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作为一个父亲,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沟通,我多么想你像小时候一样,信任我、依靠我,可没想到我们父女竟然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才重新找回过去的信任和依靠。”

这是影片《误杀》结尾男主角李维杰在警车上,看着车外呼喊“爸爸”的女儿时内心的一段独白,而正是这段话才真正成就李维杰的自我救赎。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由陈思诚监制,肖央、陈冲、谭卓主演,虽是翻拍但丝毫不逊于原版,由于两国国情的不同,国产版《误杀》更注重亲情、家庭的表现。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由于是翻拍所以在剧情上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动,故事背影放到泰国一个小镇,肖央饰演男主李维杰,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职员,靠着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妻子温柔贤惠,处在青春期的大女儿叛逆离常,小女儿乖巧懂事,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贫穷但也平静。

可这种平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打破,大女儿被一个“官二代”阔少迷奸之后失手将其误杀,为了保护女儿和家人,李维杰开始进行周密设计并与阔少的母亲,一个警察局长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但最后也正是为了家人、为了小女儿未来,李维杰并没有丧失人的本性,最终选择自首,成就了自我的救赎。

让人为之感动的不仅是男主的机智、勇敢、心思缜密的设计,或是为家庭所展现出来的父爱,而是通过一个犯罪的故事,让人能真正去审视自己的家庭、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父母来讲在人性与罪恶之间的抉择。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犯罪剧情片,而是一部引人深思、展露人性的家庭教育片。母爱伟大,父爱同样伟大,为了孩子就算是再普通的人也会做出“超人”的行为,但在人性面前这样的爱是错还是对?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卑微的爱换回不了孩子的尊重

如果把孩子出生后3岁左右看作人生第一个叛逆期,那么在12、3岁的时候就是第二个叛逆期,通常称为青春期。在这个阶段里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变化思想、性格、行为也都与之前大不相同。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发展在青春期时表现得更加强烈和明显,这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会更注重自己的外表、更愿意彰显自己的个性、有更加敏感的自尊心以及更加独立的意愿,但同时也会存在更多的迷惑与混沌。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他们叛逆的行为、刻薄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这些孩子渴望成熟并认为自己是能够独立的,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愿意被家长管教,甚至连话都不想跟父母去说。

在《误杀》中李维杰的大女儿就正处在这个阶段,大女儿与家里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尤其是和自己的父亲。餐桌上李维杰想和女儿搭话,可女儿连看都不看自己一眼,只是说:“你干嘛管我。”李维杰看着女儿却又无可奈和。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学校组织暑期夏令营需要交纳高昂的报名费,当李维杰看着同意书无奈地开着玩笑时,大女儿敏感地认为父亲是不愿意的,所以说了一句“葛朗台”,母亲随时指责女儿不应该对父亲这样讲话时,大大地刺痛了女儿的自尊心,她赌气地离开餐桌并甩下一句话:“好了,让所有同学都知道我有一个小气鬼的父母吧。”

而李维杰就像我们生活里最普通的那些父亲一样,对女儿的爱深沉而卑微,在深夜,李维杰拿着签好的同意书悄悄地打开女儿的房门轻轻地放在桌子上,而此时在他的脸上还露出微笑。这个微笑满满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没有无奈更没有勉强,他希望女儿开心,更希望缓解和女儿之间僵硬的关系。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和所有青春期少年一样,大女儿讨厌自己的父母,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亲,认为他是抠门的“葛朗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算是来自父亲的示好,她也没有任何感激之情。

青春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有些父母是粗暴遏制,有些父母是放任不管,有些父母则像李维杰一样去讨好,这些做法都不能让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甚至更不能换回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心理学家埃里克认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明智的父母应当在鼓励的同时加以引导,让孩子能够自己探索但又不会受到外界伤害。”

保护孩子是父母应有的责任,但不能因为保护所以遏制,理解孩子并鼓励做自己想做的事,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找到自我。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以身做则如果只是一句空话,那么对于孩子所作的恶行就不要大惊小怪了

