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寫好書法必須明白靜、興、恆三字?

旭陽東獒


這說法是在書法上有經歷有痛苦有經驗的總結 ,我認為非常準確。靜,是大前提要求環境要靜,嘈雜難致心靜,心不靜就會不安下筆筆也難順。再就是心靜,這關鍵是自己的運氣如家庭好不好,身體好不好,兒女的事用不用過分操勞,脾氣不好的心地不寬的就難靜有的人在書法的道上也就終止了。興是興趣,幹什麼都要有興趣愛好 ,沒有興趣愛好也就一事無成。恆,持之以恆,要求立志於書法的人要習書法一輩子,不間斷,追趕不間斷,學習不間斷,吸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謙虛謹慎不狂妄自大 ,修心養性。書法反正是難,難上加難。胡說的 ,見諒!


林風澗泉


無論學習任何事情,首先是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心思學下去。我學習書法是個偶然的機會,大約在我九或者十歲的時候吧,有一天放學回家,突然發現家裡條几上放了一瓶墨水和一隻毛筆。那時沒有太多的娛樂玩意,無論見到什麼新鮮的玩意出現都是喜出望外的。跑過去問父親我可能玩玩,父親說沒用了,你玩吧。於是乎就屁顛顛地到處蒐集破紙,有模有樣地寫起大字來。說也奇怪,那時一拿起筆來,就知道怎樣握筆,而且姿勢非常的到位。我祖母是位大家閨秀,念過私塾,她一見我拿筆寫大字,就笑呵呵地過來對我說:“你還真聰明,有點天分,就是這樣的,好好堅持練吧。”開始練書法就得到了祖母的讚美和支持,興趣一下子來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放學回家就練習書法,一度到了痴迷的地步,夜裡能練到十點多。

再聯繫書法的過程中,讓我的心寧靜,小腦袋就不停地思考,所有的玩啊、調皮搗蛋的事啊全都跑到爪哇國去啦。練字時的心靜,讓我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問祖母,祖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鎮上的書店查書,後來也喜歡了買書、看書,一直成了我前半生的習慣。這樣,也連帶我的作文水平迅速上升,開始學著寫詩詞、寫小說。這是練習書法養成的“靜”。練習書法會讓你不由自主地“入靜”,那種靜是心靈的靜美,如山谷清泉,碧水藍天,所有的世俗無奈都歸於空,只有毫筆在紙上靜靜行走、墨汁在紙上潺潺流淌。

我的心得是:不是練習書法需要你有恆心,而是練習書法讓你有恆心,它完全讓我停不下來,就像騎自行車下坡,很難剎住車了,呵呵。練習書法,讓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那是自豪的、成就的、滿足的,可是上了初中後卻不能繼續下去了。中學離家遠,住校,而且是住那種幾十個學生一起的大臥室,實際上是一個大禮堂改造的。學生熙熙攘攘,再沒個安靜的場所了,拿去的紙筆,等下自習回去的時候就不知去向了,再看牆壁上,全是被塗得黑山黑水,比那孫大聖到此一遊的題詞還要瘋狂。後勤老師調查事件,結果查到了我的頭上,對我的處罰是擦去牆上所有的墨跡,不準再帶筆墨到宿舍來.......那時的傷、痛、恨可想而知。後來只有在星期天、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才能練習,那是瘋狂的彌補。

現在人到中年,心愈靜,更加捨不得書法練習了,至於寫得如何,就當自娛自樂吧,呵呵。


大胖兒子和小瘦爸爸


這句話總結得很好,學書法就必須明白“靜、興、恆”三個字,代表學習書法的三重境界。


首先,必須要能入靜。心靜才能安心學習,所謂靜能生定,定能生慧。一個人如何心靜不下來,拿起毛筆心不在焉,寫起字來毛毛糙糙,眼睛盯著字帖,心卻跑到九霄雲外,這種狀況怎麼能寫好書法呢?

其次,必須要有興。所謂興,就是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有學習的熱情,就會下苦功夫,就會去研究去琢磨,哪怕取得一點點進步,也會給自己暗暗鼓勁。只要有了這樣一股學習興趣,還愁學不好書法嗎?

最後,就是一個“恆”字,持之以恆。學習書法堅持一個小時容易,堅持一天不難,堅持練習一年呢?十年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學書法沒有30年以上的功力,基本上入不了法眼。能堅持30年以上,需要的就是一個“恆”字啊!!

各位書友覺得“靜、興、恆”三字總結得有沒有道理呢?

