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写好书法必须明白静、兴、恒三字?

旭陽東獒


这说法是在书法上有经历有痛苦有经验的总结 ,我认为非常准确。静,是大前提要求环境要静,嘈杂难致心静,心不静就会不安下笔笔也难顺。再就是心静,这关键是自己的运气如家庭好不好,身体好不好,儿女的事用不用过分操劳,脾气不好的心地不宽的就难静有的人在书法的道上也就终止了。兴是兴趣,干什么都要有兴趣爱好 ,没有兴趣爱好也就一事无成。恒,持之以恒,要求立志于书法的人要习书法一辈子,不间断,追赶不间断,学习不间断,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谦虚谨慎不狂妄自大 ,修心养性。书法反正是难,难上加难。胡说的 ,见谅!


林风涧泉


无论学习任何事情,首先是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心思学下去。我学习书法是个偶然的机会,大约在我九或者十岁的时候吧,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条几上放了一瓶墨水和一只毛笔。那时没有太多的娱乐玩意,无论见到什么新鲜的玩意出现都是喜出望外的。跑过去问父亲我可能玩玩,父亲说没用了,你玩吧。于是乎就屁颠颠地到处搜集破纸,有模有样地写起大字来。说也奇怪,那时一拿起笔来,就知道怎样握笔,而且姿势非常的到位。我祖母是位大家闺秀,念过私塾,她一见我拿笔写大字,就笑呵呵地过来对我说:“你还真聪明,有点天分,就是这样的,好好坚持练吧。”开始练书法就得到了祖母的赞美和支持,兴趣一下子来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放学回家就练习书法,一度到了痴迷的地步,夜里能练到十点多。

再联系书法的过程中,让我的心宁静,小脑袋就不停地思考,所有的玩啊、调皮捣蛋的事啊全都跑到爪哇国去啦。练字时的心静,让我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祖母,祖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镇上的书店查书,后来也喜欢了买书、看书,一直成了我前半生的习惯。这样,也连带我的作文水平迅速上升,开始学着写诗词、写小说。这是练习书法养成的“静”。练习书法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入静”,那种静是心灵的静美,如山谷清泉,碧水蓝天,所有的世俗无奈都归于空,只有毫笔在纸上静静行走、墨汁在纸上潺潺流淌。

我的心得是:不是练习书法需要你有恒心,而是练习书法让你有恒心,它完全让我停不下来,就像骑自行车下坡,很难刹住车了,呵呵。练习书法,让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是自豪的、成就的、满足的,可是上了初中后却不能继续下去了。中学离家远,住校,而且是住那种几十个学生一起的大卧室,实际上是一个大礼堂改造的。学生熙熙攘攘,再没个安静的场所了,拿去的纸笔,等下自习回去的时候就不知去向了,再看墙壁上,全是被涂得黑山黑水,比那孙大圣到此一游的题词还要疯狂。后勤老师调查事件,结果查到了我的头上,对我的处罚是擦去墙上所有的墨迹,不准再带笔墨到宿舍来.......那时的伤、痛、恨可想而知。后来只有在星期天、寒暑假回家的时候才能练习,那是疯狂的弥补。

现在人到中年,心愈静,更加舍不得书法练习了,至于写得如何,就当自娱自乐吧,呵呵。


大胖儿子和小瘦爸爸


这句话总结得很好,学书法就必须明白“静、兴、恒”三个字,代表学习书法的三重境界。


首先,必须要能入静。心静才能安心学习,所谓静能生定,定能生慧。一个人如何心静不下来,拿起毛笔心不在焉,写起字来毛毛糙糙,眼睛盯着字帖,心却跑到九霄云外,这种状况怎么能写好书法呢?

其次,必须要有兴。所谓兴,就是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热情,就会下苦功夫,就会去研究去琢磨,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也会给自己暗暗鼓劲。只要有了这样一股学习兴趣,还愁学不好书法吗?

最后,就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学习书法坚持一个小时容易,坚持一天不难,坚持练习一年呢?十年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书法没有30年以上的功力,基本上入不了法眼。能坚持30年以上,需要的就是一个“恒”字啊!!

各位书友觉得“静、兴、恒”三字总结得有没有道理呢?

