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喻今」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嚼齒穿齦


「知古喻今」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嚼齒穿齦


成語“嚼齒穿齦”中的“齒”即牙齒。“穿”即咬破的意思。“齦”即牙齦。整個意思是:緊咬牙齒,竟咬破了牙齦。形容對敵人恨之入骨。


典故出自宋代蘇軾《東坡題跋·偶書》:“張睢陽生猶罵賊,嚼齒穿齦;顏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掌。”


“張睢陽”:唐朝時期,大將張巡以死守睢陽,被人尊稱為“張睢陽”。


唐朝的時候,發生了“安史之亂”。公元757年農曆正月,安祿山與其已被立為“太子”的兒子安慶緒發生矛盾,安慶緒在安祿山原來的心腹大臣嚴莊的攛掇和支持下,殺了安祿山。當時,江淮一帶民豐糧足,可以為唐軍提供大量軍需。安慶緒為了斷絕唐軍糧資來源,想向江淮方向擴展,便以部將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率兵13萬,進攻地處江淮物資北運要衝的睢陽。睢陽太守許遠知道睢陽萬不可失,也知道依靠自己的力量難以守住,便派人去向張巡告急。


張巡,當時在雍丘抗擊叛軍有功,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張巡得知睢陽告急,率眾沿睢陽渠向睢陽進發。當時他只有馬300匹,兵3000人,進到睢陽,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縣令姚誾的人馬合在一起共有6800人,面對包圍睢陽的叛軍13萬,形勢何等嚴峻!但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與許遠團結一致,毫無怯懼。許遠自知在軍事上不如張巡,便囑咐將士戰守事宜悉聽張巡指揮。張巡是文武全才,不但殺敵勇猛,而且極善謀略,用兵不拘古法,隨機應變,多是出奇制勝。面對強敵,張巡深知不能硬對硬與敵人死拼。他與南霽雲、雷萬春等伺敵鬆懈之處進行突擊,併力出戰。張巡生性剛烈,每次臨戰殺敵,望見敵影則恨得咬牙切齒。在一次動員大會上,他情緒激昂,罵敵以致嚼齒穿齦。將士們受其影響,殺敵勇猛如虎,因此屢屢得勝。但叛將尹子奇仗著兵馬眾多,仍將睢陽死死包圍。由於眾寡懸殊,最後睢陽形勢危急。


許遠分管籌糧及後勤保障。戰前,“許遠於城中積糧至六萬石,虢王巨以其半給濮陽、濟陰二郡,遠固爭之,不能得;既而濟陰得糧,遂以城叛,而睢陽城至是食盡”(司馬光:《資治通鑑》)。每人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將士只好將其雜以茶葉、紙、樹皮做成飯充飢。


城外的叛軍越聚越多,城裡的守軍越打越少,到後來只剩下1600多人。糧食吃光,士兵們陸陸續續被餓倒。睢陽城日益陷入危機。當時,唐御史大夫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在臨淮,都擁兵不救。“睢陽士卒死傷之餘,才六百人,張巡、許遠分城而守之,巡守東北,遠守西南,與士卒同食茶紙,不復下城。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賊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二百餘人”(司馬光:《資治通鑑》)。


城中軍民一直堅持到十月,餓得連拉弓射箭的力氣也沒有了,除戰死者外,大都病餓而死,總共只剩下400人,無力再戰。尹子奇趁勢攻城,終於將城攻破,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36位大將皆被俘。張巡被俘後大義凜然,面朝唐朝京城的方向拜曰:“臣力竭矣!生不能保全睢陽以報朝廷,死當為厲鬼以殺賊!”面對勸降的敵人罵聲不絕。接著,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遇害。許遠被敵軍押送往洛陽請功,行至偃師,因大罵賊寇而被殺。將士們至死無一人屈節。


在此三個月前,兼河南節度使(代賀蘭進明)、都統淮南諸軍事的中書侍郎張鎬得知睢陽被圍情況緊急,急忙率兵來救,倍道亟進,並傳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距睢陽極近的譙郡太守閭丘曉發兵共同救睢陽。閭丘曉極其傲慢,不聽張鎬命令,致使睢陽城被攻破。可惜張鎬同其他節度的兵馬趕到睢陽,為時已晚,睢陽城被叛軍攻陷已經三天了。張鎬等率軍打退了叛軍,恨閭丘曉不救睢陽,將閭丘曉召來杖殺之。再七天後,郭子儀收復洛陽。也正是由於張巡、許遠等在睢陽的死守,整個江淮地區安然無恙。


張巡守睢陽的事蹟感天動地,其嚼齒穿齦的感人事蹟到處傳揚。後來“嚼齒穿齦”便成了成語。


示例:“英雄嚼齒穿齦,罵賊而死,感天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