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探寻抗战旧址

抗日时期统一战线的特殊基地——克难坡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克难坡,位于吉县西北30公里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壶口瀑布东岸垣头,距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10多公里,西濒黄河,北通古贤沟,南达麻库掌,东连南村垣,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是一个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驻于此地,也是第二战区的军事指挥重镇和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记者团”于采访延安前,曾来此地参观采访;抗战八年中,这里曾被称为“小太原”。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改“南村坡”为“克难坡”

9月1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驱车前往吉县,探访抗日时期统一战线的特殊基地——克难坡。

沿着闻名于世的黄河壶口瀑布向上游行进5公里,再向山里走,沿崎岖的山路4公里,记者抵达“克难城”。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阎锡山修建的一座易守难攻的土城堡,在国共合作进行抗战的时期,这里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司令部,总司令是阎锡山,副总司令是朱德。这里屯兵最多时两万人,阎锡山在这里办公了七年。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确定战略方针,调整部署,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晋绥战事。2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管辖3个师,不久列入第二战斗序列,朱德与卫立煌、胡宗南共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至此,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身份,统辖9个军、4个师(含八路军3个师)、4个旅的兵力,初步完成了战前军事部署。之后,阎锡山指挥所部同日军展开积极战斗,第二战区一度被誉为“模范战区”。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1938年2月临汾失陷,阎锡山率领他的二战区长官部西渡黄河进入陕西,司令部设在了陕西宜川的秋林镇。因秋林在春秋时属秦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在这里避难,后来成为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阎西渡黄河也是避难,选择这里是想借古人的阴神保佑他。在宜川秋林镇居住期间,他觉得自己是山西人,离开山西在舆论上对自己不利;加之部下一大批爱国官兵也吵着要返回山西,便决定派人到河东给自己选行营。阎锡山决定把行营搬到了吉县的文城垣。几经参谋们筹划选择,最后决定将行营中心点建在古渡口马粪滩北边一个名叫“南村坡”的地方。阎锡山一听“南村”与“难存”谐音,便煞有介事地说:“我要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发展,再‘难存’的地方,只要大家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困难’也就‘存在’不住了。从今天起,我的行营就改名‘克难坡’吧!”这样,南村坡便改名克难坡了。

1940年5月20日,阎锡山正式进驻克难城。这里原本只住有6户人家,经过两年多的修建,阎锡山竟将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一时成为二战区的军事重镇。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

克难城是由西向东并列和从北到南倾斜的五条沟粱组成,阎锡山为了实现他提出的“新能存在,旧必灭亡”理论,把克难城的五条沟粱分别命名为西新沟、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整个城堡结构和布局是以内外两道城垣构成,一二新沟是城的核心;三、四、五新沟和西新沟为外城。城周围设有六道关卡,有庙儿岭问事处、马粪滩问事处、麻库掌问事处,还有东、西门问事处等。每个问事处除设有警卫部队外,还有一个值班室,进入城堡须经值班室请示得到认可后才能进入。除这六道关卡外,周围深渊峭壁均在各个制高点的碉堡控制之下,想要通行是不可能的。

一新沟在克难城的中间,沟口建有实干堂,也就是会议室。还有洪炉台、忠烈祠、招待所、克难小学、克难室、检讨室、进步室、批评室、真理室、望河亭等,阎公馆也设在这里,窑洞坐西向东,一共7孔,阎锡山的两个公子及孙女、二太太徐兰森、五堂妹阎慧卿与丈夫梁延武都住在这里。说是公馆,其实不过像农村人家的院子,表面看就是几座土窑洞。不同的是,公馆里有一极为机密的密道,犹如迷魂阵,虚实交错,神秘莫测,机关颇多,直通黄河岸边,以危难时刻逃生之用。目前探知秘道6条,最远可通到5公里之外。看来阎锡山还是他在老家的习惯——墙上的字多、地下的洞多!老百姓戏称,阎老西光打洞不打仗。阎长官也笑应道,打洞是为了打仗,打仗就必须打洞。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如今走进忠烈祠,依旧触动心灵,两旁石柱上“千秋庙貌光华胄,九曲涛声壮国魂。百战鼙鼓思壮士,三河袍泽仰英灵”道出每个活着的人对逝去先烈的敬仰和牵挂之情。大厅中央,供放着抗日忠烈郝梦龄上将、唐淮源上将、姜玉贞中将、刘家麒中将、刘眉生少将、陈文杞少将等17位将士灵位。

