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學手風琴的少了?

香蕉你個波呢呢


學手風琴人的確是少了,而且是成幾何級的遞減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原因有幾點,其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傾向於器樂皇子鋼琴等器樂了。其二,家長為了孩子升學加分,多讓孩子學管樂和絃樂了,因為學校一般不招鍵盤樂特長生的。其三,學器樂的功利性及面子觀在左右著家長。

說到底,功利性表現在為進好學校加分,當然也有極少數想進音樂學院的。其一,功利性表現在手風琴及鋼琴和電子琴為鍵盤樂器,它不適合合奏因為音色與樂隊不符,只適合獨奏與協奏。其二,因為它的獨特性孩子要想以特長生加分就很難了,除非你的演奏水準鳳毛麟角也很難的。其三,表現在面子觀,感覺學手風琴檔子底了,學鋼琴多麼的高大上啊。

以前正規音樂學院是沒有手風琴專業的,可能為了盈利同時也為數不多的手風琴佼佼者的事業提供一紙文憑吧。但畢業肯定意味著專業失業了,因為專業樂團不會錄用偶爾為我所用的樂手的。

恕我直言,準確的提問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學手風琴的少了,中老年人學的也不多”。答案也許是孩子學器樂注重功利性,中老年人著重高大上吧。但手風琴獨特的音色、實用、便捷、容易上手等毋容置疑的!


普陀山小胖


我從小學習手風琴 1994年美國手風琴協會邀請 參加全美手風琴大賽 第一名 此前全國第一名 可惜 社會不認可 很難過 希望有一天手風琴能被社會認可 只有一個辦法能讓手風琴重生 就是國家教育部能下發 手風琴中考 高考加分 希望能有這麼一天


手機用戶50623261201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學手風琴的人和7、80年代相比的確少很多,我認為原因有幾:

1、政治實效性。中國在建國後,中蘇關係發展比較穩定和諧,蘇聯成了中國西洋文化進口的主要來源,前蘇聯的文化對中國的滲透可想而知。所以才有了蘇聯老大哥之美稱!現在卻不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強大,外交無所不在,我們肯定是在選擇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去學習。

2、文化政策的導向。改革開放之前,手風琴主要用於樂隊、宣傳、文藝團體及部分個人愛好等;而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家教育行政的導向問題,諸如加分、特長生、高考等等,使手風琴逐漸失去了其實用價值,更多地去追逐使用價值更高的,可以用於更有利於上學之用的其他樂器。

3、學手風琴的人少是樂器迴歸理性。譬如南北朝時期的篳篥,在隋唐時期,隨著七部樂、十部樂的成型和完善,得到了很高的待遇,但今天看來已經流落民間。沒有什麼可以嘆息的,樂器和明星一樣,本該回到自己的位置,這是每個樂器的宿命。任何樂器都有生命和生命週期,和一個人一樣,一生中總是有起有伏,粉墨登場,錯落有序。

4、除了手風琴的外部原因外,最根本的還是自身的原因。如拉琴的方式和姿勢,其重量,音域的狹窄等等,都決定了它的命運。

等等......





一鼎朱朱


可以說,手風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整整風尚了十餘年。那個年代一架手風琴就代表了一支文藝小分隊,用現代語:一琴走天下。只要會拉手風琴就會拉伴奏,因左手貝斯和絃排列固定。那個年代可以說手風琴是樂器之王,時過境遷,日轉星移,手風琴的好時光不在…………不過國產琴太重也是事實,家長考慮原因之一


無忌童言



夜魔隨行


現在人浮燥,少了點浪曼風情,導向也有問題。演奏準備動作少了方便孩童,普通琴簧片易受損,國產質量不太好,修理不萬便。演奏時象綁在身上,琴童初學持琴難抓準要領控琴難,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影響本琴的普及。


撈魚吃的小貓


雖不會拉手風琴,但喜歡手風琴,覺得拉出來的曲子好聽,還有一種歷史回憶感——上世紀50年代好多的傳入我國的前蘇聯歌曲,那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開竅了123


這個樂器在國外也屬小眾樂器,在我國40年前,部隊文工團為了下基層方便,而大量採用,後因種種原因,逐漸退出主流音樂層面,而回歸本來。


hotmailicloud


到了適合學琴的年齡就要去學英語學繪畫學,,,學著將來要參與競爭的本事。等大學畢業壓力就更大了。要麼學琴考級,要麼是搞專業的。業餘娛樂的就沒人了。誰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


ZCj123


學手風琴的孩子銳減反映出不少家長的寵溺心理:背在身上很重,影響“寶寶”發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