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理財產品一般百分之幾以下年化率比較穩妥?

流光飛逝ff


理財產品一般泛指除銀行存款以外的金融產品。就個人投資而言,常見的有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理財產品、證券理財產品(如集合理財計劃等)、信託理財產品、P2P理財等。由於目前監管部門要求對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要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因而理財產品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要求投資收益要比較穩妥,也就是強調投資的安全性。從上述理財產品的日常收益率來比較,5%是一個分界點。一般超出這個收益率的理財產品都存在著一定風險,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低於這個收益率的都是比較安全穩妥的。

為什麼說5%以上的收益率就有風險呢?因為5%的收益率,部分中小銀行的大額存單和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可以提供這個水平的利率,也就是說銀行能提供的無風險存款利率最高為5%左右。當然,這其中還有對存款期限的要求,一般來說,存期越長利率越高。能達到5%以上利率的,基本都是5年期的定期存款。

在理財產品中,一般收益率比5年期定存低的也就是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保本型)和保險理財產品了,其中貨幣基金收益率也就在2%-2.5%左右,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餘額寶和微信零錢寶;銀行理財產品目前多在3%-4%左右;保險理財產品中的分紅險、萬能險其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3%左右。因而,這些產品相對都是比較安全穩妥的。


獨孤求白先森


目前,市場上提供的主流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般在4%-8%左右。

注意:以上收益率是預期收益率,真實收益率還需要看實際的市場行情。

那麼理財產品多少收益率才能保證安全呢,這需要看看整個市場的兌付風險和高層指導意見。

前央行黨委書記:6%以下的收益比較保險

2018年6月,前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現任中國銀保監會黨委書記郭樹清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警告投資者:

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這透露出高層對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一個信號,目前收益率在6%左右的理財產品是比較穩妥的,如果承諾了更高的收益率那麼很可能將來存在潛在損失。

前財政部長: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曾對中青報記者提醒投資者:

“保證6%以上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就別買,那是騙子。”

這句話中的重點在於“保證”,目前超過6%以上收益率的產品都是不保本的,因此,需要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


聚火財經筆記


朋友們好,明確回覆:投資理財,大多數,謹慎,穩健型的投資人,都希望穩妥一些。結合市場相對而言,是可以做到的。但想要穩妥一些,不僅只是優選產品,還要考慮理財的方法策略,二者結合理財更穩妥。

首先,按照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和投資人匹配規則,極低風險,低風險類,PR1一PR2級理財產品相對穩妥。

如上圖這是pr1級和pr2級理財產品的相關說明和適配人群。

1,PR1級,極低風險理財產品:這類產品可以承諾本金安全,也可以不承諾本金安全,收益不能達成的概率小。適合幾乎所有,風險偏好類型的投資人購買。例如銀行pr一級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3.6%~4%之間居多

2,PR2級,低風險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本金虧損的概率較小,收益不能達成的概率較小。適合穩健型及以上的投資人。主要有一些中低風險類的,養老定期理財,債券理財,

貨幣基金等等。年化收益率在2.5%~6%之間居多。

小結:總體分析,購買理財產品,一年期及以內,一般年化6%以內,本金虧損的概率小,收益不能達成的概率小,適配人群廣泛,適合大眾理財,相對穩妥。

其次,投資理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更穩妥。

1,分散風險更穩妥。採用定投或者,分期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式,可以有效分散,一次性投資的風險。

2,組合投資更穩妥。不同產品取長補短合理組合投資理財,可以有效分散本金風險,滿足更多需求。

小結:好的投資理財,規劃策略,會使整個理財更穩妥。

最後,來總結分析:

1,年化收益率在3%~6%的,Pr一級和pr二級風險理財產品,本金虧損的概率小,收益不能達成的概率小,適合人群廣泛,相對穩妥。

2,適當的分散風險,組合投資,

對於投資理財來講,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整個理財更穩妥。


理財迦


您說的穩妥,大概意思是保本吧?

保本的理財產品分為兩種:

一種是固定利息的理財產品,最簡單的就是存款,例如,定期存款,大額存單,有些中小銀行可以給到5%左右的利息。那麼存在小銀行資金安全嗎?根據保險條例,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繳納的有保險資金,如果銀行破產,國家規定最高賠償金額50萬,所以只要單賬戶不超過50萬,存在哪個銀行安全程度都是一樣的。

券商的固定收益憑證,是目前唯一一款承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一般可以談到5.5%的利息。

還有就是國債,國債是最高等級的債券,出現風險的幾率幾乎為零,三年期到五年期的儲蓄式國債,利息在4%以上。儲蓄式國債的好處是當你急需用錢的時候,可以把國債抵押貸款,不影響將來利息收入。


活期的可以考慮貨幣基金,風險概率幾乎為零,年化收益率大概在2%到3%。另外,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絕大部分可以兌現,一般是五萬起投年化收益率4%左右。

