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多久沒有用手機了?好像是正在用。

多久沒有收到過明信片了?多久沒有寄出過明信片了?

答案應該是很久。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書信是遠距離通訊的寄託方式。想起了曾國藩家書,家書用一個月從京城寄到千里之外的湖南家中,被形容極速,這在現在是難以想象的。見字如見人,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情感,大大小小,事無鉅細,全部躍然於紙上。遠隔千里,書信成為唯一寄託,所以更能理解戰時的“烽火兩三月,家書抵萬金”。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通訊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便捷。明信片作為一種源於書信的“古老”的通訊形式,慢、不保密,費時本身的侷限,正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其實明信片本身就是源於藝術,它的誕生之初“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極為精美的畫,準備寄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是他到郵局郵寄時,郵局出售的信封沒有一個能將畫片裝下。畫家正為難時,一位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寫在畫片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這樣,世界上第一張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誕生了。”

所以明信片有著它獨特的美麗,同時又有著不同地域特色。

優點缺點都顯而易見。

並沒有孰優孰劣,如果你喜歡這種形式,可以倍加珍惜;如果你不喜歡,就接受它在時代的變遷更迭裡被人遺忘。

沒有專門去過郵局,有些景點有賣,有通過商販,有直接設立郵局點。

南鑼鼓巷某個小店: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反面:沒有郵資

武大的早櫻已開,希望疫情早日過去: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武漢加油: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友情至深,千年傳承: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津門故里: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平遙古城,小冊子: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來自故宮的《蘭亭集序》,本來想寄出,無奈遊客實在太多,筆太少,仍舊自帶: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瘦西湖,寄是寄了,但是至今未歸,不知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是要徒步送過來吧:

明信片-漸行漸遠的通訊

(如果想看有字的可以去翻翻女流66年前後的微博:旅遊景點寄給妹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