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說起白居易和歐陽修這兩個人,我們都不會陌生,他們是唐朝時期最大名鼎鼎的詩人。他們的《長恨歌》、《琵琶行》、醉翁亭記等,和一些死後才漸漸有了名氣的作家不同,白居易和歐陽修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當時詩壇上一言九鼎的人物。

他的們詩歌一經推出,就被街頭巷尾所熟知,某些極端的崇拜者,甚至用紋身的方式,在自己的身上紋上了整部長恨歌,每到興時,就大聲朗誦白居易的詩詞。歐陽修粉絲的經歷,雖然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憑藉著歐陽修不但在國內有極高的影響力,在國外也是威名赫赫,日本大文豪,《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就是白居易的小迷妹,在她的著作對於白居易的崇拜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一個作家能夠走紅,不單純是靠他絢爛的文筆,還要靠他深邃的思想。那麼白居易和歐陽修的思想主要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中隱之道。

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詩,詩的名字就是中隱,這首詩是這麼寫的: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這個詩歌富有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氣息。讓人看到了一千年前,那個異常絢爛的大唐王朝。

說起這個名詞和這首詩歌,大多數非專業的朋友,都有有一種如墜五里霧中的感覺。畢竟這個概念特別的抽象。

“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筆者一開始也有這種感覺,處於對白居易和歐陽修其人其事的濃厚興趣,筆者潛心地閱讀了大量相關的資料,得出了一些結論,記錄在下面,希望能夠幫大家搞清楚,這個中隱究竟是在怎麼回事?他又為何在唐朝風行一時。以及在唐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大宋王朝這種中隱之道又處於怎樣的一個境地?

一,白居易為何贊同中隱之道

中隱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崇尚的是與世無爭。不參與人世間是是非非的清淨姿態。和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描述很像,但卻又有所不同。白居易之所以行成這種思想,和他本人人生中經歷的三件大事有很大的關係。

1,白居易擔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三年(818),由於好友當時任宰相的崔群的救助,白居易拜忠州刺史。“流蕩多年應是命,量移遠郡未成官。感君獨不欺憔悴,猶作銀臺舊眼看。”(《重贈李大夫》)“忠州好壞何需問,鳥得辭籠不擇林。”(《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目睹了官場的是是非非之後,白居易看穿了權利的一切醜惡,厭倦了爾虞我詐的爭鬥。在這種環境之中,他想要隱沒與市井之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2,白居易的出生

“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白居易是在戰亂中出生

的,在那個。他的祖父是當時的一個小官僚。白居易出生沒有多久,他的祖父祖母就相繼去世。白居易當時的生活,雖然也萬里挑一的人尖子,但是也飽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這樣的生活經歷,不但讓白居易對社會底層充滿了同情,而且讓他對現實生活裡面的各種苦難,產生了一種逃避的心裡。這種童年的經歷影響了白居易的一生。

3,白居易的性格

白居易這人的性格是十分剛正不阿的。在他29歲的時候就成為了進士。當時的白居易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面對社會上種種不公正的現象,白居易勇於鬥爭。並且得罪了很多人。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官場還是職場,最好都不要得罪他人。否則處處都會被他人擠兌。

白居易當然也是如此,在被奸佞的小人一番折騰之後。白居易對於人的嘴臉十分的厭惡。面對這種厭惡,人一般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勇於挑戰,迎難而上,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主席就是如此。一個是消極避世,這樣的代表就是白居易和陶淵明。

二,歐陽修為何贊同中隱之道

歐陽修是一個喜歡閒散生活的封建士大夫。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在《醉翁亭記》中就可見一斑,他贊同中隱之道的原因並不十分複雜,主要是因為以下這三點原因。

1,屢次被貶

歐陽修這個人雖然縱橫文壇,但是他的仕途卻並非是一帆風順。他經歷過很多坎坷波折,既有奸佞小人的惡意重傷,也有來自於自己盟友的背後一刀。在這樣的世界生活的歐陽修。內心之中不由得多了一絲難受和落寞。