另外一種是浮動利息的保本理財產品,例如結構性存款,目前按存款管理,保本一般承諾最低利息,年化收益率有可能達到6%左右。同樣的卷商的浮動收益憑證,年化收益率也有可能達到6%左右。

以上幾種產品基本上都可以保本,但是最高收益率一般不超過6%,如果超過6%,基本上都是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某高層金融人士不是說過嗎?利息超過6%就要考慮本金是否安全。

如果想博取更高的收益率,就需要冒著本金虧損的風險投資,那麼可以考慮基金和股票,風險更高,收益更高的還有期貨期權等等,這些產品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但是也有可能把本金虧掉,因此需要謹慎選擇,當然,你也可以把資金做一個配置,絕大部分資金用於保本的低風險理財項目,一小部分資金用於高風險投資,如果兩者的收益加起來超過7%,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投資組合。


大海侃股


低於3%年化率的理財安全率高,那麼我的看法是

一、理財產品風險的年化都才百分之幾,那為什麼不選擇最安全的存款

目前市面上安全無風險的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存款,3.6-6%一年利率的存款遍地都是。如果你是風險厭惡者請直接選擇存款。

二、安全的理財產品,風險最低的,那就只有貨幣基金

參考支付寶的餘額寶,微信的零錢通,在2.2-2.8%跳來跳去,這種目前來說是最安全的理財產品,但是這利率,連CPI增速都趕不上。

三、銀行信託理財6-8%的年化,但是風險極高

有句話叫做,很多中產階級死於信託。

綜上所述,說理財的話,3%以內年化的貨幣基金比較穩妥


包子君vlog


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其實沒有明確穩妥界限的。除了存款和保本型理財會直接保本,還有一個保險產品也有保本的,其他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

至於“穩妥”,是指風險相對較小吧?風險等級在R2,這類產品一般收益率都在4%左右。還有一類比較適合理財的就券商收益憑證以及信託產品了,風險等級一般在R3左右。[機智]


賣信託的小夥子


千萬不要以收益率作為指標,來判定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再次給大家說明,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錯誤的思想。收益率與安全性沒有很強的關聯,只有非常非常弱的關聯性。

1.理財產品的所謂三性: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確實之間是有著互動關係的。一般來說一般來說:盈利性高,安全性差,流動性也低。盈利性低,安全性高,流動性高。但是大家要記住是有個前提,滿足這個前提,前面的互動關係才成立。

這個前提是指:理財產品的實質投資方向和最終被投項目,同產品說明書的保持一致,沒有被挪用或者隱瞞。同時對於被投資品種風險的評估是科學客觀和無遺漏的。最重要的管理理財產品的團隊是值得信賴,投資能力平穩一致不忽高忽低,沒有產生道德風險的。

在符合這個前提下,那麼我們聽到幾句話就是對的。比如,預期收益率超過6%就有一定的風險,預期收益率超過8%,風險就比較大了。

2.先舉一個典型案例吧。當年招行同廣州網金控股合作,使用錢@端公司作“企業e家”,收益率也非常之低,不足6%。又是招商銀行大力推薦的,相對進行了履約背書。按說應該是相對比較安全的,但是在2009年出事之後才發現,其實這個理財產品投的是非標項目,風險等級屬於高,招商銀行也不做擔保承諾兌付。

分析一下:收益率第一,本身應該風險性小。但在這個案例中收益率低,但風險性非常之高。而且所有的項目信息也不透明,也不披露。理財人資金進入後是否投入這些項目?是否被挪用至今也不清楚。這徹頭徹尾就是從項目源頭開始,到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包裝,到最後項目日常管理,全部虛假或者失責或者隱瞞。所以說僅僅看收益率,能做出任何有效判斷嗎?

3.真正的判斷投資邏輯,應該是這樣的流程,就是說如何正確的購買理財產品。

A.先要分析理財產品所投資的底層資產。這些裡層資產本身的風險級別,以及其所對應的預期收益區間。將它們組合起來,才會產生理財產品的風險級別和收益區間。

B.再看理財產品的管理團隊是否值得信任。他們在過去有過失信記錄嗎?他們的道德品質值得信賴嗎?他們的團隊是一個專業的投資團隊嗎?他們真正是專業人士還是圈錢人士啊?

C.最後再看理財產品的管理團隊以往歷史業績是否穩定。它是不是底層資產投資領域的專業團隊?他們是否能勝任這些管理責任,如期達到預期收益率呢?歷史上他們管理過此類理財產品嗎?取得的業績是否收益穩定比其他同類專業管理團隊更優秀呢?

