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常言道:不到長城非好漢!春秋戰國時代,為防禦外敵入侵,諸侯國紛紛修築烽火臺,數不清的烽火臺由城牆連成一片又一片,城高牆厚,成為一道強有力的屏障。後來的歷代王朝都苦心修築長城,累計長度達到數萬裡的長度,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因此稱為“萬里長城”。

在古代戰爭中,曾經湧現出許多名將,他們有赫赫戰功,他們青史留名,然而,他們卻未必都能善終。像秦朝的王翦和唐朝的郭子儀這樣明哲保身、頤養天年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兔死狗烹”,比如淮陰侯韓信。功臣死後,朝廷人才匱乏,進退兩難,江河日下,甚至亡國滅種,這就衍生出另一個成語“自毀長城”。

關於“自毀長城”,首先要說的是南朝宋的名將檀道濟的故事。

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1.檀道濟:自毀長城的由來

檀道濟是東晉末年名將,南朝宋的開國功臣。早年他以窮苦出身投奔北府軍,後來成為宋武帝劉裕的左膀右臂,在平定桓玄、攻滅後秦的戰爭中都有出色表現,他有勇有謀,是戰場的“常勝將軍”。

宋文帝是檀道濟等人擁立的,他繼位以後,發生謝晦反叛朝廷的事件,所以就派檀道濟去平叛。檀道濟率軍風捲殘雲,迅速平叛,卻因此遭到宋文帝的忌憚,擔心他功高震主。於是在後來的“元嘉北伐”中,檀道濟無法作為出帥出征,而是在宋軍敗退之際,臨危受命救火,擊退北魏。宋文帝由此更加猜忌,想除掉他。

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擔心自己死後檀道濟一呼百應,纂權奪位。宋文帝的兄弟劉義康藉機下召讓檀道濟入京,並迅速逮捕他。檀道濟被捕時,雙眼充滿怒火,他大罵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隨後他連同所有兒子及親信被殺。消息傳到北魏那邊,北魏將士們都額手相慶。

檀道濟死後,宋文帝繼續發起北伐,由於缺少名將坐鎮,接連被北魏擊潰,反倒丟失許多國土。宋文帝這時候才想起檀道濟的好,悔之莫及。

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2.秦趙決戰:趙王遷殺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他軍功卓著,深受愛戴,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國勢衰微,幾乎是由李牧一人在苦苦支撐。李牧早年在北方抵禦匈奴,以弱勝強,殲滅匈奴十萬精銳騎兵,威震天下。後來,趙國受到秦國大軍的進攻,屢戰屢敗,只有將李牧調到前線對付秦國。

李牧在趙國士氣受挫、敵強我弱的局面下,竟然一舉擊潰桓齮率領的秦軍主力。秦王嬴政不甘心失敗,又派出名將王翦。王翦不想與李牧進行兩敗俱傷的正面交鋒,所以派奸細潛入趙國,重金賄賂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那裡散佈讒言,說李牧偷偷勾結秦軍,準備叛國。

趙王遷昏庸愚鈍,聽信謠言,設計剝奪李牧的兵權,立即將他斬殺。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李牧死,趙國亡

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3.安之之亂:唐玄宗殺封常清、高仙芝

我們知道,唐朝在唐玄宗時期達到巔峰,即“開元之治”;後來又因為“安史之亂”大禍,盛極而衰,開始走下坡路。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初期,本有人可以力挽狂瀾,可他們卻被唐玄宗殺死。

安祿山謀反之初,勢如破竹,迅速佔領等地,卻被擋在天險潼關之外。此時鎮守潼關的是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人都是當世名將,雖然前面吃了些敗仗,可是沒有傷筋動骨。按照他們的判斷,只要將安祿山堵在潼關,就可以重挫叛軍的士氣;與此同時,外地勤王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正率眾趕來。唐軍只要能堅守一陣子,肯定能取得勝利。

