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戰國七雄只有秦國沒有出過昏庸的君主?

秦人談歷史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對秦國的歷史缺乏全面的瞭解。從秦孝公開啟商鞅變法後,秦國基本上沒有昏庸無能的君主,這個是事實。但是,不要忘了,在秦孝公之前,秦國還有好幾任君主呢,你不能當他們不存在啊。

自公元前476年後,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階段,此期秦國曾經出現劇烈的政治動盪,有兩位君主死於非命。這個時期的史料比較欠缺,歷史事件記錄不是很完整詳細,因而多數人並不瞭解。在這裡,我就略述一下此期的秦史,點評一下秦國君主。

戰國時代第一位死於政變的秦國君主:秦懷公

在整個春秋時代,東方諸侯政變頻繁,被孔老夫子斥為“禮樂崩壞”的年代。然而西方秦國的君主制居然穩如泰山,一起政變也沒有。不過到了戰國時代,秦國也終於迎來一起政變。

進入戰國時代,秦國第一位君主是秦厲共公。這位老兄的情況我們也知道不多,但是從“厲”的諡號來看,應該是比較殘忍的君王,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厲”是一個惡諡,諡號有評論一人生平之義,故而從諡號看,秦厲共公算不得賢明之君。秦厲共公的兒子秦懷公,成為戰國時代第一位死於非命的君主。

公元前429年,秦懷公立。僅僅四年後,秦國便爆發一起政變,秦國庶長晁夥同一幫大臣,圍攻秦懷公,秦懷公在絕望中自殺身亡。這起政變,在史書上只是輕描淡寫,我們無法瞭解更多的內幕。

政變過後,秦懷公的孫子秦靈公繼位。

秦靈公與秦簡公:喪失河西之地

秦靈公的生平,我們同樣知之甚少。但是他也獲得一個不好的諡號“靈”。諡法曰:亂而不損曰靈。也就是說,這時的秦國是挺混亂的。

在秦靈公時代,秦國遭到魏國的重大打擊。秦靈公六年(公元前419年),魏軍渡過黃河,在西岸修築少梁城,拉開河西之戰的序幕。不久後,秦靈公去世,秦簡公繼位。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魏斯親自率領大軍,渡過黃河,入侵秦國,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把秦國勢力完全驅逐,盡佔河西之地,而後又築洛陰、郃陽兩城。秦簡公顏面掃地,只得全面退守洛水。如果不是魏文侯把進攻的矛頭指向北方的中山與東方的齊國,秦簡公恐怕要蒙受更大的損失。

在秦簡公之後是秦惠公。秦惠公時代,魏國駐守西河的守將,便是大名鼎鼎的吳起。在吳起的軍事生涯中,從無敗績。吳起甚至制定了一個計劃,打算以幾年時間,滅掉秦國。倘若這個計劃得以實施,就沒有後來統一天下的大秦王朝了。

幸運的是,由於政敵的迫害,吳起於公元前387年出走魏國,離開西河。在這位秦國剋星出走的同年,秦惠公去世,秦出公繼位。

戰國時代第二位死於政變的秦國君主:秦出公

公元前425年,秦懷公被大臣所逼自殺身亡;四十年後,即公元前385年,又一位秦國君主死於政變。這位君主就是秦出公(又稱秦出子)。

秦出公即位時只是個小孩子,大權落入其母(史稱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臨朝,任用奸臣,於是“群賢不悅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秦出公的母親,著實不得人心。當時僑居魏國的公子連(秦靈公的兒子)風聞消息後,打算乘機入秦,取代年幼的秦出公。時任庶長的菌改駐守邊塞,暗地裡與公子連相通,放他入塞。

小主夫人得知公子連回國,大驚失色,急急派軍隊前往截擊。為了掩人耳目,士兵們得到的命令是:“有外敵入寇邊關。”菌改暗中與軍隊將領聯繫,當這支隊伍行進到一半時,公開宣佈擁立公子連。