“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渴望美好的鄉村生活,這一點從歐陽修的詩詞知道知道了。比如《琅哪山六題》中他這樣寫道:“信馬尋春踏雪泥,醉中山水弄清輝。野僧不用相迎送,乘興閒來興盡歸。”再比如“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盪漾落花飛。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己歸。”

2,佛法對歐陽修的影響

熟悉中國古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歐陽修這個人和佛教很不對付。但是卻經常和和尚交往。很多人說這是歐陽修言行不一致的表現。但是筆者認為,這並不是一個矛盾的事情,要知道,當時的佛教在中國可以說是氾濫成災的。很多人不顧國家利益和妻子兒女都要去學佛。

歐陽修主要反對的是佛教的這一方面。歐陽修受到了佛教很大影響。而佛教有很多隱居避世的東西在裡面。所以歐陽修信奉中隱這一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儒家避世文化的傳統

避世不單單是佛教的獨有物,儒家避世的東西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大名鼎鼎的一代儒家宗師陶淵明。而歐陽修不單是陶淵明的擁躉,還是唐朝時期有名的大儒,現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考取了進士。在閱讀了大量陶淵明的作品之後,受到了陶淵明隱居避世的思緒的影響,形成屬於自己的中隱之道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三,中隱之道在宋朝的影響

中隱之道不但在唐朝受到廣大文人雅士的喜愛,在宋朝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有很多宋朝時期才華橫溢的文人,都是中隱之道的重實擁躉。如果將宋朝時期中隱之道的風靡事無鉅細地寫出來,因為篇幅的限制,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筆者在這裡會舉三位,在宋朝時期秉承著中隱之道的大文人,希望可以起到一個窺斑見豹的作用。

“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1,范仲淹

說起范仲淹此人,大家估計只能想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覺得他是一個面對一切巨大壓力,依舊巋然不動的問好額。但根據《宋代的吏隱、中隱考辯》中記載,范仲淹也曾經認為種種原因,隱居於紛紛塵世當中。連一項硬骨頭的范仲淹都會選擇這樣的道路,由此可見,宋朝時期對於中隱的追求和認可有多麼普遍。

2,林逋

林逋是中國第一流的詩人。他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至今依舊流傳的很廣。這位大師級詩人也是中隱的堅定支持者。很多人說,林逋是梅妻鶴子,是全心全意的隱居避世者,屬於大隱的範疇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林逋如果真的像他說的這樣與世隔絕。那麼他的生活來源又從何而來。要知道林逋出生於大貴族家庭。砍柴,燒火樣樣都不精通。根據野史,這位隱士也和不少市井人物混在一起。

3,李用

說起李用其人,很多人都有一種聞所未聞的感覺。和上面幾個著名人物不同。李用是一個小小的商人。在古代士農工商的階級金字塔中,李用屬於最底層的人物。按理來說,熱衷於歸隱的都是不為吃喝發愁的文化名人。畢竟,為了一日三餐而發愁的人,是不回有閒工夫去考慮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

“大隱太喧囂,小隱太冷落,不如作中隱”:談古人的“中隱”思想

但是李用這個商人卻有一顆文藝的心。李用一生中都在追求隱的狀態。但是因為職業原因,李用無法選擇和這個世界徹底的決裂。於是只能維持在一箇中隱的狀態。他死去之後,墓穴裡面記載了不少關於李用的小事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高風亮節的商人。和傳統上商人重利的卑劣形象截然不同。

四、結語

總的來說,中隱之道的出現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唐宋之間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因為社會的黑暗,沒有辦法只能選擇遁世。選擇遁世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和現實世界真的永遠隔絕,只能選擇隱藏於凡世之中,這種選擇被歷代的文人不斷地加工,聽起來特別的美好。

但是歸根結底 ,這種選擇是教人躲避的,筆者認為,這種思想是懦弱的是不思進取的。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樣我們才會有燦爛光明的明天。

1,《宋代的吏隱、中隱考辯》

2,《一代宋代商人的隱士情結》

3,《白樂天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