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一个齿轮总会有卡住的地方,如果勉强让它动起来,那么留下的只会是一片泡影。

处于时代转折处的天才少年

1980年,高考恢复的第三年,全国考生共有近400万,而录取只有不到30万,在录取率只有8%的情况下,刘汉清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大学,并且是与清华媲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时他年仅16岁,刘汉清以及刘汉清的家庭都以为,这将是他能够离开农村,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机会,在离开家去报到的这一天,全村人为他敲锣打鼓,送他离开,无不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为他寄予祝福。

因为他是班级最小的学生,并且成绩优异,老师对他也非常的喜爱,直到大三这一年,他偶然看到了徐迟写的赞颂陈景润教授的报告文学,一头扎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中,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它的含义是每一个偶数中都能够写成两个素数的和,因为从未被证明,所以一直是一个猜想,这个猜想一度引起了数论研究界的骚动,上到数学家,下到对数学感兴趣的众人,无不以能够取得这数学高峰上的明珠作为目标,前赴后继。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或许刘汉清就是天生带着一股天才般的偏执,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只停留在表面和短暂时间里的三分热度,然而他的的痴迷程度却超乎了常人的想象,他开始对其他事物提不起兴趣,他开始任由自己的专业荒废,甚至他不去参加考试,他开始频繁地挂科,直到他不得不面对学校提出的退学警告。

为数论研究付之东流的青春

曾经看重他的教授们非常痛惜,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个可贵的人才而感到遗憾,他因为热爱学习而得到了能够在自己更好的环境里学习的机会,也同样因为痴迷学术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从前村民敲锣打鼓为他送行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然而这一刻,他却不得不黯然离场回到了曾经的家。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然而,刘汉清却不以为意,非但如此,他开始了闭关修行式的研究,他觉得在证明以外的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是浪费时间的,在最癫狂的时候,他甚至一天只睡上一两个小时,废寝忘食,长此以往,他患上了重度精神焦虑症,他不得不停止对数论的研究。

在他肄业后回到家乡的时间里,附近的村民真的以为他的研究会有一些成果,毕竟他曾经是一位高材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在这研究的30年里,他不但没有为家里分担过家务农活,更没有过一份工作。

没有妻子儿女,没有家庭,没有收入他的生活日渐拮据,当地的领导也不得不帮助他继续他的生活,他被划入了村里的低保户每月仅扣400元生活费过活,曾经村里的希望,一个家庭的高材生,而今不得不靠着低保度日这样的反差,不得不令人唏嘘。其实在这期间,他也曾有发表过论文,但这些论文都没有引起反响,最后不了了之。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仿佛在数论研究这片辽阔无垠的大海中,刘汉清像一条离群的鱼一样独自的徜徉,却激不起一点涟漪和回响。

三、一意孤行,留给世界的背影

其实早在大学期间,学校领导钦佩他对于数论研究的热爱,就已经为他找来过数学系的教授,给予他支持和帮助,但在交流过后,这位教授的态度是:刘汉清的推导过程存在纰漏推到方式有问题。面对现在数学家和专业科研人员和当时老师的质疑,刘汉卿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在他看来那些被忽略的地方:

"一眼可见,不必论证。"

但面对权威的质疑,刘汉清的反应却与自己的榜样陈景润截然不同。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陈景润关于(1+2)的重要证明早在1965年就已完成。这是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历程中的新征程新跨越。然而由于解答太长太复杂,有整整有两百多页的稿子,根本不被认可和发表。但当时即使身陷政治漩涡,陈景润还是对这论文仔细地修改无数遍。而这一修改就改了七年的时间,所以他的论文是在1973年才正式发表。

因为陈景润觉得科学,特别是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证明,要求绝对的精确与严谨。

再如印度的数学奇才拉马努金,同样是一位没有学术背景的"民科"。他曾以惯有的直觉导出了大量含金量极高数学公式,也不太喜欢证明。但终其一生,他都在用自己的所有精力,来为自己的数学直觉作证明。然而刘汉清却仿佛始终没有搞懂,也不太在意这论证的过程。

四、孤军奋战抵御千军万马,超凡脱俗的代价

反观陈景润,两人在性格上其实有着相似之处,同样偏执,性格内向而孤僻,不谙世事,都深深热爱着数学,并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奋斗,但为什么两人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早年的经历奠定了陈景润,注定会在数学这个研究上获得成果,他在初中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950年,17岁的陈景润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自此他开始有了环境的支撑和老师的引导,他的身边的许多人都对哥德巴赫猜想有研究,也就是说,陈景润从一开始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之自己对于数理的热爱与天赋,他早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之前就已经在别的方面有所建树。

而刘汉清在1980年以16岁的年龄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这时他的理想还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决定投身于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原因只是来源于大三时看到的一篇报告文学。不仅如此,他的母校也没有数论研究的专业,他所能依靠的只是图书馆一些基础的入门课程书和完全的自学,在消息还不近发达的上世纪,这无疑是闭门造车,在起点上就已经处于劣势地位。

除了两人在求学时代的环境不同之外,两人在离开了学校也走向了不同方向,陈景润顺利的毕业得到了大学的认可,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他最终被召回到

厦门大学,专心做学问,在数论的研究上,获得成果后又被召回,中国科学院数论研究所,他自述"在世界数学的数论方面的三十多道难题中,我攻下了六七道难题,推进了它们的解决。这是我的必不可少的锻炼和必不可少的准备。然后我才能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为此,我已经耗尽了我的心血"。

农村大学生,陷入数学泥潭,试图超过陈景润,只靠低保400块生活

而刘汉清没有得到学校的认可,没有拿到毕业证书,没有享受和同学一样得到分配工作的权利,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都已经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时候,他却独自闭门修炼,直到与社会脱离联系,渐行渐远......

五、飞蛾扑火,有梦想的人不该被嘲笑

古往今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许多人倾尽一生,最终也未能获得突破,能够在一方面取得成功的人也是极少数,但无论是何种背景的探索者,他们都不该是人嘲笑的对象,无论是刘汉清还是陈景润,他们都是一个方向的先行者,也正是历史上无数个与他们一样的先行者,引导着人类脱离无知愚昧的苦海走向自由科学的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