形勢不可思議地發生逆轉了。公子連非但毫髮未損,反倒率領這支軍隊進軍雍城。殺入城後,包圍小主夫人的宮殿,小主夫人自殺,年幼的秦出公也糊里糊塗被殺。

政變的結果,公子連登上國君寶座,史稱秦獻公。從秦獻公始,秦國才開始走上正軌。其子秦孝公繼位後,以商鞅推行新法,秦國迎來第二個春天。


綜上所述,在秦獻公之前,秦國實際上一直處於政治動盪的狀態,先後有兩位國君死於政變,歷史上把這段秦國混亂時期稱為“四代亂政”。所以,秦國不是沒出過昏庸之君主,只是多數人不瞭解這段歷史罷了。


君山話史


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直到秦始皇統一華夏,一位昏君都沒有出現過,確實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奇蹟。嬴渠梁、嬴駟、嬴蕩、嬴稷、嬴柱、嬴異人、嬴政七位君主確實一位昏君都沒有;當然嬴柱、嬴異人父子倆只能算平常守成之君!我認為秦國無昏君的原因有三,分述如下。



其一、法治秦國難出昏君。秦孝公之後,秦國以法治國,歷代秦君都堅守法治,凡事有法可依,則難出昏君。秦孝公死前在太廟刻石留碑,其言曰“嬴秦子孫不守法治者,死不得入宗廟”!因此各代秦君都守法護法,沒有做出出格的事。只要以規矩製圖,則圖形大致不錯;以法治治國,則國事大體不會出錯。國事不出錯,自然沒有昏君。


其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秦國變法後,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山東六國對秦國恨之入骨,時時都在謀秦伐秦。外部環境如此殘酷,稍有不慎就有亡國滅種之危,因此秦國曆代國君都時時警惕自己,不能驕奢淫逸,不能胡作非為!嬴政更是在大殿之上懸了六口寶劍,天天坐在寶劍之下,以示六國未滅,不可一日懈怠!

其三、代有名臣名將輔助。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尊賢敬士,每代都有山東名士入秦效力!有了這些名臣名將的輔助,秦君依法行政,那麼很難成為昏君!嬴駟有張儀、司馬錯,嬴蕩有甘茂,宣太后有魏冉、白起,嬴稷有范雎,嬴柱、嬴異人父子有呂不韋,嬴政則有李斯、王翦。比如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有張居正輔政,所以萬曆皇帝也沒有成為昏君!




大秦鐵鷹劍士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歷史悠久,在歷史的長河裡誕生了無數的君主,每個朝代的君主都有賢能而知人善任的,也有昏庸無道的。但是有一個國家,他的歷代君主都佷賢能,直至滅亡出過的昏君也是屈指可數的,這個國家就是秦國,今天我主要分析一下同時代的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秦國賢能君主最多。

或許對於不太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認為,秦國不就傳了兩世就滅亡了嗎?事實並非如此,秦國曆史相當久遠,秦國贏姓的祖先最先效忠於商朝,並且秦國的起源竟然和馬有很大關係。秦國的祖先費昌曾為商湯駕馭馬車,而立戰功得到的獎賞,而後在周朝時因為秦國的祖先造父養馬養的特別好,得到了官職,又因周宣王時秦仲因救駕有功,得到了封地,就這樣建立了秦國。

秦始皇嬴政

秦國在春秋時期,雖經歷了無數的君主,但是一直自強不息,開拓土地,直到秦穆公時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後由於國家也曾發生內亂導致國勢轉衰,春秋時期歷時太久今天我不做討論,而戰國時期秦國君主賢能的原因我分析主要如下。

秦國法制完善

自秦孝公起,秦國的法制得到了空前的完善,由於商鞅變法帶來的影響,導致秦國全國上下法律意識普遍比較強烈,而最主要還是秦國的法律不會因人而異,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主要表現在,秦國太子贏駟犯法殺人,雖然年幼還是被放逐十幾年,同時還處置了太子的老師,這樣嚴格的法律深深制約了君主,讓秦國的歷代君主,都明白自己不能任性而為,必須以法為基礎。

秦惠文王贏駟

期間還發生過這樣一樁事,商鞅得知秦惠文王要殺他,便準備出城逃往魏國,可是走到邊界天已經黑了,因為秦國的法律不讓出城,商鞅又想投宿到客棧,可是秦國的法律要求投宿必須要證明,店主還說到就算商鞅來了,沒有證明也不讓他留宿。商鞅苦笑到,秦國的法律是自己定的最後卻因法律害了自己,由此可見秦國的法律多深入人心。

