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 題/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 文/竹子,學生
  • 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摘要:

冷戰時期,北冰洋海域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大西洋一側,蘇聯佔據巴倫支海為堡壘海域,北約聯合起來組織艦隊防禦,蘇聯奪得上風。在太平洋一側,美蘇在白令海上爭地盤,白令海的石油令人垂涎,因為蘇聯的解體,美國撿了便宜。在北冰洋周圍這片戰場上,各有勝負。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美蘇冷戰)

美蘇冷戰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奠定了當今的世界格局。冷戰之“冷”,就在於不硬碰硬,而通過局部打架、軍備競賽等手段來競爭。

冷戰雙方,一方以美國和北約組織為主,北約實際上就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的聯盟,大家唯美國馬首是瞻。

另一方以蘇聯和華約組織為主,華約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老大哥。

兩邊較勁,爭世界老大的寶座,北冰洋附近海域是雙方都垂涎的肥肉,那究竟鹿死誰手呢?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誰輸誰贏靠得可不僅僅是軍事實力,且聽我細細道來。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美蘇冷戰-山姆大叔PK紅色俄熊)

重中之重:歐洲北翼

北冰洋周圍海域範圍很廣,在不同的海域上演著不同的劇情。

第一個小劇場:歐洲北翼

歐洲北翼這一範圍靠近北極,陸地主要包括挪威、芬蘭、瑞典和科拉半島,海洋包括挪威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北海和白海。

這片天寒地凍的地方,為什麼重要?這得分蘇聯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方面來講講。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歐洲北翼地圖)

蘇聯進入大西洋的途徑非常有限,它的北部海岸,一年中大半年處於冰封狀態,走不了。

蘇聯要進入大西洋必須從格陵蘭島、冰島和英國中間過,這兩個國家都屬於北約組織,而蘇聯是敵對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們肯定不會讓敵人過路。所以對蘇聯來說,如果能佔領歐洲北翼這塊地方,意味著進出大西洋從此就暢通無阻了。

此外,蘇聯佔據歐洲北翼可以阻止對手的航母艦隊進入挪威海,保衛自己的軍事重地。

以往美國人總在北邊搞小動作,比如美軍上將詹姆斯·萊昂斯任第二艦隊司令時,就經常派航母去模擬突襲蘇聯的北部港口,不真開火,在蘇聯地盤上晃悠一圈就回去。

有了歐洲北翼,蘇聯就能把這些招人煩的傢伙擋在外面,說不定還能反過來攔截北約的補給艦隊,撈上一筆。

最重要的是,在大西洋這一側,洲際導彈的最短路線就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經過冰島、格陵蘭島、加拿大然後到達美國,打通這條路線,能夠把導彈的效果最大化。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蘇聯領土示意圖)

對美方來說,從冷戰一開始,歐洲北翼就是囊中之物,轟炸機從這兒走,航母艦隊也從這兒過。

到了1960年代初,遠程戰略導彈成了主要武器,美國人就對遙遠的歐洲北翼沒那麼重視了。

美國向來非常重視陸軍,不斷修改陸戰戰略,海上戰略就不怎麼費心思,原來的戰略將就用著。

1961年,肯尼迪總統制定了一個新戰略:靈活反應戰略,大意就是我們要多多地搞核武器,打架手段要多樣化。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肯尼迪)

領導發話了,下屬中間當然要大力推廣,陸海空三軍都需要加強。結果這事兒搞黃了,北約光在應聲卻沒幹實事,而是內部花了好幾年時間打嘴仗。

1967年,北約吵了這麼多年實在受不了了,歐洲盟軍司令部的科爾伯特上將站出來大聲疾呼:我們要重視海上戰略,看看人家蘇聯,核潛艇都發展成什麼樣了。

1967年的確是蘇聯海軍實力飛躍的一年,開始服役的有:

667型揚基級(俄稱寬突鱈)蘇聯第二代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攜帶導彈數量多,射程遠,巡航能力強,“揚基”為北約的代號,取自於Yankee class的讀音,在英文俚語中也指“美國佬”,因為其外形與美國潛艇喬治·華盛頓級很相像。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揚基級核潛艇)

670型查理級(俄稱鰩魚)巡航導彈核潛艇,具有水下發射導彈能力,隱蔽性好,同時也減少了發射時的暴露概率,是112中央設計局設計,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製造的蘇聯海軍第二代核潛艇。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查理級核潛艇)

671型維克托級(俄稱梅花鱸)核動力攻擊型潛艇,能夠執行反艦,反潛任務,還能打擊陸上目標,是蘇聯1967年服役的第二代核潛艇。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維克托級核潛艇)

對於當時北約來說,這完全是一支現代化艦隊啊,北約終於清醒了。

於是歐洲北翼就重新入了北約的眼,它是阻擋蘇聯的屏障,是美方反攻(包括反潛),偵查和預警的有利位置。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北約)

巴倫支海,蘇聯略勝一籌

那麼雙方在這關鍵的舞臺上都有什麼表現呢?蘇聯瞧上了巴倫支海,巴倫支海沿岸國家只有兩個:挪威和蘇聯,面對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挪威就是個小弟,儘管挪威想平分巴倫支海域,但蘇聯壓根不愛搭理這個小蝦米,好幾輪的談判都沒有結果。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巴倫支海地圖)

