卑族,漸漸融合。在河套平原那裡,創立了西夏帝國。我們所熟悉的黑水城,就是這個西夏的都城。後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海水城的黑將軍由於挑釁中原,再加上天災人禍,黑水城被滅。從此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裡。

再後來,匈奴漸漸都轉化成了鮮卑族。很少再有人提匈奴一族了,這個民族就像是在歷史上消失了一樣。不過鮮卑族確實留著匈奴族的血。

匈奴被漢武帝打敗之後,四下逃散,多方融合。已經沒有屬於自己完整的一族了。


趙小多多丫


匈奴的消失基本上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完全就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攻擊了錯誤的政權,最後導致了自己的滅亡。但是並不能掩飾他們曾經也輝煌一時,現在在很多地方也傳說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
漢人排擠:匈奴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最早的記載是在三黃五帝時期。史記當中這樣記載匈奴:堯舜禹時期把匈奴叫做獯粥,西周時期把匈奴叫做犬夷。最早出現在黃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和陝西。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這裡當然也聚集了大量的漢人,因此雙方經常爆發各種摩擦。

所以從匈奴出現開始,就因為經常搶奪漢人的資源,被我們極大的排擠。這種排擠從三黃五帝時期就出現,因為歷史上對這段記載是堯帝北教八狄。隨著漢族人的強大,他們漸漸的被排擠到了黃河的北方。又隨著秦始皇修築長城,他們想要南下就更加困難。

崛起時機不對:匈奴從三黃五帝時期開始出現,真正崛起時期確是要到了秦漢。然而我們都說秦皇漢武,這也說明我們的漢人也在同時期達到了一次巔峰。雖然他們強大,但是我們更加強大。歷史上出現了蒙恬北擊匈奴,迫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又有衛青、霍去病追擊敵人與千里,迫使漠南無王庭。
當然這並不代表胡人一直是被我們打壓,我們也有低頭的時候。比如說在漢朝初年,為了緩和和胡人的關係,我們主要用的還是和親的方式。真正開始反擊,則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徹底的把胡人打趴在地上,則是到了漢宣帝劉詢時期。

根基不穩:不僅我們漢人對他們進行排擠打壓,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內部也不穩定。因為他們作為北方遊牧民族,長期的居無定所,造成根基非常不穩。就算我們真的被他們打下來,但也並不代表他們守得住。因為他們主要是靠戰馬,然而馬匹需要吃草,在同一個地方几年就把這塊草給吃貧瘠了。

天災人禍:其實真正打擊他們的,還在於天災與人禍。因為我們漢族的多次打壓,以及我們漢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很會拉攏人的能力。在我們的多次同化之下,匈奴內部經常出現分裂的情況。由於是在公元前57年,匈奴出現了五個單于內訌的事情,直接讓我們迎來了100多年的和平。
到了公元46年的時候,匈奴內部連年的旱災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造成了赤地千里,遍地都是餓死的人馬情況。在他們生死存亡的時候,我們又派遣烏桓北擊匈奴幾千裡。直接打到匈奴出現南北分裂,南匈奴徹底的歸順了漢朝,北匈奴繼續在北方虎視眈眈。

可惜後來五胡亂華時期,給了匈奴極大的喘息時間。來自匈奴後裔劉淵,在中原建立起了國家,甚至後來還出兵滅掉了西晉。我們對於胡人多年的打壓,終於引起了極大的反彈,大量的漢人被屠殺,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情況。幸虧出現了冉閔大帝,三次頒發殺胡令,才算是挽救漢族於危機之中。

當年南北分裂的匈奴,北方匈奴繼續向北遷徙,最後到達的歐洲地區。他們曾經在公元四世紀建立起強大的匈奴帝國,更是出現了上帝之鞭阿提拉。在他的帶領之下,匈奴人直接推翻了羅馬帝國。可惜還沒有統治歐洲的時候,他便因病去世。沒有了他的匈奴帝國,也就徹底的凋零,胡人也漸漸失去了蹤影。
不過他們也並不是沒有留下任何後裔,現在的匈牙利人,據說就是匈奴人的後裔。因為根據他們的語言、信仰、生活習慣來看。與我們對於胡人的記載非常像,但是對於這一點上面,他們國內的官方又不是特別認可。如果要真的想找到他們的後裔,也唯獨有DAN最可靠吧。

可惜作為遊牧民族,基本上是四海為家,哪裡能有這麼多大規模的匈奴屍體可以提供我們考核?畢竟是一兩千年的事情,他們又沒有像漢族這麼發達的棺葬習俗。


史之策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是夏朝人的後代。匈奴族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紀時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並逐漸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



秦朝統一六國後,曾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秦朝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接起來,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抵抗匈奴,保護北方農業區域。

西漢初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之下,諸部落完全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國。匈奴統一後時常騷擾漢朝邊界。漢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進行全面反擊,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之下,匈奴走向衰弱。



