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定的目標總是完不成,原因是什麼呢?

吹泡泡的小魚


看到這個問答覺得很感興趣。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就是為什麼你定的目標總是完不成?

請暗自回憶一下,你今年年初寫在筆記本上或者發在朋友圈裡的那些計劃跟目標,現在完成了多少?一半?1/3?

我相信還有不少朋友,根本沒按計劃去完成,甚至有不少人,都已經放棄了,是不是很現實啊?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像網上段子裡說的那樣,我們總是在2017年完成本該在2016年完成的2015年定下的2014年的目標。

為什麼總是完不成自己的計劃,今天我就一起來剖析一下。

先來舉個案例,劉x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HR經理,今年30歲,在這個年紀,他非常希望自己下一步的職場發展有一個很好的方向。

於是在年初的時候,他看到朋友們都在為自己的新年制定宏偉的計劃時,他也給自己列了幾項計劃,這裡邊,包括他的健身計劃,看書的計劃,學習的計劃和工作的計劃,可是當時間到了那年9月的時候,他突然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個主題,就是今年的計劃你完成了嗎?

他回過頭來看自己定的目標時才發現,原來這些目標好像一個都沒有完成,這種情況,讓劉x開始感到焦慮,年初定的這麼多宏偉的目標和當時躊躇滿志的情況,還彷彿在眼前。可現在時間已經過去這麼久了,能夠完成的目標一樣都沒有完成。

面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去解決呢?我想請各位也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當初訂立的目標、計劃,好像就從來沒有完成過,仔細回憶一下,好像從小的時候開始,每年就有給自己列目標和計劃這樣的習慣,但是真正完成的次數有多少?

好像很少,甚至是從來都沒有,很沮喪吧?

那好,接下來我就來談一談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第1點,你的目標設定,一定不要超過三個,最好呢只有一個。

其實仔細回憶一下,你就會發現,過去的那些年裡,每年你能回憶起來自己做過的事情,也就那麼一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這也就證明了,每一年能夠完成的重要的事大概也就是一兩件,所以千萬不要給自己設定太多的目標,在設定目標這個階段,最忌諱的就是你想一下解決所有的問題。你要知道,造成你現在某些現狀的,可能是你過去十年不斷積累的結果,所以你很難在短期內去完成一個,有你10年的習慣造成的結果,我們必須給自己一個空間,結合時間,讓自己,能夠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第2點,現在這個時代,發展的實在是太快了,你會發現,現在這個節奏非常快,年度計劃很可能在年終的時候,整個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所以我建議大家小步快跑,給自己制定季度的目標,月度的目標,通過完成短期目標來及時給自己一種反饋,能夠讓自己及時的改進,在完成目標的過程當中,反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點。

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你就很難有繼續堅持下去的決心,所以第2個觀點,就是不要給自己設定年度目標,而是通過小步快跑的迭代,讓你時刻能看到自己你的一些變化和改變。

最後第3個觀點,可能跟我們以往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會有點不同,那就是建議各位去嘗試建立微習慣,什麼叫微習慣?

就是不要把自己的目標設定的那麼宏大,把它從一個非常小的容易堅持的點去開始,比如說,你要是想每天做50個俯臥撐,而微習慣呢,就是每天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做一個俯臥撐,如果你說我每天要看半本書,現在呢,每天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一頁書,如果你說每天要跑步5公里,那現在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每天跑步50米,聽起來像玩笑。

那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種叫微習慣的東西呢?其實就大多數各位來說,你需要的,還不僅僅是把任務完成,或者說大多數人還沒有到需要把任務完成這個階段,你目前最需要的是找到一種堅持下來的成就感,這是對你來說最重要,是我對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我希望你把你的目標拆小一點,而且你會發現,你在完成的過程當中,你不會只完成那麼一點點的。

比如說做一個俯臥撐,你會發現這很簡單嘛。那麼多做幾個吧,然後坐著坐著,自己會越做越多,這樣對你是非常有好處的,微習慣的建議給到大家。

其實,一個習慣的建立,對我們來說就是改變一箇舊的習慣暗示,就是讓自己在某一個時間點或者某一個場景下,只做一件事情,當我們看到這個場景,我們就會想起這件事情。

那比如對我來說,我每天就是跑步都在一個地方,相對來說一個比較固定的地方,或者,就穿一雙跑鞋,那我看到它的時候,就會想起我的跑步計劃。

第二就是慣常行為,儘量在熟悉的環境當中,同樣的套路中,完成這件事情。

最後一個那就是獎勵自己,比如說你今天跑完步了,可以給自己發個朋友圈嗎?得到別人的反饋和點贊,或者你自己設定一個,你堅持了一週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用這種方式來保證自己能夠堅持下。


憶往昔歲月匆匆


退休前,在工作中還沒有制定的計劃最終沒能完成的情況,所以一直被大家認為是個“好同志”。

生活中確有過這方面的問題。例如計劃某個時間段要添置什麼物件、某個時間段要把家裡的某件事辦完,但最終有過沒能按計劃完成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一般都是制定計劃時,考慮不周密,或是在時間、資金、活動等方面出現了預想不到的問題。但最終,想辦的事還是都辦妥了!