您認為學書法還有什麼字比較重要?歡迎留言共同交流。


麓風軒


唐大書法家、書論家孫過庭一千多年前已論述過! 神怡務閒(精神愉快,事務悠閒),一合也;感惠徇知(感人恩惠,酬達知己),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 ——這不是臨池習書的靜與興嗎? 與之相違背的有:心遽體留(心情躁動),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閒,五乖也。 時逾二紀(二十多年),有乖入木之術(形容書法沒有達到很高造詣),無間臨池之志(二十多年都沒間斷臨習書法)。——這不是恆嗎? 臨習先賢筆墨痕跡,更須靜心讀碑讀帖,充實一點國學素養,滋養心靈。避免鬧出笑話。如畢福劍先生的“九球天后”,不評論書法水平怎樣,四個字就寫錯兩個,九字沒簡繁之分,玖字前人是用來記賬的。後字皇后就是這個後,代表位階或者說官位,後字是代表方位,前後左右。有的寫些不知如何欣賞的口語“真不容易”等等。 不止書法界,當今社會環境躁動不安,急功近利。不正是缺少這靜、興、恆這三字嗎?




蘭水書藝


“靜、興、恆”三字真言,出自白蕉先生的《書法十講》:現在願諸位在學習書法時注意的有3個字:

第一個是“靜”字。藝是靜中事,不靜無藝。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

第二個是“興”字,即要有興趣。但是一時之興是靠不住的。

第三個字是“恆”。要鍥而不捨,不能見異思遷。要堅持。

我想,這個靜字,首先是要心靜。心既靜,自不會受外界因素干擾。即使受到干擾,也會及時調整回來。

按照白先生所說,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歷史上的書法家大都不是要用字換錢的,自不需要靠書法逐利,因而無功利性,若有,也是內求差別即“我書比之某某如何?”因此可以安之若素,追求自己的審美趣味。而當世的某些所謂書法家,尤其是某些“職業書法家”,是要靠書法過活的,心裡想著寫一張就能賣多少多少錢,心如何能靜?

既然要賣,那就要迎合一下買字人的喜好,又有何做到追求自我?一群追名逐利之徒,如何寫出好的東西來?而後學者羨慕不已,遂走上同樣的路數,於是“風氣大壞”,也就成那樣了。

歷史上有幾個大動盪時代,魏晉算一個;民國時代算一個。大動盪的時代恰恰又是文化爆發的時代。為什麼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樣的時代,想要求一方寧靜,須釋放內心,追求本我,潛心自好,自然有個性,有趣味。另一個原因是,內心的逆求:潛意識裡掙扎,求得心靈上的極致——越是艱難,越要活出風采——這是外力的反推。

這樣的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便催生出了燦爛的書法藝術和其它方面的藝術。

歸根結底還是心靜,是“靜水流深”的靜,其下可能波濤洶湧,反應到書法、文辭等,自是意趣盎然,有靈魂,有氣質的。。

第二個字“興”,比較直白,就是要有興趣,要自己喜歡,沒有興趣,自不會潛心深研,難下苦工,成就有否,自不必說。

延伸一點,“興”字還可以理解為興致。喜歡,做的時候有興致,樂此不疲,不以苦為苦,反以為樂,自然會調動內部外部的所有能量,全力以赴,思維活躍,專注一點,興致盎然,自然是時半功倍。

第三個字“恆”,也好理解,就是要堅持嘛。

淺嘗輒止,見好就收,自難入殿堂,久之興致索然,只有放棄一途,怎會有成?學書的過程,也是符合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事物發生演變規律的,練到無法進步,放棄即前功盡棄,頂過去便如入桃花源“豁然開朗”,發現一片大世界。過程有長有短,次數或多或少,考驗的便是恆心,有堅韌不拔之恆心,又有虛靜淡然的“靜”的心態,一波一波地衝擊過去,自是收穫滿滿。

觀古書法家之學書歷程,無不符合此等規律。

打個比喻,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按照館閣體答卷,否則,仕途斷絕,你是學還是不學?寫不到好處怎麼辦?再寫,久之必成。

講學習書法比之生死存亡之機,有此心,必能堅持,恆心須有此等心氣方可。

本文昭明書館原創,一家之言,讀者自有分數。








昭明書館


學習書法做到了靜、興、恆三字會讓你終生受益。

第一,學書法什麼是靜?

指學習書法時外在的有一個安靜環境,內在的心不浮躁,平心靜氣。當心情煩躁時,不要免強自己去學書法。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在心境平和寧靜時,才可能寫出悠然自得的書法作品來。

第二,學書法什麼是興?

指學習書法的興趣。不管學什麼被動學習效果不太好。因為對書法感興趣,有主動學書法意識,所以大腦才會接收相關知識信息。不排斥書法。學習書法首先要喜歡書法,學習時才不會覺得痛若艱難。讓人覺得是輕鬆愉快的事。

第三,學習書法什麼是恆?

