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安靜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將從“慢”開始

木心先生在《從前慢》中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說到車和馬都慢,不得不讓我們想起位於重慶九龍坡的走馬古鎮。在古代的時候,我們沒有快遞,也沒有微信和電子郵件。那時候的人們是怎麼與家人和朋友去的聯繫的哪?那就是我們古代的驛站了,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以及為大家轉運貨物的地方。

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安靜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將從“慢”開始

走馬古鎮因築於一座形似奔馬的山崗之上,自古以來,又被當地人稱為“走馬崗”。關於走馬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明朝中葉開始興盛起來,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北面歸屬巴縣管轄,西面與璧山相鄰,南面與江津接壤,所以有““一腳踏三縣”之稱。在老成渝公路修建以前,一直是重慶去往成都的必經之路,隨著地理位置的凸顯,來往的商賈和力夫越來越大,這裡逐漸形成了成渝路上一個重要的驛站。也留下了“識相不識相,難過走馬崗”的民諺。隨著人越來越多,這裡向後出現了過街樓、禹王廟,廣東會館南華宮、山西會館萬壽宮,客棧茶館、酒樓戲臺。以供過往的商旅休息和娛樂。

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安靜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將從“慢”開始

除了走馬古鎮的來歷“慢”以外,這裡的民間故事也很慢,在古鎮上隨便找一家茶館,和朋友沏上兩三杯淡茶,就鎮上的老人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一度過閒暇的週末時光。而說到走馬古鎮的民間故事堪稱一絕。當地的居民把將民間故事稱為“講聖諭”。形成好聽的民間故事也要驛站是密不可分的,在這來往的行人通過在茶館喝茶休息的時候,將各種的新鮮事也帶到了走馬古鎮,不計其數的民間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創作出來,世代相傳。

在走馬古鎮有十個著名的民間故事他們分別是”古道結緣”、“忠義千秋”、“驛道印巷”、“故事走馬”、“書香四季”、“時代迴響”、“靈澤驛路”、“秋水憑闌”、“驛風古韻”、“同行逐夢”。通過這十個民間故事可以看見走馬古鎮的前世今生。

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安靜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將從“慢”開始

在講民間故事中要數魏顯德、魏顯發兩位老人講的最好,他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中國的格林兄弟”。也將走馬古鎮的民間故事講到了國外。因此在1990年的時候,走馬鎮被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為“民間文學之鄉”。

在走馬古鎮還有他們的守護神,那就是三國名將關羽。據說走馬館武廟始建於600多年前的明朝,過往的商旅害怕在路上遇到土匪打劫,又敬重關羽忠在君臣,義在兄弟的高尚品德,就在走馬古鎮修建了關武廟。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成渝地區出現了一些社會團體、幫派。他們在路過走馬鎮的時候,非常敬重關羽的品德,就出錢重修了關武廟,並在關公塑像兩側附上了一副對聯:“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勿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不愧青天”。

正對關公廟則是武廟戲樓,二者與兩廂看樓組合成庭院式戲場,雜以演義之事,合乎民間的心理。到了民國時期,走馬關武廟香火極旺,早晚都有道士誦經擊鼓,年年開廟會唱戲之盛況一直延續至解放前。後來,來往於成渝兩地的商賈效仿晉商,把英雄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世世代代的守護著走馬鎮上的人們和過往的商賈們。

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安靜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將從“慢”開始

隨著時光的流逝,關武廟和戲樓逐漸遭到人們的破壞,在“文革”時期,將關武廟改為糧倉,用於打穀賣米,這個事情有很多珍貴的文物被廉價的變賣給私人。到了2007年的時候才將關武廟進行修繕,並在13年的時候復建落成。不過現在的關武廟依然香火鼎盛,不少的遊客在古鎮遊玩的時候,都會去祭拜關羽,我想人們不僅是對英雄的祭拜,而是對一種精神品質的嚮往。

這個古鎮比磁器口更有故事,安靜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將從“慢”開始

隨著年關將近,走馬古鎮也開始熱鬧起來了,老人帶著小孩走在古老的石街,看見街邊叫賣的小販,是那麼親切,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時代,看見過往的商旅牽著馬匹,從古鎮穿過。悠揚的民間故事又從茶館裡傳來,穿過悠長的時空隧道,給人們講述著走馬古鎮的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