對於君主而言往往權力越大,越容易不受制約肆意而為,在秦國這樣嚴格的法律下,就算太子和制定法律的人都不能違抗,這也成秦國君主不肆意妄為的保障。反觀其餘六國,雖然也有法律,但是法律不會要求到君主的頭上,所以封賞都比較任性,也不加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昏君輩出。

秦昭襄王贏稷

秦國建國艱難

因為秦國的土地以前都是西戎人所佔據的地方,每一寸的土地都是秦人浴血奮戰,用生命所打拼出來的,所以每一個秦人都倍感珍惜自己的土地,每一個國君也都知道先輩的不易,不同於東方六國,秦國的土地貧瘠,而且地勢險峻,不利於農業種植,所以秦國的糧食產量有限,更不能隨便浪費,國力有限,所以君主不會肆意浪費。

也正是因為秦國曾經建國的艱辛,所以歷代君主都念先輩之恩,所以戰國時期歷代君主傳位基本沒有發生政變,就算是秦孝公取代自己哥哥繼位,武王死後傳位弟弟秦昭鑲王,也都沒有人反對,最主要還是因為一致對外,不以私利而阻止君位的傳承,而其餘各國,君主之位在交替過程中多少充滿了政變,所以導致國家根基不穩,君主沒有責任感。

戰國七雄圖

秦國國君更具有雄心壯志

秦國曆代國君都是以開疆擴土為己任,最為讓人震驚的就是秦國的歷代君主的墓碑全都面朝東方,這象徵了秦國逐鹿中原的野心,也正是這樣的野心,讓他們把開疆擴土當成了一種責任,不管是秦惠文王的稱王,還是秦始皇的稱帝,都是一種對自己先祖的一種交代,也因為秦國君主更具有雄心壯志,也只有君主有了雄心壯志,國家才能發展,才能興起。

或許歷史已經遠去,但給我們留下的不光是嘆息和紀念,給我們的教訓同樣值得深思,秦統一六國不是偶然,七代君主嘔心瀝血,苦心孤詣才完成了這樣的統一大業,也正是以上的原因,讓秦國的七代君主都為賢能,或許歷史不能在重演,但我們會永遠引以為諫。

秦孝公贏渠梁


秦人談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戰國七雄,有哪一個國家的君主昏庸了?

在大爭之世,昏庸的人能夠存在於那個世界上嗎?再說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記載,都是以秦國為視角的歷史。其他國家的歷史記載只有簡單的記錄,很多資料都已經失去。

秦國國君賢明,六國國家昏庸,就是一葉障目這個成語對持有這些觀點的人的最佳評價。齊、楚、魏、趙四大國,如果國君昏庸,不用秦國來滅,早就被鄰國所滅了。別真的單純意味戰國時期具有一統實力的只有秦國,其他國家就沒有。秦國之所以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走到最後,最簡單一條就是沒有人在它背後插刀。山東六國各個國家都被其他國家在背後插刀的情況,秦國是唯一的例外——因為真的沒有人在秦國身後。


誰是六國的昏君

這裡我們簡要的回顧六國:

齊國:齊國有昏君嗎?從田和稱侯,建立田齊之後,到齊威王時,齊國崛起。齊國是戰國時期第二個僅此於魏國崛起的國家。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這三人沒有能說他們是昏君吧?

齊威王崛起,齊宣王敗魏、滅燕,齊湣王滅宋西攻魏韓以逼迫東周。齊國被破國,並不是齊湣王的昏庸無能,恰恰相反,正是各諸侯國看到了齊湣王一統天下的可能,才組建五國伐齊擊敗齊國。

齊國再強大,也不能同時能和秦、魏、韓、趙、燕五國抗衡吧?齊國有沒有黃河、終南山、函谷關等可以據守,被破國也是自然的。至於齊襄王、君王后、齊王建時期的孤立政策,其實也很好了解——韜光養晦、休養生息。

如果說韜光養晦是錯的話,那麼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政策都是錯的了?