因為自己向來不好高騖遠,要辦的事,都是“高高手能夠著”的事,從來不辦“登著凳子也夠不著”的事;計劃要辦的事,寧可為難自己,不去難為他人。





曉軍趙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設定了目標,想完成非常難,像減肥、學習外語、練習寫作等等等等,經常是激情沒幾天就恢復原形。很多朋友這時候就會感到自責,檢討自己沒有毅力。那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地達成一個目標,改變一個習慣呢?美國有本書叫《最小阻力之路》,就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弗裡茨,專門研究人的自我改變和自我超越。他曾經開發了一門課程,叫創造技能。參加過課程的人包括著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學者,還有很多大企業的高階主管,比如管理大師彼得-聖吉等等。

對於我們為什麼總是設定了目標達不成這個問題,羅伯特-弗裡茨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說是由於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對。下面我來給您講講其中的門道。

首先來看一下我們平常用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種“改變問題”模式,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然後解決問題。舉個例子,減肥,這個過程就是:我發現自己身材不夠好,那麼原因可能是我吃的比較多,運動的少。所以,要解決身材問題,我需要少吃,多動。聽起來,這很有道理嘛。但是這本書就說了,這種思路幾乎肯定會失敗。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這種思考方式的本質是,靠內心的願望來改變行為。但事實上,這種願望和現實都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拉力。這就好比你站在兩道牆之間,身上綁著兩條相反方向的皮筋,同時對你起作用,當你向著減肥的目標努力的時候,拼命運動、餓肚子,這時後面的皮筋就越拉越長,對你產生的拉力也越來越大。結果有一天你就被拉回去了。然後舒服幾天,你又會想,不行,我得保持身材啊!於是又開始往前用力。

這樣的結果是啥?一方面,是行為上不斷反覆;同時另一方面,你心裡也不斷自責,內心壓力越來越大。這種內心疲憊就會誘發一種“操控衝突”的策略,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這種內心的疲憊感,我乾脆放棄行動,降低標準,給自己個理由。比如說幹嘛搞得自己那麼累啊,快樂就好。那直到有一天突然又感到壓力了,比如說感覺自己體重又要增加了,心想壞了,這時才會又折騰幾天。這就造成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主觀上不再願意去行動,而行動都是迫於壓力,那最終的結果就是行動力越來越小,你最開始自我改變的雄心大志,就慢慢熄火了。所以說,“改變問題”的模式實現不了自我改變;或者進一步說,這種思考方式正是每次改變失敗的深層原因。

那怎麼改變?這本書的建議是,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向“創造模式”。書裡給了一個改變自我的新模式,就是通過分析願景和現狀之間的差異來開啟行動。

首先要認真思考你的願景。也就是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可以達到。所以說,像“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模糊目標肯定不算。作者的建議是,先給自己定一個看得見,較短時間就能夠達到的目標。比如你現在一個月掙1萬塊,那麼你可以嘗試達到一個月多掙3000。這個清晰的目標會拉動著你向前走。

同時,也要認真分析自己的現狀,不能說空有夢想,不顧現實。比如說你的現實是剛剛勉強能寫1000字的文章,每週才能擠出一篇。你卻定下來一個月要寫一本書的目標,這肯定是辦不到的。所以說,只有對你的願景和現狀都進行認真的分析,才能幫助你產生真正的行動,進入真正的創造模式,當你進入創造模式之後,一切就會進入一種良性循環了。

那真正的創造模式具體是怎樣的呢?怎麼達到呢?它有三個階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萌芽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選擇。注意這個選擇要依據創造的原則,而不是迴避的原則,打個比喻就像踢足球,你一定要選擇進攻而不是防守,也就是說,一定要把成功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目標,而不是為了避免失敗,這樣的目標選擇,才能叫“創造”模式。

接下來,就是不斷圍繞這個重大選擇進行一系列的小選擇,也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標。比如你既然想好要當一名作家,那你今天下班回家以後是看球賽,還是讀讀書寫點東西,你就得在心裡做一下選擇。這樣通過每一次的小小選擇,來強化和堅定我們內心的大選擇。

這樣慢慢堅持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願景並不像最初看起來那麼難,你開始廣泛地學習,大量地同化知識,變得越來越有信心,這時候就進入了同化期。最後,到了一定階段,你會到達完成期。比如說你寫出了自己第一部作品。但是完成期有一點一定要注意,那就是避免臨門一腳前的退縮,比如說會覺得自己寫的簡直是垃圾,但同時又捨不得放手這個作品。這時候,你應該建立的心態是什麼呢?就是坦然接受,告訴自己,一切已經結束,我們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不用管質量好壞。如果還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就定一個新的目標,再來一個新的循環。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在一個一個循環裡進步特別大。

你看,我們最常用的方法之所以總是沒有效果,就是因為它並不符合我們的心理特徵。下次想做改變的時候,不妨試試這本書裡提到的方法,別想完成的好不好,就把完成一個個循環當做使命,這樣,不知不覺地就可以進步了。本文源自:《最小阻力之路》


人人堯舜


▌01

距離2017年結束已經不到3個月了。

年初的小目標完成了多少,實現了多少?