烘炉台,从1941年夏季便开始举办暑期进步训练班,名曰“烘炉训练”,也就是像冶炼钢铁一样对干部进行整体“铸炼”,为此阎锡山曾专门在烘炉台题写绝句:“一角山城万里心,朝宗九曲孟门深,俯仰天地无终极,愿把烘炉铸古今。”到1945年7月,共轮训干部2万余人。

二新沟在一新沟东面,建有乐干堂,驻有合作社、保安委员会、交际处、工程处等“八大处”,还有一个深度40米的“万能洞”,从这个外表看上去与普通窑洞无异的洞口进去,内部两侧排列着若干个窑洞,曾是“随部食堂”的大饭厅。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三新沟内驻有同志会干部委员会、随部医院等;四新沟驻有运输社和工程人员;五新沟是集体墓地;西新沟驻有军法处、交通处、《阵中日报》社、发电厂等。

1942年,阎锡山曾将停课五年的山西大学迁移到克难坡,校址设在四新沟内。上课的5个多月里,阎锡山以校长的身份每周为师生讲话一次,内容多为抗日救国、孔孟之道及其倡导的“物劳学说”。

克难城还有比较神奇的一处,便是烘炉台南崖下的一股泉水,供养了克难城军队、干部、学生、眷属等2万多人饮用。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共同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在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影响下,阎锡山放弃了原先的反共政策,同中共在山西建立了有组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做了一定的工作。做为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克难坡,当时我党老一辈革命家、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先后两次与阎锡山会晤;肖劲光,王若飞持毛泽东的亲笔信抵达秋林与阎锡山商榷。八路军办事处王世英公开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办公。南洋爱国华侨领袖率南洋慰问团,回国考察慰问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并与阎锡山炕头促膝交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与阎锡山在会议室进行了三次座谈。经过共产党多次与阎锡山会晤,促成了阎锡山抗战和统一战线形成。

克难城,就这样成了联合抗日特殊基地,这里不仅是阎锡山的公馆,也是“中共晋西特别组”、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之地,更是朱德、刘少奇、杨尚昆、贺龙、王世英等工作过的地方之一。这一时期,共产党与阎锡山团结合作,共同实践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38年至1944年,先后展开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战役、百团大战、人祖山狙击战等共计10600余次战斗,歼敌41万人。特别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参战总兵力105个团,晋绥军占到22个团,是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联合抗日战,先后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迫使日军全部撤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第二战区司令部在克难城的显赫战绩,吸引了无数中外人士的高度关注。1944年5月26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慕名来到这里,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当时送到长官部的中外记者名单有:苏、美、英等国塔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时报》、《伦敦泰晤士报》、《多伦多明星周报》、《天文教信号》杂志、《美国时代》杂志的记者:蒲罗钦科、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武道。还有夏南汉神甫。中国记者有:《中央日报》张文伯,中央社的陶启湘、魏景蒙、杨西昆,《扫荡报》谢爽秋,《大公报》孔昭恺,《新民报》赵超构,《时事新报》赵柄烺,《商务日报》金东平等。阎锡山对记者们的到来极为重视,做了充分的研究和精心安排,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20多个较为重大的问题。中外记者团的进步记者们回到重庆后,对共产党、八路军英勇抗日和大生产运动进行了客观而公正的报道,这对当时中外人士正确了解、认识八路军、第二战区和国民党的真实情况起了积极的作用。

就在这次采访之后,美国记者福尔曼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记》,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其中就包括克难坡。

2010年6月,中共吉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恢复克难城遗址,重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基地历史原貌;开发克难城,把它建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连接壶口瀑布,把它建成最具山西特色的旅游胜地。


探寻阎锡山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克难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