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認一個字:崦嵫「 yān zī」

崦嵫「 yān zī」

釋義:

1、專指“齊壽山”,在今甘肅天水縣境,海拔1951米,西漢水源頭,長江、黃河的分水嶺。

2、相應的,也泛指太陽落山的地方,即“太陽所入之山”。

3、後來人們更常用的是它的比喻意,指人的暮年。

常用指數:三星。《離騷》確實是太難了,可能多記住一句總是好的。

“崦嵫”大多出現在歷代名篇中,音節和字形搭配都砐好,不能不認識。

如果能順便把“鵜鴂「tí jué 」”記住,當然再好不過了。“鵜鴂”有另外一種不同的寫法“鵜鶘”,不知道哪個更好,但解釋是一樣的,都指“杜鵑”。杜鵑在暮春時節鳴叫,預示著百花就要凋謝了。

每天多認一個字:崦嵫「 yān zī」

喬大壯書: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1914年)

用法舉例:

1、鳥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山海經·西山經》)。

2、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屈原 ·《離騷》詩)

3、百年忽已崦嵫暮,一齒時崩苜蓿盤。(明· 徐渭 《答嘉則》詩)

擴展閱讀:

“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是魯迅先生集句名聯,由喬大壯書,懸於北京“老虎尾巴”書屋以自勉“珍惜時間”。

上聯集自《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大意是:我要讓羲和慢點趕車,別使太陽過早落山。"羲和"是神話中的人物,相傳是給太陽駕車的神。

下聯集自《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大意是:我唯恐聽到杜鵑鳥早早鳴叫,以使花草失去芳香。

喬大壯(1892-1948年)詞人、篆刻家。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來助手。1935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歷任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詞學教授、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軍訓部參議、監察院參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好友許壽裳被暗殺,深受刺激,自沉於蘇州楓橋下。

每天多認一個字:崦嵫「 yān zī」

每天多認一個字,可別網紅了還被人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