沒有那個實力,就只有隱藏自己,保存實力。這不見得就是齊國的錯。也不能因此說齊國君主昏庸。

從戰國後期楚國春申君和趙國各自組織的合縱伐秦等就可以看出,山東六國實力越來越低。面對著秦國疆域越來越大,六國的疆域毫無變化,甚至變小,如何能夠不弱。最典型的就是:

魏國救趙,就是一個錯誤。


楚國:

楚國最大的悲劇是吳起變法時間太短,很多變法的措施都沒有來得及變更和鞏固。雖然吳起死後,楚肅王繼續了吳起的變法,但由於時間太短,楚國沒有能夠如秦國一般脫胎換骨。楚肅王也聰明,利用吳起的死,處死70多家貴族,削弱了楚國貴族世家的力量,給了自己繼續吳起變法的時間和空間。

楚國是戰國時期僅次於魏國進行變法的國家。楚肅王沒有得到吳起的輔助,是楚國變法的最大損失。

楚宣王時,楚國已經擺脫戰國初期的沒落,開始和齊國幫助趙國對付魏國。這就意味著楚國的崛起。

到了楚威王時,楚國更是到達戰國時期的鼎盛,北擊敗魏國,東在徐州大戰擊敗齊國,東擊敗越國。

到了楚懷王,也是個個都認為他是昏君了。但楚懷王這個昏君形象是出自秦國史書。秦昭王用下三濫的手段扣押楚懷王,為了要洗白自己,說楚懷王是昏君就是最好的手法。

試想下,楚懷王集中楚國精兵直接攻打到關中藍田,如果不是韓、魏等國趁機進攻,秦國能守得住咸陽嗎?要知道,一旦進入了關總,無力是咸陽、雍等都是無險可守的地方。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對方進入關中之後自己能夠據城堅守的案例。劉邦入關中,子嬰投降。李淵入關中,隋朝投降。等等,這都說明,秦軍在敵軍進入關中之後,唯一的選擇只有——主力決戰。戰勝了,就如同宇文泰一樣鞏固政權,戰敗了,就只能像周幽王一樣身死國滅。

別隻看丹陽之戰秦軍大勝楚軍,藍田之戰、垂沙之戰都足以說明楚國的強盛。相反秦昭王扣押楚懷王,才是真正的昏庸行為,徹底毀滅了秦惠王即位以來所辛苦建立的秦國仁義形象。

楚頃襄王,也會有人認為他是昏君。但他是一個常年在外的質子,雖然是太子,但在國內毫無勢力,在他即位早期,他只有兩件事情要做:1、休養生息,練軍備戰;

2、鞏固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威嚴。

但顯然秦國沒有心軟,在趁楚頃襄王剛即位、急於和秦國和好的心理,擊敗楚國,奪取大片土地。

“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表面上是楚頃襄王昏庸,但其實正是說楚頃襄王沒有足夠的勢力、威嚴去震懾楚國大臣們。一盤散沙,君臣不能同心,這正是秦國輕鬆奪取楚國打破土地的原因。

楚考烈王:沒有楚考烈王的休養生息,哪裡來王翦60萬滅楚的恐懼?!秦昭王自己說的話就是最好的證明:

“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這是範睢準備下臺時秦昭王對他所說的話。連晚年的秦昭王都在擔心楚國的強大——你還覺得楚考烈王是個昏君?!

楚考烈王一生只重用兩個人,一是春申君,二是李園。前期的春申君還是積極上進的,和楚考烈王配合得很好,但後期春申君就墮落到和趙國人鬥富!

春申君組織合縱攻秦的事實告訴楚考烈王,到了換人的時間了。這才有楚考烈王重用更年輕和積極上進的李園。但是楚考烈王的死去,再次扼殺了楚國再次崛起的機會。

李園主持時的楚國,還是不錯的。李淵死後,楚國陷入了內鬥,即位的楚王都是年幼無知的小兒,楚國國內有沒有一個有威望的大臣來主持,楚國想不滅都難。

楚國就是那麼運氣不好,楚悼王的死,讓吳起變法被中斷;楚考烈王的死,讓楚國失去了平穩過渡的時機。


至於其他國家:趙國的騎射變法,讓趙武靈王獨樹一幟;魏國早期變法強大;韓國依靠鐵礦強盛。不能說這些國家的國君是昏庸的,而是它們都出於經常被鄰居、朋友從背後插刀的情況。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的昏招

1、秦惠文王商鞅因內鬥而死,給人秦國不善待功臣的壞印象;

2、張儀被秦武王驅逐,同樣對秦國形象造成壞影響,但還好,秦武王還是贊同張儀理念的,也基本實現了張儀的願望;

