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內閣為什麼稱為明朝最強內閣?

莊立勝


導語

他們是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長。有能力、有城府心計,歷經四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而不倒,堪稱歷史奇人。

他們就是明朝前期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他們是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位至臺閣重臣,明英宗朱祁鎮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

簡歷

下面就讓南瓜帶領大家一起穿越歷史的時空,來認識這三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第一位楊士奇



楊士奇畫像

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江西泰和人。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為“西楊”,楊士奇以“學行”見長。楊士奇小時候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嚴酷的生活環境沒有打到他,反而造就了他堅韌不拔、寬容嚴謹的堅韌品格。

建文元年(1399),朝廷準備修撰《明太祖實錄》,從社會上徵集飽讀學士參加。因學行出眾,楊士奇順利應徵。由此楊士奇以布衣身份進入翰林院,充當了編纂官。

加之楊士奇很喜歡周易,巧的是明成祖朱棣也很喜歡周易。所以楊士奇靠給朱棣講周易漸漸得寵的。永樂二年(1404),朱棣選拔他為輔助皇太子的官僚,於是他和後來的皇帝朱高熾結下了難得的師友之緣。

簡單的看完楊士奇,我們再來看看楊榮兄。

楊榮畫像

楊榮(1371—1440),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建文二年(1400),楊榮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其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然而由於其恃才自傲,難容他人之過,與同事常有過節,並且還經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因此往往遭人議論。

最後一位楊溥

楊溥畫像

楊溥(1372—1446),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他和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歷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

後來楊溥成為太子身邊的官僚,也因此遭到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一度成為這場奪嫡鬥爭的犧牲品。朱高熾即位後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重新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楊溥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

影響

在三楊影響下明宣宗朱瞻基勤政愛民、信用賢良,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內閣陣容強大而高效,配合默契。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洪熙與宣德的11年間,在內政上極可稱道,天下清平,是為仁宣盛世。

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

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以史為詩


在明朝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明稱賢相,必首三楊”。那三楊是指誰了?那就是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他們三個人歷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四個皇帝。今天我們分析他們三個人是怎樣做到的。

第一位人物楊士奇。楊士奇是江西人,早年家境貧寒,幼年的時候父親早逝,所以當時楊士奇的家庭並不是很好。家境不好的楊士奇只能自己獨立生活,他就來到了湖廣當了教書先生。日子就這樣平凡的裹著,直到建文帝上位在王叔英的推薦下進入了翰林開始從政的生涯。不久之後朱棣發生了兵變,成為了皇帝,楊士奇就和解縉一起進入了內閣。上天好像一直眷顧著楊士奇一樣,不久明仁宗成為皇帝后受到了信任和恩寵,並且由他主持內閣。明仁宗去世後,明宣宗即位楊士奇是首席顧命大臣。

第二位人物楊榮。楊榮了這個人很是機敏,擅長於察言觀色和謀劃邊防事務,但是楊榮最大的缺點是自大和容不下他人的過錯,所以經常和他的同事產生矛盾。即使這樣的楊榮很受朱棣的賞識,並且隨朱棣一起去北征,立下了汗馬功勞。明仁宗的時候晉升為大學士,到了明宣宗的時候擔任少傅。楊榮在明英宗五年的時候去世。

第三位人物楊溥。楊溥和當時的楊榮都是建文二年的時候成為進士,在朱棣取得皇位之後,由於楊榮去了北征,楊溥成為當時太子朱高熾的官僚,受到當時朱高煦的陷害而入獄10年,到了明仁宗即位後才把楊溥放出來。明宣宗即位後和當時的楊士奇、楊榮一起共掌機要。當時形成了穩定的“政治鐵三角”。

憑藉著三楊當時大明王朝出現了“仁宣之治”的局面,這種盛世三楊功不可沒。他們三個人不僅在政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文學也有重要的地位。當時明代出現了“臺閣體”第一個文學流派三個人代表作是《東里文集》《楊文敏集》和《文定集》成為當時影響很大文學流派。



跪射俑


這裡的“三楊”,指的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開創了“永樂盛世”的明成祖朱棣一生不僅文治武功卓越,還親自為繼任者選拔出了“三楊”這等當世英才!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曾屢次遭到漢王朱高煦的打壓,朱高煦久經戰陣,在武將勢力中很有威望。朱高熾能坐穩太子之位,靠得就是文官集團的支持(彼時,姚廣孝、解縉和“三楊”,都是太子黨)。



永樂二十三年冬,曾主管《永樂大典》編撰工作的明代第一才子解縉在醉酒後被時任錦衣衛最高領導人的紀綱下令扔到雪地凍死,擁戴太子朱高熾繼位的重擔,落到了楊士奇、楊榮和楊溥的肩上。

朱高熾這個太子做得還是很辛苦的——二弟朱高煦和三弟朱高燧不斷挑起事端,並指使親信離間朱棣與朱高熾的關係。朱高熾太子地位朝不保夕之下,“三楊”也頻頻遭到打壓,迎來了自己的人生低谷!



