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腳下爭朝夕——西藏日喀則產業扶貧見成效

新華社拉薩3月7日電 題:珠峰腳下爭朝夕——西藏日喀則產業扶貧見成效

新華社記者劉洪明、張汝鋒

春寒料峭,陽光劃過珠穆朗瑪峰,撒滿清澈的雅魯藏布江與其支流年楚河。位於珠峰腳下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孜縣等地,人們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郭加新村村民普布普赤測量體溫合格後進入青稞生產廠房,隨後開始忙著給產品封箱。“在這裡上班最大的好處是距家近,而且收入穩定,每月工資4500元,公司提供食宿。”

普布普赤工作的德琴3900莊園有限公司於3月1日復產,目前到崗員工34名,均為當地大學生或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司董事長張學斌說:“2019年以高於市場每斤0.35元的價格收購日喀則各縣的青稞2000多噸,全年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08人,直接帶動642人脫貧。”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青稞深加工成為老百姓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青稞除了用於傳統的糌粑製作和青稞酒釀造以外,還用於青稞米、麵粉、麥片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飲品精深加工。西藏於2016年在原有加工項目基礎上首次啟動了特色農產品加工重大專項,每年投入近千萬元,重點扶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青稞加工龍頭企業。

江當鄉鄉長高振山說:“這家公司得益於政府扶持發展迅速,以青稞深加工產業帶動就業的效果明顯。他們重視精深產品的研發力度,實現了立足本地資源‘造血式扶貧’,還吸納了一些大學生就業。”

“日喀則被稱為‘西藏的糧倉’,我從小在這兒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如何讓祖祖輩輩吃了千百年的青稞增值變現。我對生產加工感興趣,帶著興趣幹工作每天都激情滿滿。”26歲的尼瑪索朗來自仲巴縣隆格爾鄉納吉村,大學畢業後在此工作1年半,由於工作突出已成長為青稞米生產線班長。

藍天白雲下,一座座溫室大棚閃閃發光,運水車來回往大棚內澆灌沙棘苗木,已培育兩年多的沙棘即將在3月底售出。在江孜縣城旁邊的沙棘產業基地,一盆盆金黃色沙棘種子經過篩選後裝入袋中,幾位婦女正在分揀種子,他們去年從偏遠山區搬遷入住後,已順利在附近就業。42歲的村民達吉說:“以前擔心搬遷過來後收入減少,沒想到在沙棘基地上班比放牛放羊收入還高,不僅工作穩定還能照顧孩子和老人。”

江孜縣縣長楊軍說:“這裡土生土長的沙棘不僅作為綠化苗木防風固沙,還為老百姓帶來收入。2019年銷售苗木258萬株,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元。這一產業採用‘基地+支部+農戶’模式,輻射11個行政村,帶動2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

2016年以來,西藏已累計實施2639個產業扶貧項目,帶動23.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同時,推進“智志雙扶”,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15.5萬人次,轉移就業18.6萬人。貧困地區“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