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它绝不是媒体营销所说的“犯罪爽片”。“犯罪”这个词,无论如何就不能和“爽”联系在一起。更何况,影片透出的那种属于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与无奈,关怀和悲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我们用“爽”字轻轻带过。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的影子。


五岁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的李维杰,当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开始,或许已隐隐感到自己的一生都要绑定在这里。

而后没多久,父母在暴乱中身亡,李维杰彻底无依无靠。别人谈起他,总少不了一句“身世凄凉”。

从勉力生存到成家立业,他走过了多少磨难不得而知,但他已经把为人处世学得透彻。

从小失去双亲的经历,让他格外爱护家庭,妻子阿玉、女儿平平和安安,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或许也因早早目睹过群体暴动的残忍,他知道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

唯一的爱好,只是在电影里体验别的人生,探究关于人性、救赎和自由。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电影《误杀》剧照:若没有欺凌,大家本可以安居乐业。

警察局局长拉韫出场的时候,你绝不会把她和无原则宠溺的母亲形象联系起来。毕竟她有着一双鹰一般的眼,能一眼锁定凶手,轻易看透案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正是这双眼,识破了李维杰一瞬间的慌乱,认定他和自己儿子素察的失踪脱不了干系,从此死死咬住这只猎物。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李维杰和拉韫,原本是处于社会两个端点的人。一个在底层求安稳,一个在高位滥用职权。

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笃信只要你“看过1000部电影”或者“办过1000个案子”,“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群居的羊和大型动物,原本是“只要给草吃,就不在乎被薅羊毛”的羔羊和牧羊人的关系。

而当牧羊人渐渐变成掠食者,当位高者拥权自重,以致整个执法机关系统性崩坏,小人物平日里的见义勇为也不免显得怯懦和猥琐。

就这样处于两个端点的人,开始了一场针尖对麦芒的交锋。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从第一个眼神到一部《蒙太奇》电影,拉韫总能精准突破李维杰每一个防守细线,但她还是在交锋中连输——推理出全过程却找不到证据,满以为从4岁的安安那里套出了真相,没想到李维杰早先一步转移了尸体。

呼风唤雨这么多年,拉韫或许是第一次遭遇智商碾压,第一次感受到职业羞辱与儿子失踪的双重煎熬。


拉韫这个角色既矛盾又合理,矛盾即合理。

工作上的铁腕延伸到家庭生活,并未造就一个“严母”。当素察胡作非为打伤老人,她更心疼的是儿子那双因打人而受伤的手。

但仔细想想,之前拉韫用假证据迫使嫌疑人认案,面对下属的质疑时她反问“(证据)还重要吗?”,那也就不奇怪她的毫无原则了。

只要目的达到,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于是,在得知素察对平平的不轨行径后,拉韫可以轻易拿来要挟李维杰一家,“我可不保证不会流到网上去”。

顶层对底层是没有同理心可言的,她甚至认为自己太理直气壮了,冲着阿玉大言不惭:“同样作为孩子的母亲,你应该能理解我的感受”。

阿玉一语戳破她:“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这句话也成为影片的名台词之一。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除了侵害平平,当初对同自己母亲差不多年纪的阿玉,素察的轻薄也令人发指。

想来拉韫对儿子的一贯德性已经见惯不怪,拿到不雅视频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要求手下警员回避。她知道她在警局可以只手遮天,她要护犊,无人可拦。

说到底,素察的腐烂和败坏,本质上还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

当然,把教育责任都推给拉韫一个人也不公平。

她的丈夫都彭,眼里只有市长选举,善于逢迎、八面玲珑,能即刻转换情绪,在适当场合迅速露出八颗牙齿。

他们都是精致利己者,体面、聪明却缺乏智慧,想象不到未经教养的孩子最具破坏力,也最容易遭遇反噬。前不久轰动舆论的北大牟翰林,或许也有这样的一双父母。

当这样的夫妻成为社会最高层,细思极恐。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反观李维杰和阿玉,在强奸事件发生后对孩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算作满分家长。

阿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女儿,李维杰反复安慰平平说不是她的错,“我们才是受害者”。

然而即便如此,在一个法治上存在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他们依然孤立无援,不得已采取了最极端的方法。


在搜尸掘坟的暴雨中,桑坤简直马上要吹响胜利的号角。他根本不在意局长儿子的死活,他甚至更希望能快点见到他的尸体,好证明自己的准确,从而为自己的职位和前途加码。

李维杰早就从电影里见识过群体极化的影响力,离群索居者容易被捕食,只有羊群才能发挥力量。

于是,他放进棺材的“替罪羊”一被挖出,就立刻引发了群氓暴动。

没有人看见大雨冲洗着棺盖上不同寻常的血迹,那些或明或暗的罪恶,似乎也一并被冲刷殆尽。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拉韫和都彭失去了一切名利,在教堂向李维杰痛哭求一个真相的样子,是真心实意的忏悔吗?恐怕不见得。搜集证据时,他们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无所不用其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刻,除了一分失去儿子的悲伤,一分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恐怕还有八分是压抑的仇恨火焰。

生活还是没能归于平静。李维杰想起曾在社会暴乱中身亡的父母,最终还是选择了自首。

更深一层含义是,他看到了安安修改的试卷分数,认为自己教会了女儿撒谎,决定以身作则,承担起杀人这个巨大的责任与后果。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来到这片土地艰辛打拼三十多年,李维杰但求平安的唯一愿望也还是没有实现。也不知至今仍未改国籍的他,是不是对原来的故乡还保留一份念想。

事到如今,他只希望妻子和女儿能够不背负阴影,坦荡幸福地生活下去。

“我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是挡在你们前面。”

电影《误杀》▏当牧羊人变成捕食者,羔羊也会怒而“反杀”

影片的结局令人唏嘘,似乎意味着弱者终将失败。但并不是这样,这个“失败”是李维杰主动选择的结果,在我看来,它实际上更是一种胜利。

但《误杀》这部片子,也绝不是媒体营销所说的“犯罪爽片”。

首先“犯罪”这个词,无论如何就不能和“爽”联系在一起。

更何况,影片透出的那种属于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与无奈,关怀和悲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我们轻轻带过。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的影子。

哪怕他们有反击,有推翻,有所谓“报仇”,但那一点儿都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