3、秦昭王驅逐甘茂,讓本來能夠和張儀不相上下的甘茂成為了沙子,不過還好秦國還有個嬴疾頂住;

4、秦昭王堅持要孟嘗君做秦國相邦,結果不歡而散,反而造成孟嘗君組織合縱攻秦,攻入函谷關中,迫使秦國割地議和;

5、秦昭王以欺瞞手段扣押楚懷王,搞臭秦國名聲;

6、秦昭王不聽白起勸諫,堅持邯鄲之戰,造成秦軍損失30萬,造成秦國空虛。

7、秦始皇沒有聽從丞相王倌的半封建半郡縣建議,造成他死後秦國無力鎮壓楚、齊、燕、趙等地的叛亂。

8、胡亥沒有聽從趙高封劉邦為王以對抗項羽的招撫建議


總而言之,說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沒有楚國昏君,只是一種自我的臆想,並非事實基礎。再說,戰國時期哪個國家能允許一個沒有統治能力的昏君統治呢?

平庸的國君是有,但昏君,在戰國時期,無論是秦國,還是六國,卻是沒有的!給我們秦國沒有昏君的印象,是因為秦國走到了最後,而故事是由他們寫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首先我們先看看秦國的君主到底有幾位,嚴格意義上來說秦國的君主應該是從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周王列封諸侯開始的,因此秦國共經歷31位君王,始於秦襄公,終於秦始皇,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能從一個由養馬而獲得封地的國家發展成為最終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的大一統國家,這些君王絕對是功不可沒。比如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進而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於公元前770年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文公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以西;秦憲公滅西戎小國蕩氏;秦武公誅弗忌等三族,終將本屬於贏氏的王權奪了回來,並先後吞併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讓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秦穆公,正式將秦國帶入到春秋五霸的君主,他為秦國開闢了千餘里的國土,並被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秦孝公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最終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等等。

可以這麼說秦國能強大直到最後能滅掉其他六國,與這些君主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絕對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說秦國沒有昏庸的君主,秦國絕對有這樣的君主,甚至在我們現在看來還有暴君的存在。

那麼秦國到底有幾任君王是昏庸之君或是殘暴之君呢?

1、秦武公,他對秦國的貢獻很大,但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他有點殘暴,至於為什麼,很簡單,秦國的活人殉葬制度就是從他開始的,秦武公的陵墓裡陪葬的人多達六十六人。而這種活人殉葬制度直到秦獻公的時候才正式被廢除。

2、秦康公,秦國第一次衰落的時候就是從秦康公開始的,從他開始秦國就慢慢的從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可想而知能把一個國家從霸主帶到衰落的君主,他肯定不能算是一個英明之主。史書對秦康公的事蹟記載的不是很多,但是從被記載的這些事情上來看,秦康公絕對算是一個昏庸之君,比如“秦康公築臺三年,荊人起兵欲以攻齊。任妄曰:“飢召兵,勞召兵,亂召兵。君築臺三年,荊人起兵攻齊。臣恐其攻齊為聲,而以襲秦為實也,不如備之。””這件事大概的事情表明的意思是說,秦康公建造臺觀三年之久,這個時候楚國突然要攻打齊國,任妄對秦康公說:“飢謹招來戰爭,疾疫招來戰爭,勞役戰爭,動亂招來戰爭。您築臺觀三年,楚人起兵攻齊,恐怕他攻齊是虛張聲勢,偷襲秦國是實,不如早作準備。”從任妄對秦康公的一番話我們可以看出,秦康公的昏庸,康公為了滿足自己的玩樂,竟然讓百姓修建豪華的觀景臺,而且都三年了還沒有完成,可想而知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有多麼大,到最後,竟然連楚國都知道秦國已經出了問題,都開始準備進攻秦國了,可想而知,秦康公把秦國弄的是多麼的糟糕。不過好在秦國的臣子還是很聰明的,而且秦康公還不至於昏庸的徹底,秦國才得以能夠繼續的延續下去。不過再怎樣,秦康公也算是一個昏庸之君啦。


