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育儿经:看到B—,犹爸会不会怒发冲Kipa?

Kipa就是犹太男人头上的小圆帽,又叫Kippah。犹太老爸看到儿子拿B减,会不会像中国家长那样,雷霆万钧,冲了他的小圆帽?

犹太育儿经:看到B—,犹爸会不会怒发冲Kipa?

不要忘了“虎妈”的父亲蔡少棠曾冲着蔡美儿怒吼:“A-minus is not acceptable!”蔡美儿也对着自己的女儿怒吼:“You are garbage!” 郎国任对儿子郎朗倒是十分“冷静”和“恩准”,就像皇上赐死属下一样:“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

《The Blessing of a B Minus :Using Jewish Teaching to Raise Resilient Teenagers》(姑且译为《祝福B减:用犹太方法培育开朗青少年》)一书中,颠覆了华人想象中的犹太育儿经。

娃儿拿了B减不可怕,Wendy写道,“如果家长你,允许孩子犯错误,生活会教他。”(If you ,the parent,allow Shawn to make his own mistakes ,life will teach its leason).在心理学上这叫natural consequene。当家长不再充当孩子的私人教师和生活助理,真实的外部世界就会参与起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坏事就是好事。孩子迟到失分、作业马虎失分、写字潦草失分,这些失误都是无价之宝。你的孩子被赋予了面对偏差不得不反馈修正的机会和努力。

犹太育儿经:看到B—,犹爸会不会怒发冲Kipa?

面对孩子的失误,家长不要干预,不要overcontrol.否则孩子就失去了理解和认识努力结局之间关系的机会。犹太教是一个信奉“言大于行”的宗教,不亲身体验失误或失败,哪里来的成功?

这对我们华人家长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现在的中国人做事猴急举世公认,孩子还没出生就搞胎教,孩子才一点点大就搞早教、幼教,上学了课外还要补课、家教,还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拼钢琴、拼竞赛、拼名校,表面上市孩子们在相互比试,实际上是家长们在背后使劲,互不服气。

西洋人重视「为何」,凡事追根究底;华人重视「如何」,讲究方法。用一句话代表华人精神,那就是:「你不要跟我讲太多,告诉我怎么做就好了。」然而,真的不要讲太多吗?我们怎么可能一直拼命地向前跑,但是却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又怎么可能拼命向前冲,却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是应该先求理念,再讲技术,技术的精进才是有意义的;先问为何,再论如何,这样的如何才是有方向的。

就是Wendy Mogel这本书,到大中华地区必须改名为《从B-到A+的犹太教养智慧》,才卖得出去。这跟作者的本意完全相反,但只有改名,才能迎合华人口味。

犹太育儿经:看到B—,犹爸会不会怒发冲Kipa?

当我们将格局放大,亲子教育就不再只是追求卓越,而孩子也不可能顺着大人的心意,照写好的剧本演下去。其实,父母的责任并不是督促孩子一定要比别人优秀,而是要协助他们找到他们人生的舞台,且让他们觉得快乐。

古人早就提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大可抱着“风宜长物放眼量”的自然心态。事必躬亲、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咱古人早就告诫了,最好不要这么做。现在犹太人也有类似的劝告。得了现代病、焦虑症的家长,能否稍微听一听古人和犹太人的苦口良言呢?希望大家透过犹太人教育子女的理念与方式,让我们这一群身为父母的人,去认识现在的社会,并在这样的社会中做称职的父母,这是一种理念、一套思维、一门艺术,更是一个挑战。

犹太育儿经:看到B—,犹爸会不会怒发冲Kip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