蒙特梭利说:“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项技能的掌握,每一句话的表达,以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行为品格的好坏,都在模仿父母中渐渐形成。”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但这些行为是对还是错,孩子是没有概念的,在模仿的同时还会去使用,而父母还会在奇怪孩子什么时候学会的。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影片中大女儿将素察打倒误以为失手杀人,在看到父亲时惊慌地说:“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坐牢。”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和妻子开始伪造证据试图掩盖真相,他利用自己在电影中学到的方法,反复在邻居和旁人前强调一些与家人做事,让这些人只记得事而忽略了时间,从而给李维杰一家人提供了不在场证明。

然后,李维杰反复给妻子和两个女儿演示面对警察审问时所会发生的一些可能,让三人记住只要不害怕,警察拿咱们没办法。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李维杰的做法可谓是用心良苦,小女儿虽然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这么做,但是她看到父亲是如何教自己编织谎言。所以,小女儿把自己的考试成绩从70分改成了100分,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爸爸曾答应自己只要考了满分就会得到一个口琴奖励。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父亲的所作所为在女儿身上有了投影,让我们看到了本质相同的行为,这肯定是李维杰意想不到的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会让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给女儿一个正确的未来。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每一个父母都知道的教育法则,但是在生活里又有多少父母会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所带来的影响,侥幸心理、自以为是是大多数父母的心理状态,就算这些家长给孩子报多少个培训班又上了多贵的兴趣班,自己未能做出榜样,那孩子作恶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得呢。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失去生命才知道溺爱的后果,那母爱的代价太大了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警告家长:“过分溺爱看似像一种伟大的爱,却会毁灭孩子。”

失去生命应该算是毁灭孩子的最严重后果了,在《误杀》里还有这样的一个家庭就上演了一出由溺爱、放纵、包庇而毁灭孩子的戏。

被大女儿所误杀的官二代素察就是溺爱中成长的典型,他霸道、任性,仗着当警察局局长的母亲肆意妄为。当他盯上李维杰的大女儿时,不仅用迷药奸污了她,还把过程拍下了视频从而作为要挟的筹码,而在后续的发展中,甚至把恶毒的手伸向李维杰的妻子。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素察之所以肆无忌惮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处处包庇他的母亲,由陈冲饰演的素察母亲拉韫强悍、铁腕,对待除了儿子以外的人毫无人性,动作私刑、屈打成招也是家常便饭。当她看到儿子差点把别人的眼睛弄瞎时,也只是轻描淡写用钱打发了草草了事。

素察的父亲处理方式更是简单粗暴,管教孩子不问原因就可以打上一记耳光,在这种母亲溺爱包庇、父亲暴力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也不难想像素察骄纵、为所欲为的人性了。但是,最终素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作为父母也为此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陈冲在影片中将警察局长与母亲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前半段她是一手遮天、纵容儿子的铁腕局长,而后半段则是一个为了给儿子报仇而即将走在崩溃边缘的母亲。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表演除了陈冲多年的演艺经验之外,也与自己的生活不能分开。

《误杀》:三个教育真相揭示错误的家庭教育与阶层和贫富无关

陈冲与饰演大女儿的许文姗正是一对母女,在采访中陈冲表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如果自己的孩子发生了类似的事,虽然不会做得那么过分,比如孩子撒谎了,那么自己也会帮着孩子继续撒谎下去。

很显然,不管是影片的角色还是现实的生活中,很多父母或老人把溺爱、包庇、纵容作为对孩子爱,但这种爱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如果这就是爱的话那么代价就太大了,就像马卡连柯的警告一样,这不是爱而是对孩子的毁灭。

在家庭角色里,父亲、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人之本性,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任何父母都会在自己孩子受到伤害时做出保护举动,甚至不会去管这种举动是否会触犯法律。面对一条鲜活的生命,李维杰并不是冷血动物,他同样会有愧疚,最后的自首也是面对自己人性的最好做法。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不同阶级的家庭把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全部呈现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李天一案”、“留美学生杀人案”、“徐力杀母案”、“我爸是李刚”等等案件里不都和影片里的案件相类似吗,但这些案件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少警示。

在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在国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无论是善还是恶,作为一个人来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反之还算有人性吗?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那样,“老虎没有虎性就不吃人的,人没有人性就吃人了。”

在人性与罪恶之间,所有人都应该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