安祿山這邊感到大事不妙,卻不想很快傳來好消息。原來,唐玄宗派去監軍的邊令誠是個奸吝小人,他與高仙芝有私人恩怨,所以到唐玄宗那邊告狀,說封常清、高仙芝盜用軍糧、貪汙賞賜,又說他們治軍不力,肯定要大敗。唐玄宗聽信邊令誠的話,殺死二人,派哥舒翰去取代他們;隨後聽信楊國忠的建議,逼著哥舒翰出關迎敵。

最終潼關被安祿山攻破,唐軍臨陣倒戈者不計其數,局勢徹底失控,毀掉了唐朝盛世。

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4.壯志難酬:宋高宗殺岳飛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嶽武穆之死,是我們心中永遠的遺憾和傷痛。

國家敗亡之際,岳飛臨危受命,率軍揮師北伐,大破金兵。岳飛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先後收復中原地區的廣袤土地,進軍朱仙鎮,想要乘勝追擊,收復所有的故土。

然而宋高宗卻畏懼金人,想要苟且偷安,不想再繼續打仗。因此他與秦檜合計,用十二道“金字牌”要求岳飛退兵,使岳飛大軍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被迫撤軍。

此後宋金議和期間,為討好金國,秦檜積極羅織罪名,誣陷岳飛謀反,將他逮捕,後來更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從此,宋朝再也無力北伐,偏安一隅。

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5.被凌遲處死的名將袁崇煥

袁崇煥是文官出身,萬曆四十七年考中進士。但他看到國家危急,清兵虎視眈眈,所以主動要求到遼東前線去任職。在“關寧錦防線”,他受到朝廷重臣孫承宗的賞識,得以展露才華。

袁崇煥抗擊清兵卓有成效,曾經取得過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遭到魏忠賢的打壓,所以他一度憤而辭職。崇禎皇帝登基以後,誅殺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

崇禎與袁崇煥有過一段“蜜月期”,皇帝雄心勃勃,大臣信誓旦旦,因此有“五年復遼”的宏偉藍圖。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大軍來犯,袁崇煥沉著應對,擊退了皇太極。

為打擊明朝,皇太極巧施“反間計”,散佈謠言說袁崇煥暗中與清廷議和,有投降的意向。而明朝內部,都汙衊袁崇煥放縱清兵長驅直入,兵臨城下,要治他的罪。偏僻袁崇煥自己又有黑料,先前擅自誅殺毛文龍(抗清名將,經營大後方,經常給清兵添堵)。幾件事情加起來,袁崇煥就遭到眾多朝臣的彈劾,將他認定成一個大奸大惡的“賣國賊”,讓崇禎皇帝震怒。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最終袁崇煥慘遭凌遲處死,傳聞京城的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紛紛搶奪他的肉來食用。袁崇煥死後,明朝更加無力對抗清兵的進攻。

盤點中國歷史上數次“自毀長城”冤案,悲劇一再重演究竟是為何?


為何冤案不斷?

除了上述的幾個例子以外,還有北齊的高緯殺名將斛律光,明英宗冤殺名臣于謙等等冤案。這些“自毀長城”的反面教材,有些迅速給國家帶來劇變,有些則影響深遠。

綜合來看,自毀長城的緣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名將或者大臣功高震主,受到皇帝的猜忌(有些囂張跋扈,有些安守本分);二是被敵對勢力的“反間計”所影響,被冤枉為亂臣賊子,所以慘遭殺戮。

權力迷失人的心智,每當皇帝感受到威脅,他就會想辦法除掉這種威脅,他需要的是一個有力的藉口;至於臣子有沒有罪,想不想犯罪,這些都不重要。因此劉邦手下的韓信必死,勾踐手下的文種必死;而趙孝成王非得驅逐廉頗,燕惠王非得驅逐樂毅。這是時勢使然。

所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全文完~)

江城讀史】靜候您的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