3、秦厲共公,我們看諡號就知道,何謂厲,“殺戮無辜曰厲”,“不思忘愛曰剌”、“愎俍遂過曰剌”,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秦厲共公就是一個昏庸之君,殘暴之君。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秦厲共公前期,秦國的國力達到鼎盛,即便是當時如日中天的越國,也難以忽視秦國在中原的地位,特地派遣使者向秦歷共公求婚,推行秦越聯姻之策。可是事實是盛極而衰,列國來賀的良好態勢,助長了秦歷共公的驕傲情緒,更是助長了秦人貴族淫逸之風的傳播,中原人的優點與糟粕,被秦人全盤吸收。秦人的攻伐之路,類似回傳球的頻繁出現,其盲目自信的孤傲情緒,都將在東方即將崛起的韓趙魏的聲勢下,進入焦灼的迷茫期。

所以說我們不能說秦國沒有昏庸之君,只能說秦國較之六國,出現的昏君的幾率低,或者說很少,那麼為什麼秦國會給人一種沒出現昏庸的君主的印象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家熟知的一段秦朝的歷史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而從商鞅變法的秦孝公開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至秦始皇,秦朝就從未出現過昏庸之主,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秦朝就沒有出現過昏庸之君。

那麼為什麼秦國的昏庸之君很少呢?個人覺得有以下一點原因:

1、秦國所處的地方,就是我們所說的“化外之地”,在這裡的人基本上沒讀過什麼書,而且也都很窮,相對於中原的那些諸侯國,秦國真的可以算是蠻夷之地,但是我們都知道窮困的地方,雖然有很多的壞處,但是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這裡的人都很淳樸,沒啥心眼,基本上都很節儉,而也這解釋了為什麼秦國很少出昏君,畢竟你在這麼一個窮的地方當君主,如果你不節儉,或者說不努力發展,總有一天會被人滅掉。而且別忘記了,窮人永遠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被人奪去,他一旦獲得好的東西就會倍加珍惜,而且會努力的去保護這個東西不會被人拿去,那這個我們放在秦朝的君主身上也一樣,秦國是小國的時候,那些君主就會告訴後代,一定要努力去佔領更多的領土,發展國家,讓國家變得富,而到後面秦國成為大國了,秦國的君主又會告訴自己的繼任者,說這麼大的國家是我們的祖先好不容易犧牲了無數的生命奪過來的,你絕對不能把它弄丟了。你說就這種精神一代代的在秦國的君主當中傳承下去,你說秦國能出幾個昏君呢?

2、秦國的君主都很尚武,或者說都很喜歡打戰,可以說秦國所有的領土基本上都是打下來的,你說君主一輩子基本上都在打戰度過,能有幾個有做昏君的機會呢?

3、秦國的周邊局勢絕對不容許他出現太多的昏君,當時秦國可以說是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敵視的,尤其是在戰國時期,秦國可以說是被其餘六國聯合對付的,一旦秦國連續出現2個昏君,秦國必死無已,而這種很明顯的情況,我想秦國的國君絕對不會不知道,而這就促使這些國君不敢有絲毫的鬆懈。想想當秦始皇滅了其他六國之後,無任何的威脅的時候,秦國到了二世就滅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秦國的威脅消失了,而君主也就沒有任何的壓力,秦二世貪圖享受,最終秦朝滅亡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所有觀點,有錯誤的地方請指出,謝謝。覺得好請多點點贊,多關注


澳古說歷史


就因為秦國能用衛國人衛鞅變法,使國家成為第一大強國,經過一百多年一努力統一全中國。有昏君能做到嗎?


三興771


不但要說秦國沒有昏庸君主,更主要是其他六國都有內亂,致使六國國力衰弱!1、楚國,在春秋末年武子胥復仇,由吳王闔閭帶領下差點滅了楚國,由楚莊王積累的實力被破壞了!!2、魏國,魏惠王在三晉之內征戰,經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在齊國孫臏帶領下把魏打殘了!3、燕國也經歷了燕王禪讓和子之之亂!4、齊國,在樂毅和五國聯軍打擊之下,齊國也差點滅國!!5、戰國後期有實力抗秦的趙國,剛剛胡服騎射,就經沙丘之變!!6、韓國本就是最弱小!7、秦國,有天險函谷關把守,不似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得地利優勢,不易被外國攻入滅國(如楚國、齊國差點滅國),又沒有內亂髮生(趙國燕國有內亂),而得人和之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