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風雨中誕生——記北影首部譯製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暴風雨要來了”,這是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在中國上映的一部引“萬人空巷”的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經典臺詞。


在暴風雨中誕生——記北影首部譯製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真是無巧不成戲,一些供當時領導幹部瞭解國際形勢的“內參片(資料片)”任務陸續下達到北影。在此之前,北影從未搞過譯製片工作,但是五十年代從東北電影製片廠(長影前身)調來的馬爾路、魯非、葛存壯、傅傑等在東影工作時期均參加過譯製片的重要工作:馬爾路在東影時期叫馬路,做過蘇聯影片《易北河兩岸》《帶槍的人》男主配;魯非主配過黑白版的蘇聯名著影片《被開墾的處女地》;葛存壯參加過《光榮之途》《被開墾的處女地》的譯製配音工作;傅傑參加過高爾基名著《在人間》和《頓巴斯礦工》的配音。春節前夕北影譯製組成立,凌子風、馬爾路任譯製導演,留守《南征北戰》的演員全體參加。

導演、錄音、配音演員都到位了,把外語電影轉化成漢語,翻譯是關鍵,《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給的臺本是英語的,在中影公司協調下暫借長影的英語翻譯潘耀華出任此片翻譯工作,並又找了前北大校長周培源與英語教育家王蒂澄女士的二女兒周如雁(原總政歌舞團報幕員,在八一廠1959年拍攝的紀錄片《將軍業餘合唱團》中能目睹她的颯爽英姿)和翻譯安天青共來擔任校譯工作。

譯製組人員看片的時候,普遍感覺到新鮮,與外界隔絕了七、八年,我國的電影創作理念和製作水平和國外電影已經有了一定的差距,全組人員都被影片精彩的劇情和雄壯的音樂所震撼了。這些剛從田地裡回來的“體力勞動者”們既興奮又緊張,特別是凌子風導演,囑咐翻譯潘耀華說:“翻譯,你可不能回長春啊,你得留下來盯現場,不然我們一竅不通啊”!


影片本身題材是反納粹、反法西斯的,裡面有很多德國軍人,翻譯潘耀華為了搞準德軍軍銜,找到了德語翻譯安天青,他有一本德語工具書,裡面德軍的軍事用語一應俱全,潘耀華還去書店買了兩幅世界地圖,把影片中“勞費爾行動”的路線都搞得清清楚楚,但在南斯拉夫首都名稱上又遇到了麻煩:一幅地圖標註的是“薩拉耶窩”,另一幅標註的是“薩拉耶夫”,到底怎樣翻譯準確合適?潘耀華又找了新華社的朋友,朋友告訴她應該翻譯為“薩拉熱窩”。凌子風導演知道後還質疑:“什麼‘熱窩’?不好聽”!虧得第二天報紙正好刊登了南斯拉夫的報道,明確是“薩拉熱窩”,凌子風導演也只好作罷。

劇本翻譯的時候正趕上春節,潘耀華從大年初一開始就和兩名放映員一起開始工作,白天看片子、給膠片分卷、翻譯,從北影又借了一臺稀罕物“錄音機”晚上回宿舍接著對臺詞,把口型做到最吻合、最恰當。


在暴風雨中誕生——記北影首部譯製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話表兩邊,這批提前半年回廠的人員令大部分仍在幹校勞動的人都羨慕壞了,因為明確他們不再回幹校了。而且《南征北戰》只是緩拍,在拍之前先墊上一部譯製片絲毫不影響日後的工作,又能豐富創作經驗,美差啊!這部譯製片同樣是“政治任務”,北影從上到下極其重視,藝術家們懷著滿腔的革命熱情迅速投入到工作狀態,生怕出了紕漏,還不知要受到怎樣的處理。無論導演安排什麼角色都不挑不揀,他們認為臺前的拍電影和幕後的譯製片同樣是幹革命。

譯製導演在選擇演員時也是按照傳統的思維去安排的,魯非低音好、聲音厚、在銀幕上扮演的都是正面人物,又有譯製片工作經驗,就讓他來配主角瓦爾特;而葛存壯在銀幕上塑造的大多是反面形象,就讓他來配特務“假瓦爾特”;譯製導演之一的馬爾路配游擊隊員鐘錶匠謝德;年青女演員俞平配謝德的女兒;唯一感到意外的是讓“22大影星”之一的於藍配女叛徒肖特兒,顯示了導演對此片的重視程度。於藍為了配好女叛徒,首先吃透角色心理變化,掌握了叛徒的內心是空虛無力的,就此為她設計了低沉、沙啞的聲音。


在暴風雨中誕生——記北影首部譯製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當時還是膠片電影,工作流程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首先要把一本膠片分成若干小卷,一個小卷一場戲;接著演員要集體肯詞、排戲,排練好這場戲後才能進棚實錄;實錄時這場戲的演員都在話筒前,一人說完臺詞趕緊閃開,讓接話的演員說,所以,話筒前是人頭攢動、閃展騰挪、一氣呵成;錄製過程中不能有一句差錯和瑕疵,出了錯得大家陪著一起從頭再來;相比之下,現在的臺詞錄音都是分軌進行,演員都無需照面,錯了也可以倒回去補,語句長了還可以打點兒(停頓)再繼續,真是天壤之別啊。


在暴風雨中誕生——記北影首部譯製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影片翻譯期間,外交部、北影《海港》《海霞》《偵察兵》劇組成為了首批嚐鮮者,每次都是翻譯潘耀華現場帶感情同步口譯完成的。譯製完成審片時,電影導演成蔭還提意見說:“影片中戰爭、打鬥的聲音太大”。譯製導演凌子風笑答:“你跟南斯拉夫提意見去吧”!通過審查後,因為屬資料片,一直是在內部·1小範圍放映,直到1977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訪華時才全國正式上映。一經公映後立刻在國內掀起觀影高潮,連小孩打架都要耍一番“瓦爾特拳”,片中的臺詞至今仍為廣大觀眾所津津樂道,中國各大樂團的舉辦的“試聽音樂會”上,《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主題音樂一直是必演的保留節目。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成功譯製後,北影接連又譯製了越南故事片《小火車站》《山村女教師》;又一部南斯拉夫經典片《橋》;羅馬尼亞影片《爆炸》《我過去的朋友》等,為日後新中國譯製電影事業中增添了新的血液,特別是為1994年引進分賬大片後所誕生的“京譯”招牌紮實了根基。

此片在譯製時響應“幹革命不為名利”的號召,全體譯製工作者沒有上字幕,經訪問主創者和筆者辨聽列出譯製職員表如下:

翻譯:潘耀華 安天青 周如雁

譯製導演:凌子風 馬爾路

錄音:鄭春雨


配音演員:


瓦爾特——魯非

吉斯——雷鳴

謝德——馬爾路

蘇里——侯冠群

康德爾(假瓦爾特)——葛存壯

比紹夫——田寶富

肖特兒——於藍

馮·迪特里施——胡曉光

馬力什、謝德的徒弟——李連生(兼)

火車站長——王炳彧

醫生——畢鑑昌

阿克瓦利斯、哈根中校、斯特里——關長珠 (兼)

阿茲拉——俞平

埃德勒——傅傑

德軍將軍、沃爾納特少校——史寬 (兼)

假聯絡員——勞力

巴克、德軍官休博特——程學欽

布爾吉——侯冠群

布蘭克——韓廷琦

車站值班員奧布倫——車適

欽德勒——凌子風

其他配音演員:朱玉榮 王大慶等

北京電影製片廠1973年譯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