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甫建,李筠要發兵靖難,宋太祖親征潞州獲得完勝



大宋甫建,李筠要發兵靖難,宋太祖親征潞州獲得完勝

宋太祖趙匡胤

先禮後兵 技高一籌

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黃袍加身登上帝位。宋朝政權是從後周手中接管的,其首要任務便是穩定局勢,降服後周遺臣的反對者,隨後再平定周邊的割據政權。

宋朝甫建才兩個月,昭義節度使李筠便舉兵反叛。李筠管轄沁、潞、澤三州,其北部是劉鈞的北漢政權。北漢、契丹均與宋朝為敵,加上淮南節度使李重進遙相呼應,李筠開始是氣勢洶洶。

宋太祖對李筠極盡拉攏之事,先封李筠為中書令,又派使者去窺探李筠對自己稱帝的態度。李筠缺乏一個軍事首領的城府,他即欲拒命,還拿出周祖畫像置於廳壁,涕泣不已。李筠公然反對趙匡胤稱帝,並宣稱意欲反叛。他又派兒子李守節去汴京探聽動靜,使宋太祖對李筠的活動了如指掌。宋太祖先示於禮,技高一籌;李筠卻希望兒子被宋太祖殺害,給自己起兵授予口實。宋太祖自然未殺李守節,而是遣李守節回去告知父親朝廷的態度:“盍歸語而父,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意思是國家處於危難時期,讓其父以大局為重效忠朝廷。李筠當然不聽勸告,並於四月初發出戰爭通報,宣稱要率領三萬大軍直搗汴京。宋太祖權衡利弊後,只得與李筠兵戎相見。

高屋建瓴 搶佔地利

中國有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成語,意思是說若找不準問題的癥結,就很可能滿盤全輸。宋太祖在商量進兵之策時,聽部將談到天井關的重要性,便首先瞄準了澤州南大門天井關。天井關距澤州四十五里,為太行山之絕頂,其南即羊腸坂道,地勢至為險要。太行山造就了天井關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汴京進入澤州最便捷的通道。佔領天井關退可以自守,進可以居高臨下攻擊敵人,天井關自然是天然的軍事要塞。

李筠聲稱親自統兵三萬打汴京,謀士閭丘仲勸誡說:“要先佔據懷州、孟州,固守虎牢關,以洛陽為中心,以此來和趙匡胤分庭抗禮。”閭丘仲著眼於穩紮聞打,先防守,再謀攻。這樣雖然不能重創宋軍,卻能給汴京造成大的威脅,使宋太祖產生顧忌心理。李筠拒絕了閭丘仲的建議,他的想法是先率兵攻下澤州,將澤州握在手中後,再率大軍殺出太行山,拿下永豐、回洛、河陽幾個糧倉,待切斷宋軍的後勤補給線,他就有信心擊潰宋軍。經驗告訴人們,好的計劃必須有可能實現的條件,若沒有可能實現的條件,那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大宋甫建,李筠要發兵靖難,宋太祖親征潞州獲得完勝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李筠表面上信誓旦旦,氣勢洶洶,實際上外交斡旋乏術,戰場智術淺短。宋太祖此時對戰役已進行周密部署,且整個部署環環緊扣,已無任何破綻可擊。李筠更不曾想到,自己連衝下太行山的機會都沒有了。

宋太祖的部署可稱高屋建瓴,他先派石守信、高懷德火速佔領天井關。並對石守信他們說:“千萬不能讓李筠下太行山,要派兵扼守險要,這是破敵所必須的。又嚴令邢州兩地駐軍嚴防死守,防止北漢軍隊從西北偷襲汴京。”宋太祖還要求:“要提前做好後勤供給工作,各路要分兵把口,嚴防李筠派兵下山偷襲。”宋太祖佈置完事宜之後,留下部將守汴京,自己率大軍親征李筠。宋太祖途徑滎陽、天井關進入山西境內。宋軍在向北進軍時,史籍記載是“沿河流上溯行軍”。這裡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大軍行動能補充水源,二是丹河水大當時可以行船。

偏師斷後 窮途末路

石守信、高懷德率軍佔領天井關後,又分兵偷襲高平城。宋太祖命慕容延釗從相州(安陽)率軍入高平,與石守信、高懷德會師。四月中旬李筠攻佔澤州後,石守信、高懷德部隊已經佔領天井關,擋住了李筠南下的通道。隨後,石守信、高懷德一部從倉空嶺小道進入高平,與慕容延釗軍勝利會師。此時宋軍趁李筠不備,從山間小道繞到澤州北翼,與李筠軍隊遭遇。毫無防備的李筠軍被斬殺三千多人。宋軍偷襲高平成功並一舉佔領高平城。

李筠因與北漢意見不合,便自領三萬軍隊向南開進,讓其子李守節守潞州老巢。此時李筠兩面被阻擊,南面是宋太祖天井關駐軍,北面是石守信、慕容延釗的高平駐軍,李筠進退不得,兒子李守節也無法支援。他只得哀求北漢劉鈞派兵支援。

劉鈞與李筠有交情嗎?哄鬼!在李筠為後周鎮守潞州期間,先後打過九仗,雙方積怨很深。正是在趙匡胤稱帝后,將兩人逼到同一條戰線上。劉鈞率兵3萬駐紮於太平驛,一直按兵不動,就是在觀望形勢,做著有利就圖,無利走人的打算。現在李筠求劉鈞救援,劉鈞難道是傻瓜嗎?

大宋甫建,李筠要發兵靖難,宋太祖親征潞州獲得完勝

《趙匡胤下河東》劇照

宋太祖聞聽消息後,下令全軍出擊。宋軍在澤州城南大敗敵軍,李筠的三萬大軍盡數逃入澤州城內。李筠敗退入城後,仍幻想著北漢軍前來救援。可北漢軍隊壓根就沒有出手,眼見李筠一敗再敗,絲毫沒有援救之意。李筠心裡明白了,他們是在坐山觀虎鬥,從來沒有真心想和你聯合作戰。

宋太祖圍城半月有餘,仍舊沒有攻破城池。便下令組建敢死隊,士兵們冒著流矢勇敢地的登上城牆,澤州城終於被順利攻克,李筠在城中自焚而死。

李筠去世後,整個晉東南地區盡數投降,連李筠的兒子李守節也帶著潞、沁守將和印璽歸順了宋朝。

七月初,宋太祖率大軍凱旋迴到汴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