西漢末年,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其中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帶領之下,歸附漢朝,成為漢朝的附庸。 南匈奴依附東漢作為藩屬,後來三國鼎立,曹操將匈奴分為5部,徹底宣告了匈奴單于王朝的終結。

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趁機攻佔北方大部分地區,滅了西晉,建立漢國,後改國號為趙, 最後趙國被石勒所滅,再加上百十年來匈奴人與鮮卑人通婚,最終匈奴這個民族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北匈奴在東漢時期則向西遷移。四世紀末,匈奴人已經沿著中亞遷移到了歐洲,此時的歐洲正處於羅馬帝國統治的後期階段,日漸衰落。匈奴人便開始發動對羅馬帝國的攻擊。面對匈奴人的強大攻勢,羅馬人不得不與匈奴人割地求和,但是效果微乎其微。



最後西羅馬帝國被匈奴人攻滅。 匈奴人滅掉西羅馬帝國之後,在阿提拉的帶領之下,建立了阿提拉帝國,歐洲人臣服於阿提拉之鞭。阿提拉死後,土崩瓦解,逐步消失,有人說他們就是今天的匈牙利人。


非常道畢延河


說到匈奴,很多朋友心中的第一印象應該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派了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的時候吧!其實匈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遊牧民族,它的先祖是夏后氏苗裔,在商朝之後逃到了北邊,子孫後來經過繁衍然後演化成為了匈奴,在我們國家的大分裂時期的戰國,開始慢慢的崛起。而且還經常的騷擾秦國、燕國和趙國,秦末漢初迅速的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民族。

那麼這個強悍一時的民族到底是怎麼消失的呢?我們都知道匈奴雖然非常的強悍,但是他們佔據的地理位置非常的貧瘠,多少沙漠荒原,因為他們所在的地方不能耕種,所以在生活方面並不能夠自給自足。他們非常的羨慕中原的富庶,而在古代歷史上來看,各民族之間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團結,因此經常的發生爭鬥糾紛。而匈奴人民為了想要生活下去,只能選擇去到處的搶掠,而正是在這樣的戰爭中,他們成為了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力量。

而在他們崛起的時候,偏偏遇到了強秦,當年秦始皇掃六合是何等的豪邁,豈能容得下匈奴這個蠻族來挑戰自己的威嚴。在他們屢屢犯邊境的時候,蒙恬親率大軍將他們趕出了河套河西走廊,後來秦朝沒落之後,劉邦建立起了漢朝政權,這個時候的漢朝國祚不穩,而匈奴趁著這個機會迅速發展自己的力量,劉邦不敵最後只能選擇和親。

這個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才真正的廢除,漢武帝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人,對於這樣用女子換取和平的方式非常的不懈。最後在衛青霍去病的強勢進攻下,匈奴這個龐大的政權分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最後南匈奴不敵投降西漢,我們說熟知的《昭君出塞》就是和親的南匈奴。而北匈奴則大敗逃去了歐洲,建立起了匈牙利王國,而這個王國當時可是強盛一時,最後還是被西方的部落所滅,北匈奴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南匈奴雖說投降了西漢,但是隨著西漢王朝的沒落,南匈奴再次的分裂成為了南北匈奴,在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之後,南匈奴投降東漢,而北匈奴最後被竇固、竇憲等人率兵圍剿,最後四分五裂,一部分人去了西域、中亞等地。另一部分人則慢慢的融入到了中原民族中,在南北朝時期還曾建立過幾個小政權,隨著隋朝的統一匈奴正式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其實匈奴也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它也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聯盟。而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很多的民族都是這樣融合而來的,在草原上有很多的部落,基本上是誰的力量大這些部落就會屬於哪個民族,就像是曾經統一了草原的匈奴、突厥、蒙古一樣,而如今的匈奴早就成為了世界民族的一部分,也許你的身上就有匈奴血統。

 

 

 







墨池細說名著


匈奴存在的時間及消失的時間:匈奴最早以“匈奴”出現在中國為開始年,匈奴最長存在了大約800年。如果從夏朝滅亡開始算起,則最長存在了大約2000年。以下為簡單解釋:如果以南匈奴主支為匈奴消失年,則在329年(東晉朝和十六國時期)前趙亡國,匈奴存在年約579年;如果以南匈奴別部為匈奴消失年,則在552年(南朝·梁)羯人侯景之亂被平定,匈奴存在約802年;如果以北匈奴從中國古書中消失為匈奴消失年,則在105年(東漢朝)北匈奴遣使漢廷通好失敗後徹底西遷,匈奴存在約355年;如果以西歐匈人消失為匈奴消失年,則在468年(南朝·宋)阿提拉之子發動對拜占庭的戰爭戰敗而亡,匈奴存在約718年;如果算上那個說不清楚的白匈奴嚈噠,則在6世紀中葉(南朝·梁)被突厥人擊潰,匈奴存在約8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