我想,大部分人或許都沒有實現

年初,大家總是興致勃勃的為自己定目標,例如,學習PPT,健身減肥、學好英語、讀50本書等、存10萬元等等。

剛開始那幾天,我們很有幹勁,覺得自己一定可以,但是過了一段時間,自己的動力有些不足,開始慢慢懈怠,到最後忘掉還有目標這回事。

為什麼我們喜歡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然後在執行的時候,往往事與願違,被困難打敗,導致目標無法實現。

▌02

人之所以喜歡定目標,是因為我們知道定目標對我們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發現大部分人都喜歡定目標,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的目標是清晰而且堅定的。這些定清晰目標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定目標的過程還是一個愉悅自己的過程,我們在定目標的時候,首先肯定了自己,我們是追求上進的,否則也不會定這麼多目標。

在定目標時,我們心裡想的都是目標實現後的畫面,是實現目標能夠給我們帶我的好處。比如減肥成功後,就可以成為大美女,成為眾多男士追求的對象。比如學習好PPT,就可以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

▌03

那為什麼,我們定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呢?

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執行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的興趣和動力在慢慢消減,惰性在慢慢滋生,最後惰性戰勝動力,任務宣告失敗。

年年都在定目標,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定的目標是有問題的。

這裡我需要引進一個方法,叫SMART原則,這是目標管理的一個法則,由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提出。

所謂的SMART原則,指的是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實現的)、Relevant(相關性)、Time-based(截止日期)。

打個比方

小明在年初的時候,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好好學習。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目標

首先,這個目標不夠具體,「好好學習」,怎麼做才算好好學習呢。

其次這個目標也是不能衡量的,怎麼樣才算完成「好好學習」的目標呢。

由於不好衡量,所以可實現性也很難確定。

然後也沒有列出相關性,比如學習能夠為工作和生活帶來哪些幫助。

由於沒有截止時間,導致目標沒有緊迫感。

這個目標,如果我們給他換一下,或許就好了很多。


尚能飯否


你定的目標總是完不成的話,就是定了太高了,應該減下來,一般目標定高了,產量完成不了,反而應響正常的產量減少,本來就可以完成二百件,你把他定了二百五十件,反而這五十件完成不了,前面的二百件也做不到了,因為每天都在這樣做,做得疲倦了連二百件都做不到了!有的事標準定高了,反而做得勞迷傷財!即然完不成,馬上取掉,這樣對工作還有積極性,否則沒有積極性了,真的會應響工作!量有極限度的超過極限值,就會出對工作的厭倦!


用戶50873537831樂平


因為目標偏離了實際情況,變成了夢想。一般的目標打個比方,就是樹上的蘋果,你一抬手就能拿到的,就屬於輕鬆完成的目標;你要踮起腳來才能拿到的,可以平時努力完成;要是跳起來才能拿到的,就說明很吃力,只能短期衝刺;要是跳起來都拿不到,恩,還是找一把梯子吧。所以有了目標,最需要做的是可行性分析和風險分析,看看目標是否有可能完成。同時對目標進行拆解,先完成一個小目標,然後一步一步來。而這個目標只是一個預計,不可控的風險很多。國家那麼多專家,也只能做五年規劃,何況我們自己呢。至於減肥目標,一般還是沒有專業的指導和督促,只看到了瘦下來的好處,沒注意瘦的過程中到底要吃多少苦,要走多少彎路。


超級的夢小超


心裡學可以解釋。。。。。。量化目標基本都能實現,比如六月我自己要去大理旅行,就比我要去雲南旅行容易實現。“六月”“我自己““大理”就是量化。“雲南”就不屬於量化,“我”就有自己去還是結伴去的變量。所以,目標一定要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不具體化的目標在潛意識裡屬於“迷茫”。很多人賺不到錢,就是因為“我要賺很多錢”“我要賺1000萬”。。。。。。


飲馬塵煙



笑對人生173223226


1.目標是理想,定了目標一定要堅持去做。



淡顏芳華



不要操之過急,一個目標的完成是要靠多方配合的,有時候需要靜音培養,哪裡有那麼多人和事和自己一個節奏的?!所以要耐心。不過一定要有時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