您认为学书法还有什么字比较重要?欢迎留言共同交流。


麓风轩


唐大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一千多年前已论述过! 神怡务闲(精神愉快,事务悠闲),一合也;感惠徇知(感人恩惠,酬达知己),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这不是临池习书的静与兴吗? 与之相违背的有:心遽体留(心情躁动),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闲,五乖也。 时逾二纪(二十多年),有乖入木之术(形容书法没有达到很高造诣),无间临池之志(二十多年都没间断临习书法)。——这不是恒吗? 临习先贤笔墨痕迹,更须静心读碑读帖,充实一点国学素养,滋养心灵。避免闹出笑话。如毕福剑先生的“九球天后”,不评论书法水平怎样,四个字就写错两个,九字没简繁之分,玖字前人是用来记账的。后字皇后就是这个后,代表位阶或者说官位,後字是代表方位,前后左右。有的写些不知如何欣赏的口语“真不容易”等等。 不止书法界,当今社会环境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不正是缺少这静、兴、恒这三字吗?




蘭水書藝


“静、兴、恒”三字真言,出自白蕉先生的《书法十讲》: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的有3个字:

第一个是“静”字。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

第二个是“兴”字,即要有兴趣。但是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

第三个字是“恒”。要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要坚持。

我想,这个静字,首先是要心静。心既静,自不会受外界因素干扰。即使受到干扰,也会及时调整回来。

按照白先生所说,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历史上的书法家大都不是要用字换钱的,自不需要靠书法逐利,因而无功利性,若有,也是内求差别即“我书比之某某如何?”因此可以安之若素,追求自己的审美趣味。而当世的某些所谓书法家,尤其是某些“职业书法家”,是要靠书法过活的,心里想着写一张就能卖多少多少钱,心如何能静?

既然要卖,那就要迎合一下买字人的喜好,又有何做到追求自我?一群追名逐利之徒,如何写出好的东西来?而后学者羡慕不已,遂走上同样的路数,于是“风气大坏”,也就成那样了。

历史上有几个大动荡时代,魏晋算一个;民国时代算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恰恰又是文化爆发的时代。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样的时代,想要求一方宁静,須释放内心,追求本我,潜心自好,自然有个性,有趣味。另一个原因是,内心的逆求:潜意识里挣扎,求得心灵上的极致——越是艰难,越要活出风采——这是外力的反推。

这样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便催生出了灿烂的书法艺术和其它方面的艺术。

归根结底还是心静,是“静水流深”的静,其下可能波涛汹涌,反应到书法、文辞等,自是意趣盎然,有灵魂,有气质的。。

第二个字“兴”,比较直白,就是要有兴趣,要自己喜欢,没有兴趣,自不会潜心深研,难下苦工,成就有否,自不必说。

延伸一点,“兴”字还可以理解为兴致。喜欢,做的时候有兴致,乐此不疲,不以苦为苦,反以为乐,自然会调动内部外部的所有能量,全力以赴,思维活跃,专注一点,兴致盎然,自然是时半功倍。

第三个字“恒”,也好理解,就是要坚持嘛。

浅尝辄止,见好就收,自难入殿堂,久之兴致索然,只有放弃一途,怎会有成?学书的过程,也是符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生演变规律的,练到无法进步,放弃即前功尽弃,顶过去便如入桃花源“豁然开朗”,发现一片大世界。过程有长有短,次数或多或少,考验的便是恒心,有坚韧不拔之恒心,又有虚静淡然的“静”的心态,一波一波地冲击过去,自是收获满满。

观古书法家之学书历程,无不符合此等规律。

打个比喻,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按照馆阁体答卷,否则,仕途断绝,你是学还是不学?写不到好处怎么办?再写,久之必成。

讲学习书法比之生死存亡之机,有此心,必能坚持,恒心须有此等心气方可。

本文昭明书馆原创,一家之言,读者自有分数。








昭明书馆


学习书法做到了静、兴、恒三字会让你终生受益。

第一,学书法什么是静?

指学习书法时外在的有一个安静环境,内在的心不浮躁,平心静气。当心情烦躁时,不要免强自己去学书法。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心境平和宁静时,才可能写出悠然自得的书法作品来。

第二,学书法什么是兴?

指学习书法的兴趣。不管学什么被动学习效果不太好。因为对书法感兴趣,有主动学书法意识,所以大脑才会接收相关知识信息。不排斥书法。学习书法首先要喜欢书法,学习时才不会觉得痛若艰难。让人觉得是轻松愉快的事。

第三,学习书法什么是恒?