朱高煦雖是權謀老手,卻太過招搖!在把太子黨整得元氣大傷後,朱高煦誤認為天下之主非自己莫屬,開始把自己比作英明神武的“秦王李世民”——皇權至上的制度下,朱高煦竟敢肆無忌憚地散佈這種“威脅皇帝”的恐怖言論,也難怪他後來的悲慘結局!

朱高煦門戶大開,給了太子黨反撲的機會:楊士奇在朱棣面前,狠狠地告了朱高煦一狀,使朱棣更加堅定了趕朱高煦外出就藩的決心,朱高煦從此再無爭奪太子之位的機會。

1424年,永樂帝病逝於北征班師回朝途中,太子朱高熾繼位,楊士奇等三人終於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在“三楊”的輔佐下,在位僅十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為著名的“仁宣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仍以“三楊”為骨幹,繼續繪製著盛世。仁宣之治下的大明王朝,政治清明,邊防穩固,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陪同皇帝開創了盛世的“三楊”,也因此名垂丹青!



“三楊內閣”之所以被稱為“明代最強內閣”,是因為“三楊”除不僅是治世能臣,而且三人在共事的數十年中各司其職,不越權不爭鬥——後世高拱、張居正等人個人能力雖強,卻個個爭權奪利,由幾人組成的內閣則完全是一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混亂局面!

“三楊”內閣雖強,卻也不是沒有紕漏,三人主政期間,朝廷放棄了很多洪武、永樂兩朝耗費了巨大精力才奪取到的土地、衛所,明朝與草原部落對抗的籌碼,正是從這個時候減少的。



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三楊”均年事已高,太監王振當權,為“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衰落埋下了導火索!


不書公子


內閣一詞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組織。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為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三人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文,內容上歌功頌德,粉飾現實;藝術上追求雅正,流於平實。永樂至成化年間,明代文壇幾乎為臺閣體壟斷。時人鹹稱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又以居所,稱士奇為"西楊"、榮為"東楊"、溥為"南楊"。是朱瞻基留給兒子的最重要遺產。


瘸哥說史


三楊——指明朝前期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他們都是歷經成祖(永樂)、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統)四朝(1403~1449)的宰輔重臣,在朝臣中德高望重、聲譽卓越,是明朝前期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因居地、郡望不同,時人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溥為“南楊”,楊榮為“東楊”。在他們的合力輔佐下,明朝在洪武之後的半個世紀內,出現了一個“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因此,《明史》有“明稱賢相,必首三楊”的說法,可見,三人確實是居功至偉。

三楊不僅在政治上有著極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明朝建立以後,隨著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漸漸形成了許多新的文學流派。“臺閣體”就是明代出現的第一個文學流派。“臺閣體”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楊,楊士奇的代表作是《東里文集》,楊榮的是《楊文敏集》,楊溥則有《文定集》,而同時期大多數高級官僚的創作都可以歸屬這一流派。因為成員多為臺閣重臣,所以他們的詩文便被稱為“臺閣體”。其形式以詩歌為主,散文也包容在內。“臺閣體”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實,實則脫離社會現實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內容,又少有縱橫馳騁的氣度,徒有華麗的形式而已。但是由於三楊及其成員的政治地位,使許多追逐功名利祿的士人拼命學習,得官之後也競相摹仿傳習,以致相沿成風,成為影響很大的一個流派。


微微回眸已萬年


三楊,指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均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間時以大學士輔政,人稱"三楊"。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文,內容多歌功頌德,粉飾現實;藝術上追求雅正,流於平庸。從永樂至成化年間,明代文壇幾乎為臺閣體壟斷。時人鹹稱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奮。又以居第所處,稱士奇為西楊、榮為東楊,楊博自署南郡人,因稱為南楊。

“三楊”都是治世英才,且各有特長。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計,歷經四朝而不倒。 具體可參見《明朝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