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我,社稷種樹的規矩。宰我回答說:“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慄木,目的是使百姓戰戰慄慄。”孔子聽到這些話,批評宰我說:“已經過去的事不用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諫了,已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古代立國必有社稷宗廟,外圍要種樹,是政權的象徵。宰我的回答有些信口開河,慄樹讓人戰慄的話,松樹、柏樹呢?社稷之樹一般找高大莊嚴且活的時間長的,另外跟地域性有關係,看地域適合什麼樣的樹生長。夏商周三朝的社稷之樹,很大程度是這原因。所以孔子聽說後批評說:事情過去不必再提,既成事實多說無益,以往的過錯不要再追究。

這裡提到既往不咎,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一是不糾纏於過去的錯誤和失敗,是對自己以及對別人的一種大度;另一方面錯誤和失敗還是需要總結的,通過不斷的反省完善自我,否則只能是熊瞎子掰棒子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