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識:唐代慧能·菩提偈其三,先收藏!慢慢看!

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註解:《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如知曉其他三首,請留言,方慧交流學習)

聞慧識:唐代慧能·菩提偈其三,先收藏!慢慢看!

作者

唐代慧能大師

註解: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併為其建寺造塔。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佛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出處

《壇經》

註解:《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聞慧識:唐代慧能·菩提偈其三,先收藏!慢慢看!

釋義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

註解:

  1. “菩提”,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
  2.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明鏡臺:僧人坐禪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3. 何處有塵埃: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汙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聞慧識:唐代慧能·菩提偈其三,先收藏!慢慢看!

作品賞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

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聞慧識:唐代慧能·菩提偈其三,先收藏!慢慢看!

結語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安閒自在,活在當下!

(如有其他感悟,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