指学书法要有恒心、毅力、有始有终。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就会前功尽弃。

学习书法要明白静、兴、恒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提出来的。白蕉先生学书过程中做到了这三点,在学习书法方面取得了成功。启功先生评白蕉先生是:"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白蕉先生行书作品摇曳生姿,婉转飘逸。

欣赏他的行书作品,会使人联想到这样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山高水远,轻舟自由自在顺流而下,天上白云悠悠,有深邃缥缈之美,有幽寂的意境。

(文中书法插图为白蕉先生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神韵轩书法


这一生的爱好,就睡觉,抽烟,写写毛笔字。前二者不务正业,唯有写毛笔字略算正途。虽然没有前途,但凭一份热爱,坚持至今,也十一二年了吧!浸淫多年,字虽丑,但对书写过程中的“静,兴,恒。”确有所体会,略谈一二。

“静”者:心无杂念,如打坐者入禅定,物我两忘。心对眼,眼对笔,笔对纸,外忘香臭荣辱,内忘今夕何夕。笔随意转,人笔合一,象这样才能写好字。练书法,先练心境,心浮气躁,不宜练字。



“兴”者:书写时进入的情绪状态。“兴来每挥千纸尽”“颠张醉素”,都是兴的具体表现。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每一个点横都是有生命张力的。《兰亭序》饮酒游冶,笔势洒脱轻快。《祭侄稿》国恨家仇,沉郁顿挫,凝结不能化。兴是书写者个性在笔画中的体现,有浓烈的个人色彩,赋于书法灵魂和生命力。


《恒》者:是练书时坚持不懈的毅力。“墨池”“笔冢”可以想见其中的不易。有苦,却乐在其中。持之以恒,必有所获。自勉!


归零140844425


对于“静、兴、恒”三个字,要有正确的理解,第一,不独书法,任何知识的学习,“静、兴、恒”都很重要;第二,“静、兴、恒”是学习的前提,但只有这三个字是不一定就能学好书法的。


“静、兴、恒”对于书法的重要性,前面的回答已经讲的够清楚了,在此我不再多说,只是要强调,这三字不是书法学习的独有标签,学习篮球、学习游泳,甚至玩电脑游戏同样重要。

但是,仅有这三字就够了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诵千年,愚公和精卫作为“矢志不移”的典范也被宣扬千年,但他们移了山、填了海吗?最终还不是靠神化中的玉皇大帝解决了事。

我们学习书法,可不能靠玉皇大帝,除了“静、兴、恒”,我们必须要考虑客观条件和学习方法。

所谓客观条件,以姚明为例,当初根据他的身体条件,选择篮球或排球都没问题,可若是选择乒乓球,我敢说,我们一定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姚明这个人。

这正如我们让一位双目失明的人去学书法,纵使是王羲之再世,也无法让他学得书法之一二。

再者,学习书法,你纵有满腔热情,没有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能在书法上行之太远。



还以“愚公移山”为例。在古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移山”,在现代已不是难事,火药、挖掘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使“移山”已不成难事。而“愚公”只凭一锹一铲,想要移山,那只能依靠玉皇大帝。

学习书法,方法很重要,同样是临摹一件碑帖,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这就涉及方法的问题。


学的快的人善于琢磨,会动脑,会利用前人的学习资料,学习中会比较,善于发现自己与原帖的差距,等等。

扯的比较远,欢迎大家就书法的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学好书法必须明白静、兴、恒三个字是对的,也是有深意的。

静,即学习书法心要静,环境要静,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静下心来把字写好。

兴,即对学习书法要有极大的兴趣。热爱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自己对书法没有兴趣,那是学不进去的,即便是学,也是学不好的。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学习书法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学的早与学的晚,只要对书法有兴趣,什么时候都可以学,而且还能学好。

恒,恒心。学习书法须持之以恒,须有恒心,须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应弃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用在书法学习上,再恰当不过了。

静、兴、恒,都是有心之人的对学习书法的总结,字虽少,其意却比较深,值得书法爱好者借鉴。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中州耕牛堂主


静,是相对而言。静,也是指一个忘我的状态,而不是单指心静,内心没有波澜。我们都知道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内心会种原帖创作者的内心产生高度共鸣,会随着原帖创作者内心的起伏而起伏,而随着原帖创作者内心的平息而平息。相对而言,外界环境不管是清静还是噪杂,都和我们无关,因为我们已进入到一个忘我的状态,这就是静与动的相对性。

在此说一句题外话,书法创作,也是需要诸多条件的,孙过庭的《书谱》中说到的“五乖五合”概括的很全面,大家可以去关注下,在此不作详述。

兴,通指兴趣,有时也指人的心情。兴趣很好理解,指爱好,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强动力。《书谱》中的五合无一不是和心情有关系的,心情顺畅时产生的那个兴奋劲,不管是学习还是创作都是有利的。

恒,指恒心,这一点更好理解,不管做任何事,如果不坚持到底,都将功亏一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