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生態安全屏障

  

構建中國生態安全屏障

近40年來,我國持續推動和實施植樹造林工程,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選擇,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森林面積33億畝,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2.96%,實現了30年連續保持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其中人工林的擴張最為明顯,達到了11億畝,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人工林資源增長最多、發展最快的國家。

  發展人工林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發展人工林是確保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調節氣候、減少土壤侵蝕、防止水土流失、淨化空氣和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是維護和確保國土生態安全的基石。為了從根本上遏制生態環境的退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近40年來,我國先後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一系列植樹造林工程,初步構建起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顯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土地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逆轉,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7000多萬依賴退化土地生活的人們實現了脫貧,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據初步統計,20年來,僅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一項就創造了億萬元的鉅額生態價值,遠高於投入。但是,總體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過去的30年,儘管森林資源連續實現了“雙增長”,但森林覆蓋率仍遠低於全球30.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佈不均的短板仍然存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產品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確保國土生態安全,中國的植樹造林工程仍然任重而道遠。

  其次,發展人工林是確保木材安全供給的需要。近2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木材消費大國。隨著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持續推進,國有天然林區已完全實現全面禁伐,木材供給的總量和結構性矛盾將日益尖銳,今後木材的供給必然由天然林轉向人工林,人工林在木材供給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因此發展人工林特別是速生豐產林,建立國家儲備林基地,對確保國家木材安全供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此外,發展人工林是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需要。全球氣候變化是近10年來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為了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2007年我國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9年我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做了“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產業、技術應對措施,其中增加森林碳匯是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最為有效的途徑。

  最近,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等機構撰寫的研究報告,發現全球植樹造林的潛力巨大。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湯姆·克勞瑟認為:“我們都知道恢復森林可以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作用,但我們對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沒有科學的理解。該研究清楚表明,森林恢復是目前可用的最佳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如果我們現在採取行動,可能將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25%,達到近一個世紀前的水平。”近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佈了一項衛星數據報告,發現過去20年中,世界變得越來越“綠色”了,其中四分之一全球綠化面積淨增長的貢獻直接來源於中國的植樹造林工程,這實際上回答和確認了中國近20年的植樹造林工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已居全球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