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探尋抗戰舊址

抗日時期統一戰線的特殊基地——克難坡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克難坡,位於吉縣西北30公里處,黃河中游晉陝峽谷壺口瀑布東岸垣頭,距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10多公里,西瀕黃河,北通古賢溝,南達麻庫掌,東連南村垣,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是一個三面臨溝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蘆狀獨立山樑,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會等首腦機關駐於此地,也是第二戰區的軍事指揮重鎮和山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記者團”於採訪延安前,曾來此地參觀採訪;抗戰八年中,這裡曾被稱為“小太原”。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改“南村坡”為“克難坡”

9月1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紀念日前夕,記者驅車前往吉縣,探訪抗日時期統一戰線的特殊基地——克難坡。

沿著聞名於世的黃河壺口瀑布向上遊行進5公里,再向山裡走,沿崎嶇的山路4公里,記者抵達“克難城”。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裡是閻錫山修建的一座易守難攻的土城堡,在國共合作進行抗戰的時期,這裡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的司令部,總司令是閻錫山,副總司令是朱德。這裡屯兵最多時兩萬人,閻錫山在這裡辦公了七年。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確定戰略方針,調整部署,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晉綏戰事。2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宣佈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下管轄3個師,不久列入第二戰鬥序列,朱德與衛立煌、胡宗南共同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至此,閻錫山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身份,統轄9個軍、4個師(含八路軍3個師)、4個旅的兵力,初步完成了戰前軍事部署。之後,閻錫山指揮所部同日軍展開積極戰鬥,第二戰區一度被譽為“模範戰區”。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1938年2月臨汾失陷,閻錫山率領他的二戰區長官部西渡黃河進入陝西,司令部設在了陝西宜川的秋林鎮。因秋林在春秋時屬秦國,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曾在這裡避難,後來成為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而閻西渡黃河也是避難,選擇這裡是想借古人的陰神保佑他。在宜川秋林鎮居住期間,他覺得自己是山西人,離開山西在輿論上對自己不利;加之部下一大批愛國官兵也吵著要返回山西,便決定派人到河東給自己選行營。閻錫山決定把行營搬到了吉縣的文城垣。幾經參謀們籌劃選擇,最後決定將行營中心點建在古渡口馬糞灘北邊一個名叫“南村坡”的地方。閻錫山一聽“南村”與“難存”諧音,便煞有介事地說:“我要生存,只有生存才能發展,再‘難存’的地方,只要大家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決心‘困難’也就‘存在’不住了。從今天起,我的行營就改名‘克難坡’吧!”這樣,南村坡便改名克難坡了。

1940年5月20日,閻錫山正式進駐克難城。這裡原本只住有6戶人家,經過兩年多的修建,閻錫山竟將這個彈丸之地建成為一座窯洞疊立,頗具規模,可容納兩萬餘人的山巔小城,一時成為二戰區的軍事重鎮。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易守難攻的軍事重鎮

克難城是由西向東並列和從北到南傾斜的五條溝粱組成,閻錫山為了實現他提出的“新能存在,舊必滅亡”理論,把克難城的五條溝粱分別命名為西新溝、一新溝、二新溝、三新溝、四新溝、五新溝。整個城堡結構和佈局是以內外兩道城垣構成,一二新溝是城的核心;三、四、五新溝和西新溝為外城。城周圍設有六道關卡,有廟兒嶺問事處、馬糞灘問事處、麻庫掌問事處,還有東、西門問事處等。每個問事處除設有警衛部隊外,還有一個值班室,進入城堡須經值班室請示得到認可後才能進入。除這六道關卡外,周圍深淵峭壁均在各個制高點的碉堡控制之下,想要通行是不可能的。

一新溝在克難城的中間,溝口建有實幹堂,也就是會議室。還有洪爐臺、忠烈祠、招待所、克難小學、克難室、檢討室、進步室、批評室、真理室、望河亭等,閻公館也設在這裡,窯洞坐西向東,一共7孔,閻錫山的兩個公子及孫女、二太太徐蘭森、五堂妹閻慧卿與丈夫梁延武都住在這裡。說是公館,其實不過像農村人家的院子,表面看就是幾座土窯洞。不同的是,公館裡有一極為機密的密道,猶如迷魂陣,虛實交錯,神秘莫測,機關頗多,直通黃河岸邊,以危難時刻逃生之用。目前探知秘道6條,最遠可通到5公里之外。看來閻錫山還是他在老家的習慣——牆上的字多、地下的洞多!老百姓戲稱,閻老西光打洞不打仗。閻長官也笑應道,打洞是為了打仗,打仗就必須打洞。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如今走進忠烈祠,依舊觸動心靈,兩旁石柱上“千秋廟貌光華胄,九曲濤聲壯國魂。百戰鼙鼓思壯士,三河袍澤仰英靈”道出每個活著的人對逝去先烈的敬仰和牽掛之情。大廳中央,供放著抗日忠烈郝夢齡上將、唐淮源上將、姜玉貞中將、劉家麒中將、劉眉生少將、陳文杞少將等17位將士靈位。