當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之後,那麼才是真正去投資的時候啊,才能知道未來的預期收益率會在哪個區間,投資人能不能拿到,需要冒多大的風險。

總結一下:購買理財產品時,不是從預期收益率來去判斷產品風險。而是應該從底層資產開始一路向上,最後算出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和承受風險。

德先生講金融和理財由專業變得通俗。跟隨德先生得到最簡單的答案和最實用的解決之道。覺得好關注我!再多點點贊。


勻楓財技大兜底


比較穩妥我們認為定義就是基本沒有風險或者說風險很低。目前在一般人可以選擇的理財方式中,能夠滿足這個要求的有好幾種,並且不同的產品利率不同,需要根據不同產品來回答這個問題。

年化收益率在2.5%左右。

年化收益率在2.5%左右的產品,最典型的就是一年期普通銀行存款,安全可靠屬於傳統理財方式,近些年興起的受到年輕人歡迎的產品是貨幣基金,代表產品是餘額寶。

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

目前這類產品處在這一水平的最多,比如可以選擇三年期銀行存款,一般利率可以達到3.8%左右。最安全的理財產品國債也是這一陣營的產品,三年期可以達到4%的收益率。保險裡邊的貴族產品大額存單同樣三年期在3.8%到4.2%之間。此外在支付寶我們可以看到純保險客類理財也是這個收益水平。

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

能夠達到年化5%的收益率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目前我瞭解到的可以選擇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或者村鎮銀行五年期存款。上述銀行特點都屬於銀行規模小,但是同樣受到存款保險保障的範圍。

以上就是區分不同收益率給出的理財產品,基本上全部都是安全可靠的。


談財論道


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在意年化收益率,常常會把它作為理財的第一指標,但這種情況基本是發生在一些理財小白身上。不過我們建議不要把年化收益率看得太重,不然在理財的過程中會陷入某種誤區,最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先說一下年化收益率多少比較穩妥,一般業界會認為年化收益率超過6%就要考慮承擔一定的風險;如果年化收益率超過8%,可能就要做好本金虧損甚至要不回來的準備。但不代表收益率很高就沒有投資的價值,反而收益越高越受投資者青睞。

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面面俱到,產品的風險性、流動性、盈利性都要考慮在內,三者相互制衡,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認為在選擇理財產品上,考慮的因素先後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1、風險性

理財不僅要讓財富增值,也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所以大家在購買理財之前,要對自己做風險評估,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風險?多大的損失?

現實中,很多人因為忽視這一點,所以吃了大虧。如果你不能承擔資金損失,還要去炒股,那麼一定會失敗,即使股票存在收益暴漲的可能性,但是並不適合保守型投資者。

必須要對風險有認知,購買對應風險的理財產品,做到合適的產品運用在適合的投資者身上。

2、流動性

流動性可以簡單理解為產品投資的期限長短或者資金可用於投資的時間長短,假設我們有一筆錢需要半年後用到,但是卻把它投資到一年期的銀行定期存款上,很明顯不對稱。那麼半年後要取錢出來,但定期存款卻沒有到期,提前取出可能會按照活期存款利率來計息,理財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一般來說,高息的理財產品需要投資的時間比較久,會犧牲一定的流動性,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收益,而無視理財的規則。先明確資金閒置的時間大概多久,然後選擇對應期限且適宜的理財產品。

3、盈利性

收益是最顯眼的因素,所以考慮理財產品的盈利性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但是大家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過度追求高收益。低收益不代表無用,它可以很好地服務保守型投資者;高收益也不一定很好,高風險擺在那,沒有那麼容易拿走。

所以投資者要理性看待收益,根據自己的投資需求選擇適宜的理財產品,可以在同一類別的產品中選擇收益較高的一個來投資,這才是追求高收益的正確方式,絕不是跨類別選擇高收益產品。

總之,購買理財產品有很多學問在裡面,不是單一看待年化收益率而已。除了上述講到的三大因素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放進來考慮,例如理財產品的投資規則等等,任何一個微小的因素都將決定自己是否適合購買。


商界書生


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我們之前的網貸的理財產品,風險很大,相信很多人已經在網貸上面栽了跟頭,因為收益率已經超過正常的收益率。

我們投資理財什麼樣的收益率是穩妥的,這分為兩個方面,第1個就像上面說的,理財的收益率不要太高,現在的經濟情況下,什麼樣的產品能夠達到這麼高的收益率,肯定是有很大的風險,第2個就是理財的產品種類。

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年年初的時候有一家民營銀行的,5年期的存款利率高達6.58%,這個收益率確實非常高了,已經超過6%了,按照專業人士給的標準,風險是要打個問號,但是我們得看這個理財產品的種類,它是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屬於銀行的儲蓄存款風險極低,50萬以內是沒有什麼風險的。

綜上所述: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多少穩妥,看這個產品是什麼類型,再看這個產品的高低,舉例,如果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達8%,肯定有非常高的風險,因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就是有風險的,它不像銀行的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