那挪威的靠山北約呢?前文提到,在1967年之前,北約也沒把這位置放在眼裡,再加上六十年代北海發現了石油,英國和荷蘭興致勃勃開始賺錢,挪威當然不甘落後,畢竟它也挨著北海。

挪威的注意力放在能源上,爭奪巴倫支海的事就放下了。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北方艦隊基地地圖)

趁著歐洲人不上心,蘇聯卯足了勁發展,沙俄時期有個小艦隊,名叫北冰洋艦隊。

到冷戰這會兒,已經脫胎換骨,成了蘇聯最大的海軍艦隊:紅旗北方艦隊(紅海軍北方艦隊),它的總部所在地科拉半島,是全世界最大的軍事基地之一。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科拉半島-紅色區域)

這一切都取決於戈爾什科夫元帥,為了蘇聯海軍嘔心瀝血三十多年,北冰洋艦隊從默默無聞到變大變強後仍牢記初心,為北冰洋而生,北冰洋似乎天經地義就該是它的地盤。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蘇聯軍事家,蘇聯海軍元帥,蘇聯英雄)

果然,蘇聯把巴倫支海變成了北方艦隊的堡壘海域,堡壘海域是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這片海域成了蘇聯海軍的後院,為核潛艇提供了基地,它們可以安全地待在堡壘海域,發射導彈遠程打擊美國。

蘇聯投入了75%的攻擊型潛艇和數百架直升機來保衛堡壘海域,足見其重要性。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蘇聯堡壘海域範圍)

爭是爭不過,那就做好防禦,畢竟蘇聯這麼多兵力在那兒,給人壓力挺大的。

北約組織在1967年末開會,決定成立大西洋海軍常備艦隊,在1968年1月,來自荷蘭、挪威、英國、美國的驅逐艦就集結在了英國總部,這時候北約倒是辦事效率高了。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大西洋海軍常備艦隊徽章)

這支艦隊不大,優勢在於參與的國家多,眾人拾柴火焰高,六個月後,除了最初的四個國家,加拿大、德國和葡萄牙也加入進來。

同時,北約的國防規劃工作組也沒閒著,制定了外部強化戰略,即改進基礎設施,讓部隊向現代化邁進。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大西洋海軍常備艦隊參與國)

太平洋上,美國撿了個大便宜

在大西洋那邊,蘇聯算是佔據了主動權,美方只有被動防禦的份。

在太平洋上,形勢就顛倒了過來,美軍佔據了上風。

來看看第二個小劇場:白令海

白令海正好在美國和蘇聯的交匯處,白令海峽是蘇聯潛艇進入太平洋的通道,也是到加拿大和美國的最短路線。冰封期的冰層還為核潛艇提供了天然的藏身之處,在冷戰初期,這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白令海地圖)

從1960年開始,由於技術進步,潛艇導彈的射程增加,潛艇不需要接近目標,甚至可以待在本國港口發射導彈,白令海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就此減弱,但並不意味著這片海域就不用爭了。

第一,白令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阿拉斯加很多百姓都靠捕魚為生,白令海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存。

第二,白令海富含烴類化合物,比如石油,這意味著誰能多佔一點海域,誰就能多發一筆財,軍事行動都需要雄厚的財力支持,石油帶來的收入不容小覷。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白令海峽示意圖)

早在1867年沙俄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時,雙方就劃分了白令海,兩點之間連線,西邊的海域歸俄國,東邊的海域歸美國。

這就產生個問題了,地球是球體,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線,按經度劃分和按緯度劃分,產生的兩條曲線有小小的差異,這差異在地圖上雖小,但實際上是1.5萬平方海里的海域。

在美蘇都成了超級大國後,雙方就要開始就這1.5萬平方海里的海域吵架了。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兩條分界線差異)

從1981年開始,美蘇進行了六輪談判,幾乎年年吵架,一直吵到1986年。吵架既然吵不出個結果,那就給對手點顏色看看,1987年,美軍頻頻在白令海上挑釁,恐怕與這一爭端不無關係。

1987年1月,美軍對白令海上的阿留申群島發起攻擊,出動的兵力不少,包括才服役沒幾年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三號艦)

而且白令海冬季結冰,多暴風雪,航行很困難,這是二戰以來第一次,在冬季把航母艦隊派到白令海。

萊昂斯上將堅決地表示:“我們決不允許蘇聯在這一重要地區自由行動。”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堪察加半島-紅色區域)

四月,美軍核動力巡洋艦“阿肯色”號到達白令海邊緣的勘察加半島,11月,企業號航空母艦出兵阿拉斯加灣。

美國海軍的飛行員也沒閒著,F-14戰鬥機攔截蘇聯的海上巡邏機,A-6E攻擊機直接欺負到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基地,一直飛到100英里遠的地方才返回。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堪察加半島位置)

在1990年的美蘇談判中,提出了一項協議,內容是把這1.5萬平方海里,絕大部分判給美國。

美國迅速批准了這項協議,而可憐的蘇聯還沒來得及批准或拒絕,就於1991年解體了,美國算是撿了個大便宜。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美蘇海上爭霸紀實

(1991年蘇聯解體)

美蘇冷戰中,有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這樣真刀真槍的熱戰,在北冰洋周圍海域,儘管沒有真的動手,力量角逐也絲毫不遜於熱戰,雙方都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但決定地盤歸屬的,除了硬實力,時機也很關鍵,畢竟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穩贏”。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