烘爐臺,從1941年夏季便開始舉辦暑期進步訓練班,名曰“烘爐訓練”,也就是像冶煉鋼鐵一樣對幹部進行整體“鑄煉”,為此閻錫山曾專門在烘爐臺題寫絕句:“一角山城萬里心,朝宗九曲孟門深,俯仰天地無終極,願把烘爐鑄古今。”到1945年7月,共輪訓幹部2萬餘人。

二新溝在一新溝東面,建有樂幹堂,駐有合作社、保安委員會、交際處、工程處等“八大處”,還有一個深度40米的“萬能洞”,從這個外表看上去與普通窯洞無異的洞口進去,內部兩側排列著若干個窯洞,曾是“隨部食堂”的大飯廳。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三新溝內駐有同志會幹部委員會、隨部醫院等;四新溝駐有運輸社和工程人員;五新溝是集體墓地;西新溝駐有軍法處、交通處、《陣中日報》社、發電廠等。

1942年,閻錫山曾將停課五年的山西大學遷移到克難坡,校址設在四新溝內。上課的5個多月裡,閻錫山以校長的身份每週為師生講話一次,內容多為抗日救國、孔孟之道及其倡導的“物勞學說”。

克難城還有比較神奇的一處,便是烘爐臺南崖下的一股泉水,供養了克難城軍隊、幹部、學生、眷屬等2萬多人飲用。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共同實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在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影響下,閻錫山放棄了原先的反共政策,同中共在山西建立了有組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山西抗戰局面的形成做了一定的工作。做為抗戰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克難坡,當時我黨老一輩革命家、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朱德先後兩次與閻錫山會晤;肖勁光,王若飛持毛澤東的親筆信抵達秋林與閻錫山商榷。八路軍辦事處王世英公開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辦公。南洋愛國華僑領袖率南洋慰問團,回國考察慰問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並與閻錫山炕頭促膝交談。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與閻錫山在會議室進行了三次座談。經過共產黨多次與閻錫山會晤,促成了閻錫山抗戰和統一戰線形成。

克難城,就這樣成了聯合抗日特殊基地,這裡不僅是閻錫山的公館,也是“中共晉西特別組”、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之地,更是朱德、劉少奇、楊尚昆、賀龍、王世英等工作過的地方之一。這一時期,共產黨與閻錫山團結合作,共同實踐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38年至1944年,先後展開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戰役、百團大戰、人祖山狙擊戰等共計10600餘次戰鬥,殲敵41萬人。特別是平型關戰役,八路軍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參戰總兵力105個團,晉綏軍佔到22個團,是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聯合抗日戰,先後進行了1800多次戰鬥,迫使日軍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第二戰區司令部在克難城的顯赫戰績,吸引了無數中外人士的高度關注。1944年5月26日,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慕名來到這裡,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當時送到長官部的中外記者名單有:蘇、美、英等國塔斯社、美聯社、合眾社、路透社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紐約時報》、《倫敦泰晤士報》、《多倫多明星週報》、《天文教信號》雜誌、《美國時代》雜誌的記者:蒲羅欽科、斯坦因、愛潑斯坦、福爾曼、武道。還有夏南漢神甫。中國記者有:《中央日報》張文伯,中央社的陶啟湘、魏景蒙、楊西昆,《掃蕩報》謝爽秋,《大公報》孔昭愷,《新民報》趙超構,《時事新報》趙柄烺,《商務日報》金東平等。閻錫山對記者們的到來極為重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精心安排,回答了記者們提出的20多個較為重大的問題。中外記者團的進步記者們回到重慶後,對共產黨、八路軍英勇抗日和大生產運動進行了客觀而公正的報道,這對當時中外人士正確瞭解、認識八路軍、第二戰區和國民黨的真實情況起了積極的作用。

就在這次採訪之後,美國記者福爾曼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記》,記錄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其中就包括克難坡。

2010年6月,中共吉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面恢復克難城遺址,重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殊基地歷史原貌;開發克難城,把它建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示範基地;連接壺口瀑布,把它建成最具山西特色的旅遊勝地。


探尋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克難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