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成為你自己”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成為你自己”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尼采逝世一百多年後,有一天在天堂散步,迎面走來一位年輕人。

年輕人衝尼采行禮,謙卑地說:我尊敬的靈魂導師啊,謝謝您的那句“成為你自己”,我才找到了我自己。

尼采聽了很高興:所以你才來到了這裡?恭喜你啊年輕人。

年輕人搖搖頭:不,我是先去了地獄。

尼采收攏了笑容問:為什麼呢?

年輕人回答:因為我誤解了“成為你自己”,錯把自己的慾望當成了自己,於是把自己完全放縱在慾望裡,成了一個惡人。

尼采又問:那又是什麼讓你來到了天堂?

年輕人說:因為我在地獄裡忽然理解了榮格的“積極想象”,才領悟到您“成為你自己”的真諦。

尼采“哦”了一下,慢聲說道:那你把這事兒發一個朋友圈吧,記得要艾特一下榮格哦。

這個故事當然只是一個段子,不過它對我們理解什麼是真實的自己頗有幫助。

如果現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路人:你覺得最真實的自己,會是什麼樣?

相信多數人會首先想到自己隨心所欲時的樣子——想要什麼要什麼,想幹嘛幹嘛,不喜歡的事可以統統都不做,喜歡做的事情一件都不落下,誰也別來礙著我,完全不理會自己是否傷害了別人和社會。

可是,所有這些你想要的、你不想要的、你喜歡的、你憎恨的,都只不過是你心中的一堆慾望而已。

你內心的慾望就是你自己嗎?當然不是。

否則尼采一生都在鼓勵世人“成為你自己”,豈不是鼓勵大家活成自己的一堆慾望?

只受慾望支配的,那是獸。尼采才不會這麼笨。

尼采的本意是生命短暫,所以我們有理由讓我們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人不應該只執著於僅僅活著而已,更需要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有所作為,不能一直甘心被命運擺佈、被別人的言語和觀點擺佈、被自己的慾望擺佈。

生而為人,我們不能活成別人價值觀的附屬品,更不能活成自己慾望的奴隸。我們應該有能力賦予自己的生命以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成為你自己”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那麼,“成為你自己”裡的這個“自己”,到底指什麼呢?

在榮格心理學中,有兩個我。

一個是“小我”,意識的自我;另一個是“大我”,名叫是自性。

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有很多個人格原型,隨著我們心靈的成長,我們集體潛意識中的那些人格原型,會在我們的意識中成長和發生衝突,這個時候,自性會把這些人格都管理起來,促使我們的人格達到一個統一、平衡和穩定的狀態,最終形成一個統合的人格。

這個過程聽起來就挺費勁,實施起來更不容易。因為我們的自性要管理其他的人格結構,就必須等到它們都分別得到了充分的成長,各自獨立了以後才行。所以如果你內心還有衝突、焦慮和分裂感,就說明你的那些人格結構還沒發展成熟,自性的整合還不完全。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成為你自己”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如何才能加速我們各個內在人格的成長呢?

大約在1935年,榮格使用了一種運用想象來和潛意識溝通的心理技術,他稱之為“積極想象”。這種技術,可以讓我們先進入一種想象的狀態,然後有機會和潛意識中的各個人格原型面對面溝通。

在這個獨特的想象狀態中,我們的人格原型會以各種意象的形式浮現。比如它們會化身為風景、人物、動物、植物、河流、風、雨、雷、電等意象浮現在你的眼前,並隨之帶來相應的情緒體驗,比如羞恥感、絕望感、恐懼感、傷痛感,無力感、罪惡感、愧疚感、憤怒感、空虛感等。對每一個意象及其相應的情感體驗的洞察,都有可能是觸發你自己人格成長的按鈕。

這些激烈的情緒體驗從何而來呢?有很多是來自那些被你遺忘的心靈創傷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你不願意面對和提及的人和事,以及由這些人和事引發的強烈的情緒,會慢慢地藏進你的潛意識,左右著你的性情、喜好和選擇,消耗著你的生命力。

比如你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總是感覺活得很沒勁,這很有可能就是生命力被過度消耗的表現。所以,及時瞭解和釋放這些被隱藏的情緒,對我們的心靈成長來說極其重要。

你在積極想象中所看到的每一個意象、所感受到的每一種情緒體驗,都有可能反映出你眼下人生困境的根源。

比如,假設你在意象中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乾涸的土地或者沙漠,說明你很有可能正遭受著“情感投入障礙”的困擾,使你不知道該如何去愛一個人,也不會維持一段高質量的友情。

面對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意識如同盲人,而積極想象技術,恰如我們頭腦裡的導盲犬,可以引導我們逐漸走進潛意識的世界,與潛意識中這些有生命的意象進行直接的交流,心靈的變化和治癒也就悄然發生,我們人格的成長也得以更好地實現。

榮格形容積極想象是“一種睜著眼睛做夢的過程”,認為“這是一種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自由並找到自立勇氣的方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在的人格整合逐漸完成,你也終將走出眼前的困境,擁有一種和自己天性相符的人生。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成為你自己”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