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育兒經:看到B—,猶爸會不會怒發衝Kipa?

Kipa就是猶太男人頭上的小圓帽,又叫Kippah。猶太老爸看到兒子拿B減,會不會像中國家長那樣,雷霆萬鈞,衝了他的小圓帽?

猶太育兒經:看到B—,猶爸會不會怒發衝Kipa?

不要忘了“虎媽”的父親蔡少棠曾衝著蔡美兒怒吼:“A-minus is not acceptable!”蔡美兒也對著自己的女兒怒吼:“You are garbage!” 郎國任對兒子郎朗倒是十分“冷靜”和“恩准”,就像皇上賜死屬下一樣:“給你三個選擇,第一是回瀋陽,第二是跳樓,第三是吃藥!”

《The Blessing of a B Minus :Using Jewish Teaching to Raise Resilient Teenagers》(姑且譯為《祝福B減:用猶太方法培育開朗青少年》)一書中,顛覆了華人想象中的猶太育兒經。

娃兒拿了B減不可怕,Wendy寫道,“如果家長你,允許孩子犯錯誤,生活會教他。”(If you ,the parent,allow Shawn to make his own mistakes ,life will teach its leason).在心理學上這叫natural consequene。當家長不再充當孩子的私人教師和生活助理,真實的外部世界就會參與起作用。從這個角度上講,壞事就是好事。孩子遲到失分、作業馬虎失分、寫字潦草失分,這些失誤都是無價之寶。你的孩子被賦予了面對偏差不得不反饋修正的機會和努力。

猶太育兒經:看到B—,猶爸會不會怒發衝Kipa?

面對孩子的失誤,家長不要干預,不要overcontrol.否則孩子就失去了理解和認識努力結局之間關係的機會。猶太教是一個信奉“言大於行”的宗教,不親身體驗失誤或失敗,哪裡來的成功?

這對我們華人家長有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現在的中國人做事猴急舉世公認,孩子還沒出生就搞胎教,孩子才一點點大就搞早教、幼教,上學了課外還要補課、家教,還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拼鋼琴、拼競賽、拼名校,表面上市孩子們在相互比試,實際上是家長們在背後使勁,互不服氣。

西洋人重視「為何」,凡事追根究底;華人重視「如何」,講究方法。用一句話代表華人精神,那就是:「你不要跟我講太多,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了。」然而,真的不要講太多嗎?我們怎麼可能一直拼命地向前跑,但是卻不知道目標在哪裡?又怎麼可能拼命向前衝,卻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是應該先求理念,再講技術,技術的精進才是有意義的;先問為何,再論如何,這樣的如何才是有方向的。

就是Wendy Mogel這本書,到大中華地區必須改名為《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才賣得出去。這跟作者的本意完全相反,但只有改名,才能迎合華人口味。

猶太育兒經:看到B—,猶爸會不會怒發衝Kipa?

當我們將格局放大,親子教育就不再只是追求卓越,而孩子也不可能順著大人的心意,照寫好的劇本演下去。其實,父母的責任並不是督促孩子一定要比別人優秀,而是要協助他們找到他們人生的舞臺,且讓他們覺得快樂。

古人早就提出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大可抱著“風宜長物放眼量”的自然心態。事必躬親、越俎代庖、拔苗助長,咱古人早就告誡了,最好不要這麼做。現在猶太人也有類似的勸告。得了現代病、焦慮症的家長,能否稍微聽一聽古人和猶太人的苦口良言呢?希望大家透過猶太人教育子女的理念與方式,讓我們這一群身為父母的人,去認識現在的社會,並在這樣的社會中做稱職的父母,這是一種理念、一套思維、一門藝術,更是一個挑戰。

猶太育兒經:看到B—,猶爸會不會怒發衝Kip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