指學書法要有恆心、毅力、有始有終。如果半途而廢,那麼就會前功盡棄。

學習書法要明白靜、興、恆三個字是著名書法家白蕉先生提出來的。白蕉先生學書過程中做到了這三點,在學習書法方面取得了成功。啟功先生評白蕉先生是:"三百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

白蕉先生行書作品搖曳生姿,婉轉飄逸。

欣賞他的行書作品,會使人聯想到這樣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山高水遠,輕舟自由自在順流而下,天上白雲悠悠,有深邃縹緲之美,有幽寂的意境。

(文中書法插圖為白蕉先生所書,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神韻軒書法


這一生的愛好,就睡覺,抽菸,寫寫毛筆字。前二者不務正業,唯有寫毛筆字略算正途。雖然沒有前途,但憑一份熱愛,堅持至今,也十一二年了吧!浸淫多年,字雖醜,但對書寫過程中的“靜,興,恆。”確有所體會,略談一二。

“靜”者:心無雜念,如打坐者入禪定,物我兩忘。心對眼,眼對筆,筆對紙,外忘香臭榮辱,內忘今夕何夕。筆隨意轉,人筆合一,象這樣才能寫好字。練書法,先練心境,心浮氣躁,不宜練字。



“興”者:書寫時進入的情緒狀態。“興來每揮千紙盡”“顛張醉素”,都是興的具體表現。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每一個點橫都是有生命張力的。《蘭亭序》飲酒遊冶,筆勢灑脫輕快。《祭侄稿》國恨家仇,沉鬱頓挫,凝結不能化。興是書寫者個性在筆畫中的體現,有濃烈的個人色彩,賦於書法靈魂和生命力。


《恆》者:是練書時堅持不懈的毅力。“墨池”“筆冢”可以想見其中的不易。有苦,卻樂在其中。持之以恆,必有所獲。自勉!


歸零140844425


對於“靜、興、恆”三個字,要有正確的理解,第一,不獨書法,任何知識的學習,“靜、興、恆”都很重要;第二,“靜、興、恆”是學習的前提,但只有這三個字是不一定就能學好書法的。


“靜、興、恆”對於書法的重要性,前面的回答已經講的夠清楚了,在此我不再多說,只是要強調,這三字不是書法學習的獨有標籤,學習籃球、學習游泳,甚至玩電腦遊戲同樣重要。

但是,僅有這三字就夠了嗎?“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故事傳誦千年,愚公和精衛作為“矢志不移”的典範也被宣揚千年,但他們移了山、填了海嗎?最終還不是靠神化中的玉皇大帝解決了事。

我們學習書法,可不能靠玉皇大帝,除了“靜、興、恆”,我們必須要考慮客觀條件和學習方法。

所謂客觀條件,以姚明為例,當初根據他的身體條件,選擇籃球或排球都沒問題,可若是選擇乒乓球,我敢說,我們一定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姚明這個人。

這正如我們讓一位雙目失明的人去學書法,縱使是王羲之再世,也無法讓他學得書法之一二。

再者,學習書法,你縱有滿腔熱情,沒有一套正確的學習方法,也不可能在書法上行之太遠。



還以“愚公移山”為例。在古人眼中難於上青天的“移山”,在現代已不是難事,火藥、挖掘機等現代技術手段的使用,使“移山”已不成難事。而“愚公”只憑一鍬一鏟,想要移山,那隻能依靠玉皇大帝。

學習書法,方法很重要,同樣是臨摹一件碑帖,有的人快,有的人慢,這就涉及方法的問題。


學的快的人善於琢磨,會動腦,會利用前人的學習資料,學習中會比較,善於發現自己與原帖的差距,等等。

扯的比較遠,歡迎大家就書法的學習方法進行探討。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學好書法必須明白靜、興、恆三個字是對的,也是有深意的。

靜,即學習書法心要靜,環境要靜,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靜下心來把字寫好。

興,即對學習書法要有極大的興趣。熱愛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自己對書法沒有興趣,那是學不進去的,即便是學,也是學不好的。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書法不分年齡大小,不分學的早與學的晚,只要對書法有興趣,什麼時候都可以學,而且還能學好。

恆,恆心。學習書法須持之以恆,須有恆心,須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應棄之。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用在書法學習上,再恰當不過了。

靜、興、恆,都是有心之人的對學習書法的總結,字雖少,其意卻比較深,值得書法愛好者借鑑。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靜,是相對而言。靜,也是指一個忘我的狀態,而不是單指心靜,內心沒有波瀾。我們都知道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臨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內心會種原帖創作者的內心產生高度共鳴,會隨著原帖創作者內心的起伏而起伏,而隨著原帖創作者內心的平息而平息。相對而言,外界環境不管是清靜還是噪雜,都和我們無關,因為我們已進入到一個忘我的狀態,這就是靜與動的相對性。

在此說一句題外話,書法創作,也是需要諸多條件的,孫過庭的《書譜》中說到的“五乖五合”概括的很全面,大家可以去關注下,在此不作詳述。

興,通指興趣,有時也指人的心情。興趣很好理解,指愛好,喜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最強動力。《書譜》中的五合無一不是和心情有關係的,心情順暢時產生的那個興奮勁,不管是學習還是創作都是有利的。

恆,指恆心,這一點更好理解,不管做任何事,如果不堅持到底,都將功虧一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